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韩林儿如何死的?韩林儿之死是一场意外?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后人论史,每提及“小明王”韩林儿之死,大多认定是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韩林儿应朱元璋之请南下,途中舟覆而死。

在《明史》中多处有

【千问解读】

后人论史,每提及“小明王”韩林儿之死,大多认定是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韩林儿应朱元璋之请南下,途中舟覆而死。

在《明史》中多处有相关记载,如《明史·韩林儿传》说:“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

”联系朱元璋后来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残忍,如此推论看来也顺理成章,夏《明通鉴》就是如是判断的。

朱元璋出自郭子兴麾下,自属红巾一系,名义上确算韩林儿部下。

不过天下大乱之际,群雄并起,“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称王称帝者有徐寿辉、张士诚、赵均用等,,这种名分上的归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建元龙凤。

“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太祖为左右副元帅。

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耶?’遂不受。

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明史·太祖本纪》)当时郭子兴已死,正是朱元璋、独自打天下的开始,此举无非留一条避免将来可能孤军作战的后路而已,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

十二年来,朱元璋并没有对韩林儿称臣,也更不曾依仗过他,除了共用一个“龙凤”年号,二者不过遥遥有政治上的呼应而已,连军事上的同盟都谈不到。

当然,客观而言,也正因为刘福通“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

让疲于应对,才给了朱元璋壮大实力、从容平定东南的机会。

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 乱世有乱世的生存方式,依附归属完全处于利益上的考虑或政治上的便宜。

朱元璋势力强盛之后,元帝也遣使招安,只不过朱元璋未曾表态而已。

其他如陈友谅出自弥勒教,该算徐寿辉的臣下,也打徐寿辉的旗号,但徐兵败来投,他即杀之,兼并其部。

张士诚、方国珍对元时叛时服,尽管曾被封为太尉和行省左丞相这样的高官,一看局势改变就变卦。

至于年号,那更是有如城头变幻大王旗,韩林儿称“龙凤”(宋),徐寿辉号“天完”,张士诚建“天佑”(大周),陈友谅立“大义”(汉),一般人等谁会在意这个?和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些军阀的反复无常相比,尽管有足够的资本,不过基于政治上的低调,朱元璋能把“龙凤”这个空招牌扛了十二年,算比较有始终的一个了。

正当朱元璋稳扎稳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曾经风光一时的韩宋却是江河日下。

刘福通胃口太大,又是北伐,又是西进,有一路人马甚至横扫辽东,一直打到了高丽。

然兵力分散之后“兵虽盛,威令不行。

数攻下城邑,元兵亦数从其后复之,不能守”。

被元军反击之后,连根据地都难保了。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遣部将吕珍来袭,围攻安丰,刘福通已是势单力孤,岌岌可危,只得向朱元璋求援。

其实朱元璋要摆脱这个空头上司,坐而不救是最佳策略,但朱元璋却不顾劝阻,执意援救,“太祖曰:‘安丰破则士诚益强。

’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

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

”(《明史·韩林儿传》) 朱元璋此举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因为从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福通部就或败或乱或降,已经显示出唯能自保、无力逐鹿的颓势了,任其自生自灭不会对朱元璋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当时朱元璋最大的劲敌并非张士诚,而是陈友谅。

“安丰破则士诚益强”这个理由有点勉强,事后朱元璋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先是,太祖救安丰,刘基谏不听。

至是谓基曰:‘我不当有安丰之行。

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

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

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明史·太祖本纪》)若非当时陈友谅战略失策,也许争霸天下的局面还会延续更长时间。

不过,这种为义所使、不避利害的举动说明朱元璋的江湖豪气尚在,还未被赤裸裸的利己思维和功利权术意识完全湮灭。

成功者必有非凡之处,朱元璋能从一个的小卒成为逐鹿天下的人物,继而成为时代风云际会的宠儿,不会仅仅是一种历史巧合。

朱元璋和同时代的众多枭雄相比,更少以个人名利为出发点进行冒险的政治赌博;其能力、念、人格更禁得起乱世考验。

因而更具的个人魅力,能整合出一个同心同德、令将士用命的集团。

这是如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辈做不到的,此类枭雄虽熟谙厚黑学,能横行一时,但完全拘于眼前利益和个人虚荣,最终不免众叛亲离,难成大业。

刘福通既亡,韩林儿则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会慢慢被人淡忘。

既无政治上的影响力,更谈不上军事上的号召力,战乱之后,教众各奔东西,或各自有所归属,也已丧失了宗教上的凝聚力。

何况这个“”既没有绝顶武功,身边更无高手环绕。

“林儿本起盗贼,无大志,又听命福通,徒拥虚名”。

那时的朱元璋,方国珍降后“授广西行省左丞,食禄不之官”。

尚且能容,这样的一个韩林儿,随时可以让他“禅让”,所以在这个时候除去他,既无必要,也毫无意义。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陈友谅败亡,朱元璋进吴王位,又两年,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相继败服,朱元璋即帝位,这一切都顺势而行,如同水到渠成。

关于韩林儿之死,据《明史·廖永忠传》,“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

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此举真如朱元璋所言,是廖永忠为邀功的擅自行动吗?可能性应该大于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因为除了廖永忠,连同赵庸兄弟“后亦有过不得封公,与永忠类”。

若为朱元璋授意,要么早早灭口,要么授以公位稳其心,这样的做法实不合情理。

韩林儿之于朱元璋的妨碍,仅仅就是一个名分和“龙凤”年号,这对于乱世而言,构不成登基的阻力。

只要威逼利诱一下,就可让韩林儿屈服,或不予理睬,直接将其撇到一边,随便封个王养起来也无不可,毕竟韩林儿连方国珍都不如,根本没有翻身之术。

真的要除去他,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完全可以做到不露痕迹,制造如此张扬的翻船“事故”实为。

后人的猜度,多为书生之言,,似不足为凭。

文/杨军 随机文章助力恋爱的黑暗效应,让你免除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加快推到进度)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龙脉为什么不能起房子,建不好会引龙脉怨气缠身/福薄之人镇不住基因武器究竟有多可怕,20克基因武器可以杀死55亿人/能灭绝种族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李小龙怎么死的,李小龙死亡原因解析

在近代功夫巨星中,李小龙绝对是No.1,其犀利的拳术,勇敢的斗志,都是让人热血沸腾的。

然而,李小龙英年早逝,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李小龙怎么死的,功夫高手李小龙的死亡原因是怎样的,一起来了解下。

李小龙怎么死的猝死。

多年以来,有关“李小龙怎么死的”这个话题,一直是众口不一。

在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有说李小龙是被人害死的,也有人说李小龙是在演员丁佩家中猝死的。

那么,究竟李小龙是怎么死的?据后来的相关报道可知,李小龙死于“脑水肿”,在演员丁佩家中谈剧本时,李小龙声称自己有些头痛,丁佩为他拿了一片止痛药服下,但不久却不醒人事,在送医后不治身亡。

李小龙死亡原因那么,李小龙怎么死的,李小龙的死亡原因果真是如此?为何多年以来,很多人不认识李小龙是死于“脑水肿”?下面让我们继续来探索李小龙之死的那些陈年往事吧。

1.癫痫猝死症有关李小龙的死因,最据说服力的一种说法,就是李小龙死于癫痫猝死症,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

这是专家对尸检报告的研究之后,给出的有关李小龙死因的说明。

癫痫猝死症的病因是长期缺乏睡眠及压力过大,该病不仅使人诱发癫痫,还会造成心脏或肺部功能骤停并导致死亡。

用现代的说法来看李小龙怎么死的,可以认为李小龙是死于过劳。

2.脑部水肿关于李小龙怎么死的第二种说法,就是李小龙死于脑部水肿,在演员丁佩家中谈剧本时,李小龙说自己有点头痛,于是服下了丁佩给的一片止疼片,或许是该药片引起了药物过敏,从而导致了脑水肿,继而造成了李小龙的死亡。

但这种说法,并无证据来支柱,虽然被认为是最接近死因的一种说法,但苦于只是一种推测,就连医生都没有给出准确的结论,所以李小龙死于脑水肿的说法似乎并不成立。

此外,还有李小龙死于仇敌暗杀,李小龙死于滥用药物等说法,但都是坊间推测,并无真凭实据。

但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一时也是人云亦云,甚嚣尘上了。

不过,李小龙在练武之余,经常用电流来刺激自己肌肉的生长,或许是身体里早已埋下了处于良好的状态隐患,最后导致生命戛然而止。

当作一代武林宗师,李小龙短暂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纷呈,其冠绝天下的旷世武功,其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让人闻之动情,睹之振奋,实为中华武术之瑰宝。

史前小矮人存在的证据,个子矮因患病的原因

  关于人类的起源,迄今一直存在单地起源说与多地起源说之争。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遗传学上的证据比较多地支持单地起源说(起源非洲),但多地起源说也不乏证据,而且证据越来越多。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提出,北京人和现代亚洲人有很多相似特征。

人类的种族是由各地的古代直立人独自演化为今天的智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提出,现代人是由5种不同的人类平行演化而来(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人种、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一些种族比其他种族更早演化进入现代人阶段,导致一些人类的文明要进步于其他文明。

如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要优于其他人种。

  20世纪90年代,中国遗传学者陈竺和金力指出,现代中国人是约5万年前由非洲迁徙而来的人类后代(单地起源说)。

但另一些古人类学家,如吴新智等提出了中国人独立起源于中国的假说(多地起源说),属于“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这个假说背后有时间和实物的大量证据。

  中国出土和发现了8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20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郧县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和南京汤山人,距今20万~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如辽宁金牛山人、陕西大荔人、内蒙古河套人、安徽含银山人、山西许家窑人和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距今4万~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如广西柳江人、北京山顶洞人、云南丽江人、四川资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洞人等。

  2008年,河南许昌灵井旧时器时代遗址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距今10万~8万年前的古人类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没有距今10万~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的空白。

  小矮人与多地区起源学说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与印尼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10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称,他们在印度尼西亚挖掘到一具史前小矮人化石,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被发现的一个新人种。

  研究人员是在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的梁布亚洞穴里发现这具女性化石的,身高仅1.06米。

这名女性死时至少已有20岁,头颅只有柚子般大小,大脑只有380毫升,只及现代人1350毫升的1/4,因此科学家将这具化石取名为“小矮人”,编号LB1,并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弗洛勒斯人”。

  中國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等人也认为,人类的起源是多地区起源,不过人类进化的模式是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即各大陆人种之间既存在基因交流,又拥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如果基因交流太强,就没有现在黄种人、白种人的差异。

但如果只有连续进化,没有大地区间的基因交流,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又将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所以,正是两者恰到好处的综合,才促成了当今世界不同人种并存的格局。

  那么,小矮人是不是一个新的人种并由此可以成为人类是多地区起源的一个有力证据呢?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是,小矮人不是一个新的人种,也与人类的多地区起源无关。

这名弗洛勒斯人可能是因为疾病,如患唐氏综合征、缺碘、小头畸形症等原因而成为小矮人的。

  但是,2016年6月8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又称,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弗洛勒斯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可追溯至大约70万年前。

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弗洛勒斯人还要矮小,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称为马塔门格人。

因此,弗洛勒斯人是一个新的人种,并且这个发现也支持人类的多地区起源学说。

  唐氏综合征的解释  在关于小矮人是因为患病而形成的解释中,唐氏综合征目前证据比较多一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展遗传学和进化学教授罗伯特·埃克哈特、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解剖学家马切伊·汉纳伯格和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气象学家肯尼思·徐等人在2014年8月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两篇文章称,过去对小矮人LB1化石的头骨容量和身高的原始数值极大地低估了,现在埃克哈特等人发现,这一头骨容量大约为430毫升,而非380毫升。

#p#分页标题#e#  现在的研究表明,小矮人LB1其实并不代表一个新的物种。

相反,她只是一个发育异常的人类的骨骼,这种发育异常与唐氏综合征的特点相一致。

  此外,新的研究有好几个证据都证明小矮人很可能是唐氏综合征患者。

首先,小矮人的颅面不对称,头骨左右不匹配是唐氏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埃克哈特和同事早在2006年就注意到这种不对称性,但以前的发掘小组并未报告这一特征,并且以头骨被长时间埋葬为由反驳了埃克哈特等人的观点,即头骨的不平衡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埋葬的原因。

  其次,埃克哈特等人之前对小矮人枕骨-额骨周长的测量,使得埃克哈特等人可以对比小矮人和患有发育障碍的病人身上获得的临床数据,据此,研究人员估计小矮人的大脑与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病人的大脑大小相符合。

  此外,小矮人较短的大腿骨与唐氏综合征导致的身高降低相符合,经统计学修正后估算出的小矮人正常身高为1.26米,这一数值并不同于之前的1.06米,而是与某些现在生活在弗洛勒斯岛及周围地区的人类相匹配。

  根据这些证据,埃克哈特等人认为,在印尼梁布亚洞穴里发现的LB1骨骼并不足以证明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而是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病人,该病的发病率在全球为1/1000。

  马塔门格人的证明  然而,埃克哈特等人关于弗洛勒斯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假说很快就被新的研究所反驳。

两个国际研究团队在2016年6月8日的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分别发表论文称,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弗洛勒斯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

  从考古证据推测,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弗洛勒斯人还要矮小,他们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因此,弗洛勒斯人是在人类进程中存在过的一个人类分支,因而是人类多地区起源的一种证明。

  第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弗洛勒斯中更新世早期的类弗洛勒斯人化石”,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尼的研究人员在这篇论文中说,他们2014年从距梁布亚岩洞东侧70千米处的苏阿盆地中一处名为马塔门格(Mata Menge)的地方发现了新的古人类化石。

这些化石包含颌骨碎片和6颗牙齿,它们至少来自3个小型古人类个体。

  其中下颌骨碎片来自一名成年人,经分析发现,他比此前发现的最小的弗洛勒斯人下颌骨还要小20%。

牙齿化石则是两名古人类幼童的乳牙。

因此,这些人可以称为马塔门格人,可推论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

  该文的作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马塔门格人比弗洛勒斯人有更小的下颌骨和臼齿。

与南方古猿和能人相比,马塔门格人化石更加接近能人,因此倾向于支持弗洛勒斯人是早期亚洲直立人的一个矮小的祖先,弗洛勒斯人并非是因为患唐氏综合征才成为矮小的身材。

而且,弗洛勒斯島的古人类在较早的时期已经具备了弗洛勒斯人特有的极小体型和其他形态特征。

  第二篇论文的题目是“已知的弗洛勒斯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的年龄和背景”,在这篇论文中,菜叶网,澳大利亚学者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对马塔门格人化石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们认为,这些马塔门格人当时生活在炎热干燥、类似稀树草原的地区,但也拥有一些湿地环境,与弗洛勒斯人的生活环境类似。

此外,在马塔门格人化石旁边还发现了一些动物和简单的石器,这些石器与晚更新世的弗洛勒斯人所制造的石器十分相似。

  从现有证据来看,该研究团队认为,目前收集的考古学证据还不足以说明这次新发现的古人类是一个新的人种,但基于化石的大小和形状,推测这些古老的比弗洛勒斯人更矮小的马塔门格人或许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

  研究人员推测,马塔门格人和弗洛勒斯人或许是直立人抵达这座岛屿后为了适应岛上资源稀缺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不断“缩小”体型。

不过,最大的疑问是这些最早的直立人是如何抵达这座岛屿的?直立人没有建造船只的能力,也不可能游泳游到岛上。

对此,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可能是被巨浪冲到岛上的。

  当然,马塔门格人和弗洛勒斯人是不是人类演化中一个多地区起源的人种,还不会有终极结论,但是,这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至少挑战了弗洛勒斯人是由于疾病导致体型逐渐缩小的说法,尤其是弗洛勒斯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假说。

  灭绝的苏门答腊小矮人#p#分页标题#e#  几百年来,东南亚南部的苏门答腊一直流传着一些奇怪恐怖的故事,讲的是一种毛茸茸的两足动物,名叫“苏门答腊小矮人”,或“丛林小矮人”。

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矮小的史前人类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另一座岛上居住,有人给他们取了个绰号,叫“霍比特人”。

加入收藏
               

小明王韩林儿如何死的?韩林儿之死是一场意外?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