孔子临终前说了什么?是在对自己忏悔吗?

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是临终前的话相比平常,却带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
【千问解读】
孔子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圣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各种经历也为人们所传颂。
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是临终前的话相比平常,却带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究竟孔子在临死之前说了些什么样的话呢?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孔子临终前的话是在对自己进行忏悔吗?
孔子确实是殷商王族的后代,这一点在古代最权威的史书《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关于孔子的身世,要从殷末周初的一个人物说起!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殷末三贤之一的微子启!微子启是殷商最后一代帝王帝辛同父异母的哥哥,是殷商末年贤人之一。
他曾苦劝纣王废除严刑峻法,改用仁政以聚民治国,但一生战功赫赫的纣王确实有些骄傲,他怎能听从微子启的建议呢?于是,微子启当时选择了弃暗投明,带着祖先的牌位投靠了周武王姬发,后来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微子启起到了动摇商朝军心,辅助武王灭商的作用,建立的功勋。
可以说,他是无奈中背叛了故国,投靠了故国的仇敌周朝。
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本是宋国栗邑的贵族,叔梁纥本是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
当时春秋时期的人姓、氏、名、字叫得还很不规则,所以,就留下了叔梁纥这个名字。
我们往上追溯叔梁纥的身世,他的先祖正是商朝开国君主汤的,西周初期,武王去世,12岁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尽管周公殚精竭虑,但后来还是发生了三监之乱,周公为了安抚殷商贵族,就将商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封为宋国诸侯,领地在商丘。
微子启死后,其弟弟微仲即位,微仲正是叔梁纥和孔子这一支的世祖。
在往下追溯,孔子的六世祖为孔父嘉,曾做过宋国的大司马,封地就在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
后来,宋国发生了宫廷之乱,孔父嘉被杀,其子孙后代开始逃亡生活,来到了鲁国,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终于在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站稳了脚跟。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能且天生神力,春秋时期诸国争霸,战争频发,叔梁纥就是靠自身的好武艺起家,逐步做上了鲁国的官,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算是在鲁国站稳了脚跟,为了让自己的官职得到继承,叔梁纥求子心切,与正妻施氏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就多金花。
叔梁纥不甘心,又娶妾,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天不佑老叔梁,这个儿子天生腿脚不好,是残疾,还是不能继承官职。
叔梁纥的求子之心没有被挫折和岁月打磨消退,而是再娶颜氏颜征在,终于在尼丘山求子成功,生育了孔子。
所以,孔子名丘,儿子中排行老二,字仲尼。
有孔子那年,叔梁纥已经年近七旬,孔子出生后仅三年,他便撒手人寰。
当时孔子只有三岁,叔梁纥也无法详细向儿子讲述他的身世。
孔子从小在母亲颜氏的教导下,读书识字。
据说孔子从小就有一种特殊的爱好——祭祀。
在《孔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这种爱好确实不同于其他普通孩子。
但这样的记载应该是断章取义的,如果没有人引导,孔子不会天生喜欢上这样的活动。
而这项爱好与活动恰恰又是孔子最早的职业。
这个职业就是“儒”。
儒这个字是因为孔子才发生了意义的改变,最初的“儒”就是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儒,柔也,术士之称。
结合孔子的身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还有孔子弟子的口述,在《论语·子罕》有这样一句话:“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出外以事奉公卿为业,回到家还要照顾残疾的兄长,在外为别人办理丧事更是不敢不尽力,同时,孔子在外不被酒困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最初的职业——儒,术士也!这份特殊的爱好和职业,也让他与《周礼》结缘,奠定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礼仪文化情节。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历尽艰辛,将父母合葬后,为父母守孝三年。
他就想尝试着继承父亲的贵族身份。
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入士。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东周春秋时期,当时还是分封制的社会,社会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
孔子当时处于平民这个阶层,他也想更进一层啊。
于是,他就想借助父亲曾经做官的身份寻求入士的机会。
因为士是贵族的最低一层,也只有入了士才能有贵族的未来。
在当时的鲁国社会中,鲁国的执政者经常通过举办宴会,让文人学士们在一起演戏礼仪,切磋技艺,招贤纳士。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只是名义上的国君,没有实权,完全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大家族架空了。
尤其是季孙氏实力最强。
季孙氏是鲁国相国。
所以,鲁国的读书人要想入士,将来进入贵族,必须得过季孙氏这一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次季孙氏举办宴会,对这次宴会翘首以盼的孔子却没能接到邀请。
但孔子还是认为自己有资格参加,因为当时的孔子在曲阜也小有名气了,而且自己的老子尽管不在了,但也是当过官的。
于是,孔子满怀信心地去赴宴了。
没想到却被季孙相国家的管家阳虎拦住而且受到百般侮辱。
这是年轻的孔子第一次受到了巨大的思想打击。
后来孔子开办私学,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开创私人办学的鼻祖。
曾经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十三位弟子做相国。
可是,孔子自己在鲁国官职最高时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
尽管废除了鲁国的奴隶制,但还是没实力恢复周礼,推行仁政。
后来历尽14年周游列国,最惨时自己形容自己如丧家之犬,一生的政治抱负未得施展。
还曾三次问礼于老子,终于明白自己的抱负不合时宜。
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后终于大彻大悟。
临死前,孔子却说出了一生的隐痛,《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
这段话是孔子临死前七天与弟子子贡的对话。
话的大体意思是:“天下不讲道义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一生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尊重我的意见治国。
当年,夏朝人死了,灵柩要安放在东面的台阶上;周朝人如果死了,灵柩会停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朝的人去世了,灵柩会停在正堂两个柱子中间。
昨晚,我梦见我自己恰恰坐在两根柱子的中间。
唉!我本来就是殷商的后代啊!”
孔子作为殷商王族后代,一生致力于恢复政敌周朝《周礼》未得施展抱负,最后还是想起了故国,按照殷商的旧俗完成了自己一生的礼仪。
这说明了什么?是孔子一生的感叹?还是忏悔呢?欢迎留言讨论!
人刚死会听见家人哭吗,家人临终前不要做这些据传图
人死后的过程 在很多人在亲人死的时候会嚎啕大哭,但是这个其实是不好的,因为据说在人刚死的时候,是能听到家人的哭声的。
因为在我们人刚死的8到16个小时的时候,身体中的意识才会慢慢的离开我们身体,据说这个时候的死者是要遭受巨大的痛苦的,意识一丝丝的剥离身体宛如千刀万剐,所以这个时候哭会让死者遭受很大的痛苦的。
在8个小时后意识完全离开了人体,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逝者搽试、换衣、化装,减轻他的痛苦。
逝者临终前的禁忌 1、在逝者离世前一定不要让他产生爱恋之情,如果产生眷恋之情的话逝者会走的很痛苦,并且如果你要给逝者念经的话也不要有悲腔,这样会使逝者产生痛苦之情。
2、不要再将死之人面前痛哭,徒增逝者烦恼,并且可能会使逝者产生恨心,因嗔恨心而堕恶趣,这样对逝者不利对家人也不利。
3、在逝者将要气绝的时候一定不要触摸他的身体,因为在死时身体意识还未完全散去,可以说任然还能看到一切的。
要等到逝者通身冷透,神识出离,这样方可准备他的后事。
结语:不管人在死后会经历什么,只愿逝者如斯,生者平安喜乐。
孔子有哪些经典名言?
尤其是他弟子们将他的言行语录所整理编写的《论语》更是影响后世,直到现在还非常的受用。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孔子的12句经典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而又经常的去温习它,是很高兴的一件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别人并不都了解你,而我并不怨恨,这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
这是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诉父母。
这是最基本的孝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块,都可以成为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至于缺点,一定要改正。
此句告诫后人一定要虚心好学,不时地反省自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开阔,而小人则斤斤计较。
拿君子和小人作对比,告诉我们做人一定不要患得患失。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别人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说话。
这也是最基础的礼仪,尊重他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令别人也能听你的;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再多的 命令,别人也不愿听从你。
以身作则,无论到哪里,都行得通。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种禁忌:年轻之时,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壮年之时,血气正盛,切勿动怒,要戒争斗;老年之时,血气已衰,要戒贪念。
以三戒告诉人们,切勿“好色、嗜斗、贪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自立于事,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建议,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越规矩。
孔子以其自己的亲身境界告诉人们,只要自己努力,你也可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时间长了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时间长了精神会疲倦而无所得。
学习要有方法,学以致用才是目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过去的知识,从而得到了新的理解,足可以做人老师了。
百问百答,方法不同,角度不同,答案亦不相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
只有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乐在其中,才能事半功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尊重他人,平等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