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才华横溢,为什么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

然而在《红楼梦》当中,才华横溢的薛宝钗给人印象深刻,按理说这样有才,满腹诗书的女子,应当对这些话不屑一顾才是,然而薛宝钗却十分信奉这些道理,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薛宝钗会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金陵十二钗”中,薛宝钗除了美丽端
【千问解读】
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现在听起来就仿佛在说,女子所谓的“德”,就是不要有才华,没有才华才是有德。
然而在《红楼梦》当中,才华横溢的薛宝钗给人印象深刻,按理说这样有才,满腹诗书的女子,应当对这些话不屑一顾才是,然而薛宝钗却十分信奉这些道理,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薛宝钗会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金陵十二钗”中,薛宝钗除了美丽端庄之外,同时也是位才华横溢的才女,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就连以“杂学旁收”而著称的贾宝玉也都是远不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却无时无刻不在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
这究竟是为何呢?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
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仰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可悲的殉道者。
薛宝钗身上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她忠于封建礼教,尤其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枷锁。
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结果引得贾宝玉很是反感,说她说的是混账话。
她也曾多次向同是才女的林黛玉、史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封建说教。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荼毒比较深的一个。
那么这个“才”究竟对女子有多大的害处,以至于说“无才便是德”呢?
女子不宜有才,首先就是女子不宜识字,尤其是不宜作诗。
在这方面,宋朝的司马光反对之声尤为强烈。
可尽管如此,一代女词人李清照,还是出现在了司马光之后的南宋。
纵观数千年的历史,从东汉时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到《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写诗的女人和她们写的诗都不少,这又是为何呢?这或许就是形势比人强吧。
对于薛宝钗来说,她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才女,同时也是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宣传者,或许正是妙在这里。
薛宝钗不但识字,而且还是博学多才,不但会写诗,而且经常在海棠诗社夺魁。
可她却从来没将写诗当做正经事,只是逢场作戏罢了。
其实,林黛玉的诗并不比薛宝钗差,但她的诗却常被评为二等。
这其中的原因,李纨其实将的很清楚:虽然“风流别致”得让黛玉占首位,但不如宝钗“含蓄浑厚”。
这还不算,林黛玉还经常写一些对现状极为不满的诗,说些尖酸刻薄挖苦古人的话。
所有的这一切加起来,林黛玉自然就屈居老二了。
有人说林黛玉要是放现代的话,绝对是位“愤青”。
纵观整个大观园中,李纨大概算是“无才便是德”的代表了,所以她十分赞同薛宝钗的观点。
与她相反的是王熙凤,论作诗,王熙凤只有一句“一夜北风紧”,显然她不会作诗,可她却能将偌大的一个荣国府给管起来,难道你说她没有才?所以说,女子有才没才,并非只能按是否会作诗这个标准来衡量。
最终,薛宝钗虽战胜了林黛玉,当上了宝二奶奶,但好景不长,最终还是在贾宝玉离家之后,空守闺范,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谁更有才华
薛宝钗则理智、冷静,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自己的原则和追求,不易受外界影响。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有什么不同林黛玉是个很复杂的,她表现出尖酸刻薄、心胸狭隘、自卑多疑,但又多愁善感、文弱善良,骨子里又是坦率、纯真、不畏强权、心高志洁的。
薛宝钗是个很有心机,很世故、圆滑、无情,同时又是开朗活泼,内心很强势的人,更主要的是她的交际能力极强,可以用一定的手段为了赢得所有人的好感。
林黛玉追求自由,书香夜读,诗画浪漫,希望宝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走自己厌恶的仕途经济道路,只要能和自己永远在一起就知足了。
薛宝钗追求仕途名利,更看重物质和传统上的东西,她认为男人就该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而女人应该执掌家里上上下下,做男人强有力的背后人。
林黛玉与薛宝钗谁更有才华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才貌双绝的女子,长相各有千秋,才华更是难分上下。
但是在一些人的眼里,两人还是有区别的。
两人作诗的水平不分上下林黛玉的才华在三首菊花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大家凑在一起做菊花诗,林黛玉连作了三首,大家评论时,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
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
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
”十二首诗中,林黛玉独作三首,而且排名前三,这种才华无人能及。
薛宝钗的才华在柳絮诗中彰显的独一无二。
薛宝钗的才华究竟有多高?《柳絮词》是对她最完美的诠释。
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借咏柳絮写出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千古名句,众人看后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
”两次做诗,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列第一,所以从赛诗会上难以分出两人的才华谁更高。
薛宝钗在金钏跳井之后,为什么会赶着去给王夫人送安慰?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为视角,以贾宝玉与、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跳井为何只有薛宝钗一个人去给送安慰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金钏,是王夫人身边服侍了十多年的一等大丫头,也是个出色的丫头,几乎算得上是王夫人的心腹丫头了。
可金钏打拼到这个地位,最终还是没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杀出重围,创造奇迹,而是因调戏贾宝玉,被王夫人给免职了。
下岗后的金钏那是脸面无关,这王夫人铁定是不会要她了,且自己为何会被撵的缘故估计也在贾府的下人圈子里都散步开来了,什么调戏小主子这些难听的话肯定是少不了。
自己的将来看来是拼不到什么好的结局了,又落了个不好的名声,然在王夫人身边呆了十多年的金钏,已经适应了吃穿不愁,工作轻松的大丫头生活,一回到自己家后,环境的转变,心境的磨练,金钏扛不住,于是,在贾府选择了一口井,死命往里跳,人就没了。
等在上来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呼吸了,一个花样年华的姑娘就这样和世界说再见了,而金钏以死明志的事也在那一刻在贾府传开了。
金钏的死有三个人反应最大,第一个应该就是,被打小报告说金钏是被贾宝玉强奸未遂才自杀时的,最后给贾宝玉一顿板子结束,第二应该就是王夫人,跟了自己十多年的丫头被自己撵出去后,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王夫人心里是不安的,第三应该就是薛宝钗了。
相比贾政的怒火和王夫人的不安,薛宝钗听到金钏死后的反应就是要赶快到王夫人屋里送安慰。
而自始至终,金钏的死,也只有薛宝钗到王夫人屋里送安慰。
为何其他人都没有行动,而薛宝钗却前去安慰王夫人呢?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就是亲戚关系,王夫人是薛宝钗的亲姨妈,这姨妈心里不得劲,这薛宝钗不得赶紧去送安慰下,且看看是否需要的。
再者就是薛宝钗对给王夫人送安慰其实是有目的性,目的就是把自己在王夫人面前的好感指数拉升。
这谁都不敢出面的事,薛宝钗出面了,还想着给王夫人出谋划策,心里开导,既能让王夫人对她心里感激,其次又可以博得好感。
而其他人在薛宝钗给王夫人送安慰的时候保持沉默,那是因为金钏的死背后隐情其实大家应该都是心知肚明,这王夫人对金钏敢调戏贾宝玉这个事是非常重视的,且亲自把金钏给撵走的,证明王夫人对金钏是真的不会再重用。
通过金钏调戏贾宝玉这个事,说明王夫人对贾宝玉接触女性的不喜,虽然其他人作为贾宝玉的姐妹,但在男女关系上,王夫人还是有严格界限的,且金钏被撵不是个光彩的事情,涉及王夫人的私人事件,其他人不好干涉。
而且又过问权力的应该也就是和了,李纨作为一个不肯多说一句的人,那自然是不敢管婆婆屋里的事情,而贾探春又不是王夫人的亲生女儿,更不会拿王夫人屋里的隐私事情去大肆关心,而薛宝钗因为亲戚身份加上自己的有目的的背后,即使她因为关心王夫人的隐私事情让王夫人心里不爽,到最后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还是和睦的关系。
且薛宝钗先是站在亲戚关系上和王夫人分析了金钏跳井是否是自杀的动机,说金钏可能是失足,这样就和王夫人撵她走没关系,第二种就是金钏如果真的是自杀,那真的是死不足惜,这样也和王夫人撇清关系。
薛宝钗宽慰王夫人的话术上,不管从哪个层面,都是把王夫人和金钏的死是彻底分开的,而后更是对王夫人给金钏赏赐上出现的为难及时伸出援手,表示王夫人有难,自己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哪怕是把自己新作的衣服给死人穿,也是毫不在意。
借着金钏的死,薛宝钗对王夫人是实打实的表了一回忠心,不管什么事情我都是坚定的支持王夫人你的,不管是谁,王夫人总是正确的领导者,我薛宝钗是坚决拥护的。
正因为薛宝钗在金钏跳井之后,就已经想好了怎么给王夫人送安慰不会出现尴尬的局面,且自己身份又适合,才急忙赶着去给王夫人送安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