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
【千问解读】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清平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
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
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注释 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
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
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的花的春的宵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宵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就。
全词宵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
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来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来。
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
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来。
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来觉到多宵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
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来,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
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来宵,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来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人。
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
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
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的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的之宵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的春的'花之宵。
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
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
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宵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
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来,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宵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来慨。
全词融宵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宵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
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
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
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
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
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
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
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
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
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
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
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
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
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
怪:惊异,骇疑。
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
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
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
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
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
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
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
《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
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
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 ⑴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
城:修城。
国:指都城。
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
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
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
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
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
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唐代〕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拼音解读: lí bié jiā xiāng suì yuè duō ,jìn lái rén shì bàn xiāo mó 。
wéi yǒu mén qián jìng hú shuǐ ,chūn fēng bù gǎi jiù shí bō 。
相关翻译 离别家乡已经有很多年了,最近回来发现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水波一如既往地粼献可鉴。
相关赏析 这是《回乡偶书》中的第二首,虽不及第一首有名,却也蕴含着一股隽永的情味。
返乡后的贺知章在同故旧亲朋交谈中,发现家乡的人事已发生了沧海杀田的巨变,感情细腻的诗人由是生发出人事无常的感慨、“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因为诗人的`一切感慨皆是由数十年背井离乡而引发的,故一再重复这同一意思。
下一句笼而统之议论人事变化,多年离乡,当有许许多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不胜枚举,故只好一笔带过。
三、四句写景兼议论。
故乡的人事俱已变换,只有门前那一.湖碧波依旧荡漾,不改昔时模样。
诗人妙用反衬,“不改”反衬“半消磨”,“惟有”进一步映衬“半消磨”之意,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全诗通过“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形成一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氛围。
与第-首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那种若悲若喜的情感不一样,在听了亲朋介绍故乡人事后,诗人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情感已变得更加感伤了。
整首诗是诗人自然而然地从肺腑流出,毫不雕琢修饰,朴实无华,却最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 744?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自号“四明狂客”。
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秘监”。
天宝三年,请度为道士,回乡不久卒。
为人旷达不羁,好饮酒。
杜商作《饮中八仙歌),将其列为“八仙”之首。
善诗歌及草隶书,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
其诗大多散失,今存二十首。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有《贺秘监集)。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4
雁儿落过得胜令·寻致争不致争 朝代:元代 作者:高克礼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海神庙见有他为证。
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
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译文 该争辩的却不争辩,已经说定的就要言而有信。
要论至诚我最至诚,不要你薄幸无情还有谁薄幸无情。
难道不知道举头三尺就有神明,忘恩负义的都会担当罪名。
海神庙的'故事可以凭证。
像王魁负桂英。
想当初他曾经在神前海誓山盟,后来他负情,终于未能在女人手中逃却生命,自杀身亡的桂英女,最终处死了这个年少书生。
注释 雁儿落过得胜令:双调带过曲。
又名《鸿门凯歌》。
致争:争气。
当罪名:担罪名,承当罪责。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5
江南原文: 江南 汉乐府 〔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论语全文拼音注释及翻译 含拼音注释翻译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章 论语乡党篇 kǒng zǐ yú xiāng dǎng xún xún rú yě sì bù néng yán zhě qí zài zōng 孔 子 于 乡 党,恂 恂 如 也,似 不 能 言 者。
其 在 宗 miào cháo tíng biàn biàn yán wéi jǐn ěr 庙 朝 廷,便 便 言,唯 谨 尔。
【注释】恂恂(xún):恭顺谨慎的样子。
便:同“辨”,擅长谈论,善辨。
【大意】孔子在乡里间表现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于说话。
他在宗庙朝廷时就很善于言谈,只是说得很谨慎。
cháo yǔ xià dà fū yán kǎn kǎn rú yě yǔ shàng dà fū yán yín yín 朝,与 下 大 夫 言,侃 侃 如 也;与 上 大 夫 言,誾 誾 rú yě jūn zài cù jí rú yě yǔ yǔ rú yě 如 也。
君 在,踧 踖 如 也,与 与 如 也。
【注释】朝(cháo):上朝,君主还没有到来时。
下大夫:周代诸侯以下是大夫。
大夫的最高一级是上大夫,即卿,地位次于上大夫的是下大夫。
孔子当时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侃侃(kǎn):说话和乐从容。
訚訚(yín):中正有诤。
和颜悦色,尽言相诤。
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与与:漫步走,徐徐的样子,威仪里有中适。
【大意】上朝时,君主还没有来,孔子与下大夫说话和乐从容;与上大夫谈话和颜悦色,中正有诤。
君主到来,恭敬而又不安,谨慎地徐徐而行。
jūn zhào shǐ bìn sè bó rú yě zú jué rú yě yī suǒ yǔ lì 君 召 使 摈,色 勃 如 也,足 躩 如 也;揖 所 与 立, zuǒ yòu shǒu yī qián hòu chān rú yě qū jìn yì rú yě bīn tuì bì 左 右 手,衣 前 后,襜 如 也;趋 进,翼 如 也;宾 退,必 fù mìng yuē bīn bú gù yǐ 复 命,曰:宾 不 顾 矣。
【注释】摈:同“傧(bìn)”,即古代负责接引招待宾客的官员。
勃如:脸色庄重矜持。
躩(jué)如:快步走,不像平素走路那样随意、随便。
襜(chān)如:衣服整齐的样子。
翼(yì)如:像鸟儿舒展翅膀一样。
顾:回头。
【大意】君主召孔子作接待使者的傧相,孔子脸色变得庄重,脚步加快。
向一同站着的人作揖时,左边右边,衣服前后开合都很整齐。
快步走向前时像鸟儿展翅。
宾客走了之后,一定向国君汇报说:“宾客已经不回头看了。
” rù gōng mén jū gōng rú yě rú bù róng lì bù zhōng mén háng bù 入 公 门,鞠 躬 如 也,如 不 容。
立 不 中 门,行 不 lǚ yù guò wèi sè bó rú yě zú jué rú yě qí yán sì bù zú zhě 履 阈。
过 位,色 勃 如 也,足 躩 如 也,其 言 似 不 足 者。
shè qí shēng táng jū gōng rú yě bǐng qì sì bù xī zhě chū jiàng yī 摄 齐 升 堂, 鞠 躬 如 也,屏 气 似 不 息 者。
出,降 一 děng chěng yán sè yí yí rú yě mò jiē qū jìn yì rú yě fù qí 等,逞 颜 色,怡 怡 如 也。
没 阶,趋 进,翼 如 也。
复 其 wèi cù jí rú yě 位,踧 踖 如 也。
【注释】履阈(lǚyù):踩门槛。
摄:提起。
齐(zī):衣服的下摆,下缝。
上朝时官员要双手提起官服的下襟,离地一尺左右,以免踩到衣襟,或跌倒失礼。
屏气:指憋住一口气。
屏,抑制。
怡怡如:轻松愉快的样子。
没(mò)阶:走完台阶。
没,尽,终。
【大意】孔子进了国君的大门,低头躬身像大门容不下他的身子一般。
不站在门的中央,走路也不踩门槛。
经过国君的席位时,脸色变得恭敬庄重,步子加快,说话好像气力不足的样子。
提着衣服下襟走上堂去低头躬身,屏住气像不呼吸一样。
走出来,走下一级台阶,才舒展脸色,轻松愉快的样子。
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像鸟儿展翅。
再过君位时,还是表现出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zhí guī jū gōng rú yě rú bù shèng shàng rú yī xià rú shòu 执 圭,鞠 躬 如 也,如 不 胜。
上 如 揖,下 如 授, bó rú zhàn sè zú sù sù rú yǒu xún xiǎng lǐ yǒu róng sè sī dí 勃 如 战 色,足 蹜 蹜 如 胡 循。
享 礼,有 容 色。
私 覿, yú yú rú yě 愉 愉 如 也。
【注释】圭(ɡuī):一种玉器,上圆下方,出席典礼时君臣手里都拿着圭。
不胜:担当不起,承受不了。
蹜蹜(sù):脚步细碎,紧密,小步快走。
享礼:向对方贡献礼品的仪式。
觌(dí):相见。
【大意】(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手持玉圭,低头躬身的样子,像是担负不起。
向上举好像作揖,向下拿好像授给别人东西,脸色庄重昂奋,脚步加快像在沿着一条直线走。
贡献礼品时和气满容。
以私人身份会见时,显得轻松愉快。
jūn zǐ bù yǐ gàn zōu shì hóng zǐ bù yǐ wéi xiè fú dāng shǔ 君 子 不 以 绀 緅 饰,红 紫 不 以 为 亵 服。
当 暑, zhěn zhǐ xì bì biǎo ér chū zhī zī yī gāo qiú sù yī ní qiú huáng yī 袗 絺 绤,必 表 而 出 之。
缁 衣 羔 裘,素 衣 麑 裘,黄 衣 hú qiú xiè qiú cháng duǎn yòu mèi bì yǒu qǐn yī cháng yì shēn yòu bàn 狐 裘。
亵 裘 长,短 右 袂。
必 有 寝 衣,长 一 身 有 半。
hú hé zhī hòu yǐ jū qù sāng wú suǒ bù pèi fēi wéi shang bì shāi zhī 狐 貉 之 厚 以 居。
去 丧,无 所 不 佩。
非 帷 裳,必 杀 之。
gāo qiú xuán guàn bù yǐ diào jí yuè bì cháo fú ér cháo 羔 裘 玄 冠,不 以 吊。
吉 月,必 朝 服 而 朝。
【注释】绀(ɡàn):深青透红的颜色,古时斋戒服装的颜色。
緅(zōu):黑中透红的颜色,古时丧服的颜色。
亵(xiè)服:在家穿的便服。
袗(zhěn):单衣。
絺(chī):细葛布。
绤(xì):粗麻布。
表:套在外面的衣服。
淄(zī)衣:黑色的衣服。
羔裘:黑色羊皮做的皮袍。
素衣:白色的衣服。
麑(ní)裘:用小鹿皮做的皮袍。
麑,白色小鹿。
袂(mèi):袖子。
有:同“又”。
帷裳:上朝、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做成褶叠。
杀(shàì):减少,裁去。
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用作吉服。
【大意】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作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家居的便服。
在夏天,穿细葛布或粗麻布做的单衣,外出时一定要加套外衣。
黑衣配黑色羊羔皮袍;白色衣服配白鹿皮袍;黄色衣服配狐狸皮袍。
家居的皮袍,要做得长些,把右边袖子做短一点。
睡觉一定要有被子,要一身半长。
冬天把狐貉的皮做坐垫。
服丧期满脱去丧服就可以佩戴各种装饰品。
除了礼服用整幅的布,别的衣服都是剪开裁制的。
不要穿黑色羊羔皮的袍子戴黑色礼帽去吊丧。
每月的初一,一定要穿着朝服去朝见君主。
zhāi bì yǒu míng yī bù zhāi bì biàn shí jū bì qiān zuò 齐,必 有 明 衣,布。
齐 必 变 食,居 必 迁 坐。
【注释】齐:同“斋”。
明衣:斋戒期间沐浴后换上的干净衣服。
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不饮酒,不吃荤,不吃葱蒜等。
迁坐:斋戒时住处从内室移至外室,不与妻妾同房。
【大意】斋戒时必须要有沐浴后换穿的干净衣服,要用布做的。
斋戒时一定要改变饮食,住处一定要从卧室里迁出。
shí bú yàn jīng kuài bú yàn xì shí yì ér hé yú něi ér ròu bài 食 不 厌 精,脍 不 厌 细。
食 饐 而 餲,鱼 馁 而 肉 败 bù shí sè è bù shí xiù è bù shí shī rèn bù shí bù shí bù shí 不 食,色 恶 不 食,嗅 恶 不 食,失 饪 不 食,不 时 不 食。
gē bú zhèng bù shí bù dé qí jiàng bù shí ròu suī duō bú shǐ shèng shí 割 不 正 不 食,不 得 其 酱 不 食。
肉 虽 多,不 使 胜 食 qì wéi jiǔ wú liàng bù jí luàn gū jiǔ shì pú bù shí bú chè jiāng shí 气。
惟 酒 无 量,不 及 乱。
沽 酒 市 脯 不 食。
不 撤 姜 食, bù duō shí 不 多 食。
【注释】脍(kuài):细切的鱼肉。
饐(yì)而餲(ài):食物放久变质了。
馁(něi):鱼腐烂不新鲜了。
败:肉腐烂不新鲜了。
恶(è):不好,变坏。
臭(xiù):气味。
饪(rèn):烹调做熟。
不时:不到吃饭的时间。
一说,不到成熟时间的果实;另一说,不吃过期的不新鲜的蔬菜。
气:粮食。
【大意】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
(一说,吃饭不因米精就多吃了,吃肉不因鱼肉切得细就多吃了。
)粮食变质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
颜色变坏了,不吃。
气味不好,不吃。
烹调不当的饭,不吃。
不到该吃饭的时间,不吃。
不是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
酱醋放得不得当,不吃。
虽然肉很多,吃它不该超过主食。
唯有酒没有限量,但不能喝到醉的程度。
买来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干,不吃。
桌上的姜不撤掉,不能多吃。
jì yú gōng bú sù ròu jì ròu bù chū sān rì chū sān rì bù 祭 于 公,不 宿 肉,祭 肉 不 出 三 日,出 三 日,不 shí zhī yǐ 食 之 矣。
【注释】祭于公:指士大夫参加国君举行的祭祀仪式。
不宿肉:指作祭礼的牲畜是当天早晨宰杀,再举行祭典。
第二天继续祭祀,即“绎祭”。
此后才把肉拿回去,已经过了至少两天,所以这些肉不能再放过夜了。
祭肉:自己家祭祀用的肉。
【大意】参加国君祭祀典礼分得的肉,不能放过夜。
平时祭祀用的肉不能存放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再吃了。
shí bù yǔ qǐn bù yán 食 不 语,寝 不 言。
【大意】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suī shū shí cài gēng guā jì bì zhāi rú yě 虽 蔬 食 菜 羹 瓜,祭,必 齐 如 也。
【注释】菜羹瓜祭:或作“菜羹必祭”。
齐:同“斋”。
【大意】虽然是糙米饭和菜汤,也要先祭一祭,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虔敬严肃。
xí bú zhèng bù zuò 席 不 正,不 坐。
【注释】席:古代没有凳子或椅子,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
【大意】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坐。
xiāng rén yǐn jiǔ zhàng zhě chū sī chū yǐ 乡 人 饮 酒,杖 者 出,斯 出 矣。
【注释】乡人饮酒:举行乡饮酒礼。
杖者:老人,拄拐杖的人。
【大意】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人先出去,自己才出去。
xiāng rén nuó cháo fú ér lì yú zuò jiē 乡 人 傩,朝 服 而 立 于 阼 阶。
【注释】傩(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仪式。
阼(zuò)阶:东面的台阶,主人站的地方。
【大意】本乡的人举行傩仪式时,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wèn rén yú tā bāng zài bài ér sòng zhī 问 人 于 他 邦,再 拜 而 送 之。
【注释】问:问候,问好。
【大意】孔子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别的国家的朋友,要躬身下拜两次,送走受托的人。
kāng zǐ kuì yào bài ér shòu zhī yuē qiū wèi dá bù gǎn cháng 康 子 馈 药,拜 而 受 之,曰:丘 未 达,不 敢 尝。
【注释】康子:季康子。
参见《为政第二》第二十章注。
馈(kuì):馈赠,赠送。
【大意】季康子赠送药给孔子,他拜谢后接受了,说:“我对这药的药性不怎么了解,不敢尝。
” jiù fén zǐ tuì cháo yuē shāng rén hū bú wèn mǎ 厩 焚。
子 退 朝,曰:伤 人 乎?不 问 马。
【注释】厩(jiù):马棚,也泛指牲口房。
【大意】孔子的马厩着火了。
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并不问马。
jūn cì shí bì zhèng xí xiān cháng zhī jūn cì xīng bì shú ér jiàn 君 赐 食,必 正 席 先 尝 之。
君 赐 腥,必 熟 而 荐 zhī jūn cì shēng bì xù zhī shì shí yú jūn jūn jì xiān fàn 之。
君 赐 生,必 畜 之。
侍 食 于 君,君 祭,先 饭。
【注释】腥:生肉。
荐:供奉,进献。
【大意】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供奉。
国君赐给活的牲畜一定养着它。
和国君一起吃饭,当他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自己先吃饭,不吃菜。
jí jūn shì zhī dōng shǒu jiā cháo fú tuō shēn 疾,君 视 之,东 首,加 朝 服,拖 绅。
【注释】视:看望。
东首:头向东。
绅:朝服束在腰间的宽带子。
孔子生病卧床不能穿朝服,所以把朝服盖在身上,把腰带放在朝服上,并拖下带子去表示尊敬迎接。
【大意】孔子生病了,国君来看望他,孔子头朝东躺在床上,把朝服盖在身上,还拖着束带。
jūn mìng zhào bú sì jià xíng yǐ 君 命 召,不 俟 驾 行 矣。
【注释】俟(sì):等候,等待。
驾:套上马驾车。
【大意】国君命令召见,孔子不等马车驾好就步行走了。
rù tài miào měi shì wèn 入 太 庙,每 事 问。
【大意】孔子进入太庙,遇到每件事都要问。
péng yǒu sǐ wú suǒ guī yuē yú wǒ bìn 朋 友 死,无 所 归,曰:于 我 殡。
【大意】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料理丧事。
” péng yǒu zhī kuì suī chē mǎ fēi jì ròu bú bài 朋 友 之 馈,虽 车 马,非 祭 肉,不 拜。
【大意】朋友送的礼物,哪怕是车马那样贵重的东西,如果不是祭肉,就不用躬身下拜。
qǐn bù shī jū bú kè 寝 不 尸,居 不 客。
【注释】居不客:或作“居不容”。
【大意】孔子睡觉不是像死尸那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会客或做客一样跪坐。
jiàn zī cūi zhě suī xiá bì biàn jiàn miǎn zhě yǔ gǔ zhě suī xiè bì 见 齐 缞 者,虽 狎 必 变。
见 冕 者 与 瞽 者,虽 亵 必 yǐ mào xiōng fú zhě shì zhī shì fù bǎn zhě yǒu shèng zhuàn bì biàn sè ér 以 貌。
凶 服 者 式 之。
式 负 版 者。
有 盛 馔,必 变 色 而 zuò xùn léi fēng liè bì biàn 作。
迅 雷 风 烈,必 变。
【注释】齐(zī)衰:孝服。
衰,同“缞(cuī)”。
狎(xiá):亲近,亲密。
亵(xiè):亲近。
指熟悉的人或卑贱的人。
凶服:丧服,也指死人的衣服。
式:同“轼”,车前扶手的横木。
此处指身子前倾,伏在横木上,表示同情或者尊敬。
当时是一种礼节。
负版:背着国家的图籍,包括地图、田亩、户口的名册等。
盛馔(zhuàn):丰盛的筵席。
馔,饮食。
【大意】见到穿着孝服的人,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也一定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
见到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使常见到他,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上遇到穿丧服的或送死人衣服的人,要把身体伏在车轼上表示哀悼。
遇到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要伏在车轼上。
做客时有丰盛的筵席,一定要态度变得庄重并站立起来。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神态变得庄严。
shēng chē bì zhèng lì zhí suí chē zhōng bú nèi gù bú jí yán 升 车,必 正 立,执 绥。
车 中 不 内 顾,不 疾 言, bú qīn zhǐ 不 亲 指。
【大意】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住扶手上的带子再上车。
在车里不向内回头看,不急促地高声说话,不举起自己的手指指划划。
sè sī jǔ yǐ xiáng ér hòu jí yuē shān liáng cí zhì shí zāi shí 色 斯 举 矣,翔 而 后 集。
曰:山 梁 雌 雉,时 哉 时 zāi zǐ lù gǒng zhī sān jú ér zuò 哉。
子 路 拱 之,三 狊 而 作。
【注释】色:脸色。
雉(zhì):野鸡。
共:同“拱”。
或作:共,供也。
嗅:同“狊(jù)”,原指狗看,这里借指鸟惊恐地看。
【大意】野鸡看到人们有一点颜色不善,就飞走了,在空中盘旋后再飞下来安集。
孔子说:“山梁上的野鸡,也懂得时宜啊,也懂得时宜啊!”子路听了拱手行礼,那野鸡惊恐地看他几眼,张开翅膀飞走了。
最好的资源献给最好的您,精心编排,期待您能喜欢,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谅解,其它国学经典会陆续更新,祝大家学习愉快。
如您还有其它需求,请关注并私信与我,我会全力以赴为大家服务,谢谢!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含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赏析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
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注释①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只说。
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
莽:草。
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
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⑤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⑪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归园田居·其四原文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赏析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文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注释①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
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赏析这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篇。
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全诗可分做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
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
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若将《归园田居》组诗做一整体阅读,便会发现这里的开端“怅恨”,是紧接上诗凭吊丘垄荒墟,人生终当归于空无的感叹而来。
“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
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
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最后六句为第二层,全力叙述归家之后的一些活动。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
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
此二句诗,描画出了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
他依躬耕垄亩维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即已足矣。
从中亦可见,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
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
“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此篇在组诗中,取材独特,既非描绘田园风光,亦非陈述劳动状况,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为题材,相当于今天所谓“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为内容,来表达他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
其视角新颖,另辟一境,与前四首连读,可以见出组诗实乃全面深刻地再现出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
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注释①怅恨:失意的样子。
策:指策杖、扶杖。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
曲:隐僻的道路。
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②濯:洗。
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③漉:滤、渗。
新熟酒:新酿的酒。
近局:近邻、邻居。
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④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