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存在感不高?历史上有多厉害?

【千问解读】
要说起羊祜这个名字,可能有不少人都并不是特别熟悉,他是三国西晋时期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出场,只不过是故事已经接近结尾的时候,那个时候,三国的故事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死去,而他们的故事相对来说要更加的吸引人,而羊祜的出场就已经不那么为人所注意了,再加上《三国演义》中也没有进行太多的描述,因此羊祜的存在感也就更低了。
但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羊祜,可以说是晋灭吴的一大功臣了,他究竟是什么样的,有多厉害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的风云令人感慨。
吕布武力在当时乃天下第一,但却人品不佳背信弃义,认老贼作父,实为令人诟病的三姓家奴;张飞虽然勇猛万分,但却虐待自己的下手,可谓勇多谋较少;而关羽虽然是有勇亦有谋,但自身相对的却清高自傲无视他人,骄傲导致轻敌最终败走麦城。
笔者心中,唯有以下这位将军最为的厉害,他从书卷之中深得孔子、吴起等大师的思想精髓,并将一生所学运用于复杂的官场、残酷的战场之上,他一心为了自己的国家,在去世时甚至敌国的士兵都为其泪下。
也许尊敬的读者光看第一段还真看不出写谁,这位是三国后期的名将了,关注度不算太高,所以名气没那么响亮。
羊祜(读音hu),他是山东新泰市之人,此人于少年时期就以相当的聪明好学,而且写的一手好文章闻名一方,其特擅写议论文,如《请伐吴疏》、《在请伐吴表》等大作观点相当明确,论据十分充分,相当于战国时期的《六国论》等神作,羊祜能通过字里行间将一个国家的战略思想描绘得十分在理详尽。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羊祜出身在名门世家有着不小的关系,他的祖上八代均是朝廷里任职的官员,家中有得是优越的条件学习高等教育的。
可不幸的是,羊祜的父亲去世的时间早,羊祜又是个大孝子,古时就有传统的为双亲守孝的一项制度,羊祜他守孝的时间比一般的普通人就要久的多了,后来其母亲也病逝了,他这一守孝竟然就是长达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啊!“孝道”也是孔子之理论的精髓也。
羊牯非常的善于审时和度势,他富有极深远见却低调行事。
年少即出名的他,被举荐为了“上计吏”,当时州府的各部门都想都想请他出任自己手下的要员,但是都被羊牯出人意料的给推却了,为何?当时的朝中有两股大的势力在明争暗斗,一方是名门曹爽,一方是“外来户”司马懿!
前者当时可是一个意气风发,手握着大权,他就曾热情的邀请羊牯和王沈一道前去他幕下为要官,世人肯定会接受这般人物的盛情邀请。
王沈兴高采烈的应了邀请之后奇怪地问羊牯为什么不一道去,后者淡淡的解释:若是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侍奉主公,不值当!
数载后,表面处处示弱的司马懿却发动了兵变而拿到了大权,于是对昔日曹爽的势力进行处处打击,王沈从而被免去了职位并且后半生遭罪。
羊牯深谙偶像吴起之兵法,选择了“军政合而为一”的策略。
主公司马炎意欲并吴,故派羊祜前往荆州任职,此地军民生活都是特别之困,军粮完全没有着落。
羊祜不灰心,就地随即展开了对荆州的改革,办学拓荒,用物质和演讲安抚当地的困难百姓,即便对从吴国逃过来的百姓也是一视同仁的优待。
仅仅数载后,荆州从最初只储备了顶多供用艰苦战斗十日的军粮库摇身一变成了能支撑大战十载的“宝库”。
服气!
羊牯在之后对吴的作战中采用了“以德服人,攻心为上”的妙计。
他仿古人乐毅之良策,许多的吴国将领都带领着自己的手下的队伍心服口服的投靠了晋,羊祜对吴的几番作战均可谓是仁已至义已尽。
诸如他要决定攻打吴国,事先竟然都会选择把时间以及地点提前的通知给吴国,从不会发动让敌人措手不及的突袭战。
而对于进攻他的军队,一般最终都会被“放生”,直到其愿意归顺为自己止。
那些实在是一根筋不远投降的吴国将领,被羊祜无奈的杀掉以后,还都会以相当之高的仪式告别。
难怪当时的吴国的大都督陆抗对他的评价极高:“此君谋略已赛过诸葛,礼仪已过乐毅。
”
说实话,要不是笔者玩《三国志》的游戏,也不懂羊祜什么的,游戏里他能力值还不错,特别是在三国后期在人才凋零的情况下他显得更突出、珍贵。
现在很多的读者不知道他,主要是其出场太晚了,那时三国已经快统一了,而且后期诸葛亮死后最精彩的部分已经过了,罗贯中也没功夫花很多笔墨去写,读者也不怎么关注,都是一语带过,三国中同归于尽,所以基本没太多人关注羊祜。
咸宁四年(278年)八月,羊祜染病,请求入朝。
返回洛阳正逢景献皇后羊徽瑜去世,羊祜十分悲痛,病情更加严重。
司马炎下诏,命他抱病入见,并让他乘坐辇车上殿,不必跪拜,备受优礼。
羊祜则再一次向司马炎陈述了伐吴的主张。
后来羊祜病重不能入朝,晋武帝专门派中书令张华前去咨询方略,羊祜对张华说:“当今主上有受禅让的美名,但功德尚未著称于世,吴人暴政已到极点,此时伐吴可不战而胜。
统一天下而兴办文教,则晋主可比尧舜,而臣下犹如稷契,这是百代难逢的盛事。
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孙皓或不幸死去,吴人另立英明君主,虽有百万大军,长江是难以越过的,这不是留下后患吗?”张华很赞赏羊祜的主张。
羊祜又对张华说:“能实现我这个愿望的是你啊!”司马炎打算让羊祜卧病统领征吴诸将,羊祜说:“取吴不必我亲自参加,但平吴之后还要圣上操心去治理啊!关于功名的事,臣不敢自居。
若我的一生即将完结,应当将未成事业托付他人,希望能审慎选出这个人。
”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羊祜死后,举天皆哀。
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司马炎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追赠羊祜为侍中、太傅,持节如故。
荆州百姓在集市之日闻之羊祜的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
可惜羊祜无子,以兄发子篇奉祜嗣。
荆州人为了避羊祜的名讳,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 ,另把户曹也改为辞曹。
晋灭吴的战争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
羊祜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这次战争,但他为规划、准备这场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羊祜死后二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完成了统一大业,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司马炎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羊祜生前有很多著述,有名的有《晋书·羊祜传》记载的《老子传》和《请伐吴疏》,另外他还受命修撰《晋礼》、《晋律》,对晋朝典制创立多有贡献。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