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端午时节避秽养阳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注意这几个关键词

而这时,自然界的环境恰
【千问解读】
五月端午,亲朋好友总是习惯互道一声“端午安康”,而不是其他节日的“快乐”祝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万物至此皆盛,所以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段,人体也顺应天气感应,阳气振奋并外达体表,身体的状态是阳气外散、内里虚弱。
而这时,自然界的环境恰恰对人体不利,天气炎热、雨水增多、闷热潮湿,许多昆虫都出来活动了,瘟疫流行,人很容易生病。
因此,古人把农历五月称为“五毒月”,把端午称为“五毒日”,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
如何在端午时节调理身体、驱散邪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生命时报社、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医名家云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光熙教授,在他看来,健康过端午离不开“养阳”与“避秽”,他总结出了端午养生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1——去火
火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生活,皆离不开水火之用。
火要为人体所用,就必须讲究一个“火候”。
当这个“火候”失控了,就会上火。
诊断上火的标准需要具备1个主症即头面部症状,或2个次症,其中至少1个头面部症状。
主症有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口臭口苦、口舌溃疡、眼红干涩,次症有口角糜烂、眼屎增多、口渴舌痛、鼻干出血、便秘尿黄、心烦暴躁、多食易饥饿、痔疮发作等。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以上提到的症状多以实火为主。
另外,有一部分体质虚弱的人常年作息紊乱、熬夜透支、过度脑力工作,或因疾病特殊用药,导致人体“阴精”损伤,发生虚火,常表现为低热、手足心热、口干盗汗、舌红无舌苔,属于阴虚火旺。
针对实火要清热解毒,很多药食同源的食物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比如菊花、苦丁茶、马齿苋等。
日常饮食可选择白萝卜、冬瓜、油菜等,作为饮食调护利于清热去火,缓解脏腑积热。
有实火的人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有泻火作用的中药,比如京制牛黄解毒片。
京制牛黄解毒片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痛、泻下通便、祛风止痒之效,为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药,不含雄黄,更安全。
针对虚火则以滋阴清热为主。
常用的药食同源的食物有枸杞、百合、银耳、莲藕等。
关键词2——去肝火
大家平时有没有这种感受:天气炎热时,会觉得躁动不安,特别是遇到事情之后就会显得特别不耐烦,甚至引发情绪大爆炸。
如果有以上情况,很可能是肝火太旺了。
夏季属火,在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之时,人体气血运行也相应地“火起来”了,极易引动肝火,出现脾气暴躁、心烦、失眠、心慌、口苦、头疼、头晕等症状。
长期肝火旺会诱发其他身体疾病,应及时干预。
夏季调肝,不妨试试食疗方或代茶饮,比如凉拌苦菊、清炒马齿苋、肉丝炒苦瓜、木耳西芹炒百合、百合山药粥,还可以喝决明子茶、野菊花茶、枸杞菊花茶。
肝火旺盛症状较为严重的人群,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加味逍遥丸。
关键词3——感冒
现在大家都很害怕感冒,如果发起烧来,就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嫌疑,去发热门诊看病又有交叉感染的风险,所以要学点预防和治疗感冒的方法。
夏季的感冒常因机体遭受忽冷忽热、贪凉露宿、过食冷饮或淋雨等刺激后,抵抗力下降,造成病毒乘虚而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将感冒称为表证,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类型,夏季感冒多以这几种为主。
很多人认为感冒是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这种想法要不得。
有些感冒如果不认真对待,或合并其他感染,也可酿成大病。
因此,感冒后要适当干预治疗,风寒感冒可用感冒清热颗粒、风热感冒可用桑菊感冒片。
服药只是帮助感改善症状,感冒后还应多饮水,适当休息,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关键词4——养脾阳
很多人一到夏天对冷饮就没有抵抗力,吃的太多太频繁,非常容易伤到脾胃。
传统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所有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摄入。
端午这段时间,寒湿困脾证更常见一些,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苔白腻,多因淋雨涉水、居住潮湿或过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端午如何养脾胃?要掌握一个“温”字。
平时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羊肉、莴笋、蒜苗、小葱、豆芽、大枣、山药、樱桃等。
每天适量晒晒太阳,能吸收大自然的阳气,并将之转化成身体的阳气。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