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小明》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09 点击数:
简介: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诗经小雅《小明》原文及翻译注释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明》原文 《小明》 诗经小雅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

曷云其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小明》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小雅《小明》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小明》原文

《小明》

诗经·小雅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

曷云其还?岁聿云莫。

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

念彼共人,眷眷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曷云其还?政事愈蹙。

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

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

靖共尔位,正直是与。

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小明》的出处

  《小明》出自:《小雅·小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小明》译文

  高高在上那朗朗青天,照耀大地又俯察人间。

我为公事奔走往西行,所到的地域荒凉僻远。

周正二月某吉日起程,迄今历经酷暑与严寒。

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

深受折磨我痛苦不堪。

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禁不住潸潸泪如涌泉。

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将法令之网触犯。

 

  想当初我刚踏上征途,那时候正逢旧岁将除。

什么日子才能够回去?眼看年将终归期仍无。

顾念到自己形单影只,差事却多得数不胜数。

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我疲于奔命无暇自顾。

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我无限眷念朝夜思慕。

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上司的责罚恼怒。

 

  想当初我刚踏上征途,正值由寒转暖的气候。

什么日子才能够回去?公务却越加繁忙急骤。

眼看将年终时日无多,人们正忙着采蒿收豆。

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我自讨苦吃自作自受。

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我辗转难眠思念不休。

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世事翻覆祸当头。

 

  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坐享福分。

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交正直之士亲近贤人。

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福祉鸿运。

 

  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碌碌无为。

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与正直之士亲近伴随。

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洪福祥瑞。


  《小明》的注释

  征:行,此指行役。

徂:往,前往。

 

  艽(qíu)野:荒远的边地。

 

  二月:指周正二月,即夏正之十二月。

初吉:上旬的吉日。

 

  载:乃,则。

离:经历。

 

  毒:痛苦,磨难。

 

  共:通“恭”,此指恭谨尽心。

 

  罪罟(gǔ):指法网。

罟,网;罪,捕鱼竹网。

二字并列,犹云网罟。

 

  除:除旧,指旧岁辞去、新年将到。

 

  曷:何,何时。

云:语助词。

其:将。

还:回去。

 

  聿云:二字均语助词。

莫:古“暮”字。

岁暮即年终。

 

  孔庶:很多。

 

  惮:通“瘅”,劳苦。

不暇:不得闲暇。

 

  睠睠:即“眷眷”,恋慕。

 

  奥(yù):“燠”之假借,温暖。

 

  蹙:急促,紧迫。

 

  萧:艾蒿。

菽:豆类。

 

  诒:通“贻”,遗留。

伊:此,这。

戚:忧伤,痛苦。

 

  兴言:犹“薄言”,语首助词。

一说“兴”,意谓起来,"言"即焉。

出宿:不能安睡。

一说到外面去过夜。

 

  反覆:指不测之祸。

 

  恒:常。

安处:安居,安逸享乐。

 

  靖:敬。

共:通“恭”,奉,履行。

位:职位,职责。

 

  与:亲近,友好。

一说通“举”,行为,举止。

 

  式:乃,则。

榖(gǔ):善,此指福。

以:与。

女:汝。

 

  介:借为“匄”(gài),给予。

景福:犹言大福。


  简短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久役远出之人怀归念友的小诗。

此诗既多侧面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展示了他心理变化的轨迹。

全诗五章,前三章每章十二句,后二章每章六句。

通篇采用赋体手法,不借助比兴,而是直诉胸臆,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娓娓道来,真切感人。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蒹葭出自诗经哪部分 是一首怎样的诗

《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蒹葭是一首怎样的诗蒹葭一般指《秦风·蒹葭》,《秦风·蒹葭》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作者在一个深秋早晨,来到河边追寻自己思慕的心上人。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表明离情别绪。

第二章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情感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第三章描绘出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全文写景抒情,全诗三章,重章叠唱,情景交融,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之情。

蒹葭原文及译文原文:《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明朝的国号真的是因为小明王吗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的国号真的是因为小明王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历史上的不管是还是割据王朝国号来源主要由以下几种:一、开国之君曾经的封号或者封国名,例如大宋王朝曾为为公,称帝后取国号“宋”,晋、隋(随)等皆是如此。

二:少数民族分疆裂土之后,或冒称汉姓,以建立的后汉为代表,或者以建国地区的古国名为国号,比如的、后夏、两宋时期的等。

三:与前两种截然不同,国号则是选懿德美字为国号。

如辽是镔铁的意思,金有永远不败的含义,元是取自易经大哉乾元,清也是按照这个来的。

那么“明”呢? 明全图 以前网络上甚至一些严肃媒体都有着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与、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称号有关,说是害了韩林儿之后继承小明王的称号,从而定国号为 明 ,真是这样吗?以下是我个人看法,仅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元末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各股起义势力纷纷以王朝旧号为国号,从而笼络汉族百姓绅士的。

徐寿辉建立政权叫大宋,建立政权叫大周,建立政权大汉,明玉珍建立政权叫大夏。

而首先发动起义的刘福通,迎立当时已经牺牲的韩山童的儿子,叫韩林儿为,尊号为小明王,建都在今天安徽的亳州,也称国号为宋。

要知道距离上一个汉人王朝--宋王朝灭亡于元尚不足百年,宋的影响依然深入人心。

尤其是汉族人民,人心思宋。

在当时打出“宋”的旗号,对汉族势力的号召力非同小可。

元末红巾军起义 而朱元璋参加起义军正是以小明王韩林儿为自己名义上的领袖,尊韩林儿的“宋 为正统,逐渐以南京周围(皖东地区)为核心发展实力。

此地旧时称吴(战国的吴、的吴),1361年,小明王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公,到了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后面的事情我就不啰嗦了,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悄悄暗杀韩林儿、扫灭群雄、北逐蒙元,最终建立了又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朱元璋继承韩林儿的正统势力,应该继承韩林儿的国号“宋”,或者继承自己的封号定国号为“吴”才对(就像继承晋王而称晋、继承随国公而称隋),为什么偏偏要用韩林儿的别称小明王中的“明”呢?答案就是以继承小明王而称明,纯粹是人们因为一个“明”字的巧合而产生的一种一厢情愿的联想而已。

小明王韩林儿 《明太祖实录》中记录了朱元璋登基前的文告,文告如下:“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二年。

”(吴二年应该是以朱元璋的“吴国公 或者“吴王”来说的),从这份文告中,可以确认明朝的国号是“大明”而不是“明”。

朱元璋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黄帝的曾孙火神祝融的故墟就在南京。

朱元璋自己也说,“本家,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即自承南京是自己的祖籍,自己即是祝融的后代。

偏偏,祝融又叫“朱明”,含赤热光明的意思,所以,朱元璋就有意用“明”作为国号,以让它和自己的姓“朱”联系在一起,这是其一。

古代还有祭祀“大明”仪式,也就是祭日的仪式。

在阴阳五行学说里,南方为夏为阳,为红色。

北方为冬为阴,为黑色。

大元是建都在北方的,起自蒙古草原。

大明是建都南方的起自南方的江淮之间,以夏制冬,以阳消阴,以红色压黑。

刘基建议用”大明 ,更多考虑的是这个,就是说南方一定会压倒北方,大明必然平定大元。

这是其二。

陕西发掘秦汉时期祭天遗址示意图 蒙元统治下的中国昏暗无光,广大老百姓,尤其是汉族百姓生活极为悲惨。

推翻暴元 ,恢复华夏, 让让汉家人民看见光明, 国号曰“大明” ,这个恐怕才是朱元璋最定国号最初衷的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诗经·小雅《小明》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