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至今 睡眠时间似乎在变得越来越短

有研究曾介绍,人类的祖先睡在树上,睡眠时长最长可达十几个小时;当人类学会独立行走,习惯地面生活,不用担心从树上掉下来后,睡眠质量大大提高,整体睡眠时间也开始变短。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发表一项新研究称,
【千问解读】
人类进化至今,睡眠时间似乎在变得越来越短。
有研究曾介绍,人类的祖先睡在树上,睡眠时长最长可达十几个小时;当人类学会独立行走,习惯地面生活,不用担心从树上掉下来后,睡眠质量大大提高,整体睡眠时间也开始变短。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发表一项新研究称,大多数成年人在24小时内应该睡7~9小时,但是从2004年以来,美国每天睡眠少于7小时的人显著增加,这种趋势在全球存在,且似乎已不可逆。
睡眠时长变短成普遍趋势
上述研究统计了2004年至2018年全美国健康调查数据,除了发现睡眠时长普遍缩短外,还发现中青年人的表现更为明显,种族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比如收入不够高、就业环境差等。
其实,最近十年,关于人类睡眠时间变短的研究层出不穷。
美国芝加哥大学曾做过一份调查显示,相比上世纪70年代,现代人们的平均睡眠时间从7小时减少到了6小时。
历史记载,拿破仑、丘吉尔、撒切尔夫人等名人每天只睡4个小时,“天生”就是“工作狂”。
美国犹他大学研究人员在研究这种“早起百灵鸟”人群时发现,有一种突变基因(DEC2)会使人们的睡眠时间缩短,一个家族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25小时,而且活力实足。
因此,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成员拉吉·达斯古塔预测,到2055年,大多数人每晚的睡眠时间将从8个小时减少到5个小时,仍然能满足日常生理需要。
2019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学者又发现两种突变基因,会导致某些人睡眠时间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但他们依然能保持健康和乐观,学习、记忆能力也很强。
中国睡眠研究会2015年就曾发布一份数据称,1900年以来,人们的日睡眠时间以每年0.71分钟的速度递减。
最新发布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完成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国人日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相比10年前缩短近1.5小时,七成年轻人日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
广东省人民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欧琼表示,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人们可以减少睡眠时间,睡眠仍需要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规律的时间范围里——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睡眠时长需达到8~10小时;普通成年人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老年人因为脑功能代谢变慢、脑功能退化等,睡眠时长一般在5~7小时。
上述研究中报告的睡眠时间极短、白天精神仍然好的人群,只是极个别现象,普通人群不建议模仿。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伟也表示,睡眠质量的提升确实带来更高效的睡眠,但睡得少并不一定是人类的进步,人类内源性因素的进化不会那么快,更多还是受外源性因素影响。
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还显示,人类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基本不会继续大幅度减少,因为这类睡眠有助于长期记忆存储,如果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大幅度减少,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将大幅度提升。
这就违背了进化原则中的优化原理,对人类造成威胁。
换言之,人类睡眠时间缩短到一定程度后,将不能再减少。
好身体一定需要充足的睡眠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群说,人类睡眠时间的普遍缩短更多是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电灯、电视、手机等逐渐普及,夜晚照明充足,褪黑素分泌受影响,进而干扰睡眠,加之生活、学习、工作的诸多影响,睡眠时间在被迫推迟或减少。
从报告数据也能管窥一二,例如一线城市居民的平均睡眠时间为6.94小时,而三线及以下城镇居民的平均睡眠时间可达7.15小时。
按职业来看,交通物流、房地产、IT互联网成为最缺觉的三大行业;市场、广告、法务、客服等“打工人”则是主要“熬夜党”。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情况并非正常的睡眠时长缩短,而是疾病的前兆或影响。
例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导致的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觉醒次数多等)近年来不断增多;心脏病、肺部疾病、脑代谢疾病、前列腺疾病等会影响睡眠。
欧琼说,好身体一定与足够的睡眠时长有关。
人的生理需要、新陈代谢、昼夜节律、儿童生长发育等都需要充足的睡眠。
睡眠时长缩短的人,更多应该是受难入睡、睡不好、睡不够的影响。
2015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等发表声明指出,美国约四成上班族工作日睡眠不足7小时,与不良的健康结局息息相关,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疾患。
既往研究已证实,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炎症因子水平增高,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中风、慢性肾病、癌症等的风险,同时增加死亡风险。
睡眠障碍与焦虑、抑郁等有密切关系,互为共病又相互影响。
有研究显示,睡眠中断还与淀粉样蛋白沉积有关,可造成认知功能受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诱因。
提升睡眠效率,保持良好睡眠结构
“睡得时间长不一定等于睡得好。
有些人即使睡觉近10个小时,起床后仍会觉得身体疲倦。
”陈群说,这背后关系两个因素:第一,睡眠效率不高;第二,睡眠结构紊乱。
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比如一天睡6小时,在床上8小时,睡眠效率为75%)。
如果赖床,或习惯在床上看书、看电视、玩手机,睡眠效率一定不高。
睡眠结构紊乱,即深、浅睡眠比例的失衡。
高伟说,通常人的浅睡眠占睡眠时长的75%~80%,深睡眠占20%~25%。
很多人睡眠质量差,是深睡眠的时间少,深睡眠期间需要完成的生理功能完成不了;还有的人是“睡眠破碎”,觉醒次数过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睡眠周期,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专家们一致认为,好的睡眠最简单、直观的检验标准是起床后身体舒服,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做事有效率,能胜任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所谓“短睡眠者”并不值得效仿,而是应遵循健康的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避免长期熬夜。
过晚睡觉容易失眠,打破昼夜节律,身体脏器得不到充分休息,不能很好地排除毒素。
长期晚睡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对健康不利。
建议晚上10~12点就寝,睡前两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进食,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提前调暗室内光线,保持放松状态,必要时可戴上耳塞、眼罩。
坚持规律生活。
做事有计划,让一天作息张弛有度,不仅利于提升效率,还有利于保持积极心态,到了晚上,大脑兴奋度会自然而然降下来。
“人们工作忙、压力大会影响睡眠;疫情居家隔离时也有人因为无聊睡不着。
生活一定要劳逸结合,保持规律的运动,才能睡好。
”高伟说。
提高睡眠效率。
缩短卧床时间,一定要在困了之后再躺上床,若躺下超过半小时还不能入睡,可起床,待有睡意时再躺下。
早上要准时起床,以维持规律的生物钟。
中午午睡不宜超过半小时,躺在床上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主题十八:AI时代如何平衡人类价值?
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如何守护人类独有的情感、道德与创造力?如何在人机协作中保持人性的温度与尊严? 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结合具体事例,避免空泛; 体现思辨性,展现人文关怀;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要点提炼 AI与人类价值的平衡 人工智能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可能冲击传统职业和社会关系,需思考如何保持人的主体性与尊严。
技术发展不能替代人性温度 情感联结、道德判断、创造力等是人类独特优势,AI时代更应珍视同理心、善意等人性光辉。
科技伦理与人文关怀 算法可能隐含偏见,需以人文精神引导技术发展,避免数据垄断、隐私侵犯等伦理问题。
人机协作的未来图景 人类可借助AI突破能力边界,但需明确边界,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被工具理性支配。
核心立意:在AI浪潮中,坚守人性价值是文明进步的基石。
唯有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方能实现科技向善、人性永熠的未来。
参考标题 《守护AI时代的人性温度》 《科技洪流中的人文坚守》 《智能与人性:寻找平衡点》 《当机器思考,人类何为?》 《效率至上,还需人性护航》 《人机共生:以何为本?》 《数字时代的心灵守望》 《AI浪潮下的人文之光》范文推荐 守护AI时代的人性温度 当阿尔法狗击败围棋冠军时,我们惊叹于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当ChatGPT写出流畅文章时,我们震撼于算法的语言天赋。
在这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机器的"智能"正在诸多领域超越人类,但冰冷的代码永远无法替代人性的温度。
守护这份温度,不仅是对人类独特价值的捍卫,更是对文明本质的坚守。
人性的温度首先体现在情感联结上。
日本开发的护理机器人可以精准完成喂饭、翻身等动作,却无法理解老人眼中对亲情交流的渴望。
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带领患者跳广场舞的画面感动无数人,这种心灵抚慰是任何AI都无法给予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社会性动物。
"我们通过眼神交流传递关怀,通过肢体接触表达安慰,这些微妙的情感互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精神纽带。
道德判断是人性温度的又一重要维度。
当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电车难题"时,算法只能依据预设程序做出选择,而人类却能体察每个生命背后的故事与价值。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中,技术人员没有简单用AI修复壁画,而是通过反复研讨确定最小干预原则,这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正是人类道德自觉的体现。
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良心是灵魂的声音。
"在AI时代,这种道德自觉更显珍贵。
创造力的火花最能彰显人性的温度。
AI可以模仿梵高的笔触,却无法复制他对生命的激情;可以谱写悦耳的旋律,却无法表达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花费数年时间修复一件青铜器,其间融入的历史理解与艺术感悟,远非算法可以企及。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正是这种超越规则的创造力,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站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之巅,我们既要拥抱AI带来的便利,更要守护好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
就像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火种时,真正宝贵的不是火焰本身,而是用火温暖他人的能力。
让我们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永远记得:机器的冰冷计算终将过时,唯有人性的温度永恒。
温馨提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高三,我们特别创建了“高三学习交流群”,在这里,你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考试心得、讨论试题难点,还能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料和考试资讯,共同为高考做准备。
另外,我们特地为大家准备了《最新作文素材汇编》PDF资料,点击链接即可预约领取:https://www.zizzs.com/form?xyppid=558674353290483201敲重点:如果您有最新2025年高三试题,也可以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微信号:13311095027)投稿呦,并领取升学资料一份~
人类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他们可以进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担任行政、文秘及管理职务,尤其在博物馆、民俗研究机构、考古方面有较多机会。
此外,媒体机构和市场调查也是人类学毕业生的就业热门选择。
第二段:人类学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因其多学科涵盖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
随着社会对人类学的需求增大,毕业生具备的全面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受到各行各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青睐。
总的来看,人类学本科专业具有中等难易度的求职前景,发展潜力可观。
一、人类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1、人类学专业就业方向:公司业务,公务员(地市级机关),公务员(区县级及以下机关),公务员(省级机关),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培训/招生/课程顾问,社会工作者,助理/秘书/文员。
2、人类学专业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掌握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的专门人才。
由此可见,人类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人类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都还不错。
所以,2025年有意报考人类学专业的同学,不必过度担心“人类学真的没出路吗?人类学就业率很低吗?人类学真的很难就业吗”等问题。
同时,小编也要提醒大家:即便被大学人类学专业录取,也要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这样才助于你学好人类学专业,找到与人类学对口的最好的出路。
以下为人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考古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学,中国民族志,宗教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田野调查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