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最经典10句诗是什么(含翻译、赏析)

【千问解读】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陶渊明是真的非常非常的喜爱的,喜欢陶渊明那种非常非常给力的生活态度和田园生活,其实陶渊明不仅仅如此,陶渊明的各个方面都非常的给力,很值得学习的一个人,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陶渊明最经典的10句诗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1、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形影神赠答诗》
这是一句思想境界极高的生命感悟诗。
诗句的意思是说,投身到宇宙的时间洪流中,没有喜悦也没有恐惧,让生命与时间同在,让生命与宇宙同在,安然淡定,无我忘我。
这是哲学家、思想家追求的生命境界,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学士渴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这种超脱的生命观,与佛家、道家人生哲学遥相呼应,散发着迷人的精神光芒。
这句诗,直抵佛道两家精神内核,可谓一句顶万句,对后世中国文人影响极大。
北宋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穿越时空的回响。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全身心投入到赏花采菊之中,蓦然见到了南山。
这是心灵与自然的邂逅,是生命与自然的握手,是佛家开悟的喜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来之句。
千百年之后,这种“悠然见南山”的人生体悟,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反反复复出现,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不是吗?当你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全身心投入时,蓦然遇到了灵感,打开了一扇久久打不开的门时,你是否有“悠然见南山”的喜悦?
短短十个字里,包含着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是货真价实的千古名句,被后人反复引用。
诗句语言质朴,诗思浑然天成,无丝毫雕琢痕迹。
尤其“悠然”两字,淡泊、轻松、超脱、喜悦之情,均在其中,是全诗的“泉眼”所在,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名诗必有名句,名句成就名诗。
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竟然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个千古名句,更是难得,足见这首诗的非凡。
采菊的时候,蓦然遇到南山。
这南山真的美极了,可到底美在何处?
你叫我说出来,我却说不出来。
这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奇妙的心灵感受,用苍白的语言来表达出,确实难为诗人了。
现在人们常常用到的“词不达意”这一成语,就是来自于这句诗。
用语言来表达复杂的心灵感受,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苍白无力。
其实,说不出来,就不说,是一种更高明的表达。
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诠释了其中玄机。
“欲辨已忘言”,亦是如此。
佛教禅宗推崇“顿悟”。
这“悟”字,就是抛弃苍白的语言,让心灵感受直接抵达真理。
这,与“欲辨已忘言”,殊途同归。
4、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杂诗十二首其四》
这是一句言志诗。
表达的是人生虽老,壮志不已。
很显然,陶渊明的“志”与一般人的“志”不同,不在于荣华富贵、加官进爵,而在于寄情山水,追求精神自由。
陶渊明人生态度严肃,价值取向高远,令人仰止。
他的前辈曹植,在《赠白马王彪》诗中,也发出了“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
不过,同样是“丈夫志四海”,曹植的“志”,在空间上向外扩张,陶渊明的“志”,则在精神上向内探索。
一个满怀豪气,一个内心坚韧。
一个青春励志,一个老骥伏枥。
5、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其十》
这是一句正能量满满的诗句。
精卫填海,刑天挥斧,均是《山海经》中的励志故事。
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炎帝大将,在头颅被砍的情况下,以两乳为双目,以肚脐为嘴巴,依然挥舞斧头,奋战不已。
古人有“诗言志”的传统。
在这里,“猛志固常在”,既是对刑天倔强生命的讴歌,也是陶渊明自我心迹的袒露。
诗句充满豪情,与陶渊明以恬淡为特色的田园诗风格,迥然不同。
后人也常常引用此句,来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心志。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杂诗其一》
这是一句著名的“惜时”诗。
意思是说: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早晨时光流逝难再现,要珍惜时光呀,要好好努力呀,岁月不会等待你的!
一个“不”字,一个“难”字,均是以否定的语气,来强调惜时的重要。
诗中殷殷劝勉之情,读之让人动容。
这句诗也是古代众多“惜时”名句之一,为后人反复引用,并以此自勉。
7、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其三》
生死是人生头等大事。
对生命的追求,对死亡的恐惧,仍是人之常情。
不过,陶渊明却发出了“死去何足道”的惊世之语,其超越生死的豁达心胸,令人钦佩。
对长生不老药的探寻,衍生了炼丹术;对来世的渴望,催生了宗教。
而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生死,如何克服死亡恐惧,一直是先贤们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陶渊明的一句“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拨去了无数人困扰心头的死亡阴云,让生命的光芒照耀大地,其精神影响力之大,绝不亚于一大篇宗教经文。
如今,人们依然用这句话来悼念死者,劝导生者,足见此句的魅力。
8、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观察水中快乐游动的鱼,为什么会产生惭愧心理?
这就是陶渊明,一个伟大诗人与众不同之处。
他看到了自由飞翔的鸟和快乐游动的鱼,想到的却是自己的不自由,因此而惭愧。
作为高级生物的人,却一直困扰于荣华富贵俗事而难得自由,连鸟和鱼都不如,岂不惭愧?
当时,陶渊明应该是这样想的。
在这里,诗人对自由快乐的渴望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里,一个真性情、爱自然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对仗工整,艺术感染力极强,值得反复咀嚼。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其三》
这句诗很质朴,质朴到了直白的地步,可诗意与情趣却是盎然,是平淡之中见神奇的佳句。
伟大的人,总是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地说出来;平庸的人,却总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很复杂。
陶渊明自然属于前者。
养生专家说:一切的功能饮料,都不如白开水。
这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像李白、王维、白居易等伟大诗人的千古名篇,均是浅白而意味无穷。
这,也是伟大之所以伟大的奥秘所在。
“草盛豆苗稀”,这在农民伯伯看来,是可笑的,是不合格的。
然而,就是这不合格的农产品,却真实地反映出“人有所长,亦有所短”的规律。
一个擅长写诗的读书人,如果能种出比专业农夫还整齐饱满的大豆,那就不有趣了,也不真实了。
这句诗妙就妙在,既表达出了诗人拙劣的种豆技艺,也刻画出了诗人幽默可爱的形象。
读这句诗,总是让人会心一笑。
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诗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佳句。
10、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
犬吠鸡啼,巷陌深深,炊烟袅袅,风吹树摇,这是一副多么生动的农村生活画卷!
这句诗的美妙之处,就在于用乡村最具代表性的鸡和狗,来描画美丽的乡村。
其诗意与老子的“鸡犬相闻”,遥相呼应,构建了中国古代和谐的农业社会的生态画卷。
陶渊明对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诗意描摹,对后世的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的“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就是这幅经典农村生态画卷,在大唐盛世的再现。
上述所选陶渊明十句经典诗句,充分表明:
第一,陶渊明是一个亲近自然,热爱自然,钟情自然的普通人。
第二,陶渊明是一个爱喝酒,爱写诗,也爱弄弄锄头的可爱老人。
第三,陶渊明是一个心胸豁达,尊重自我,追求自由的隐居者。
第四,陶渊明是一个心境恬淡但又不失豪情,思想深刻而又热爱生活的大诗人。
安慰别人别让自己太累的句子 安慰别人的经典句子
你错过的人和事,别人才有机会遇见,别人错过了,你才有机会拥有。
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二、如果事与愿违,就相信上天一定另有安排;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归来。
你要相信,只要努力,时间不会亏待你。
三、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
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四、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
放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五、人一辈子,你得信这一条:留得住的不需用力,留不住的不需费力。
来去随缘,强求不得。
六、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应该珍惜。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七、得不到的事物别惦记,负能量的事物要远离,人生本就不差风雨,就别再为己徒增伤悲。
八、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再大的伤痛,睡一觉就把它忘了,老是背着昨天,会累坏了自己。
九、不必过于在意人与人之间一些表面的情绪。
挚交之人不需要,泛交之人用不着。
“情绪”这东西,你不在乎,它就伤不到你。
十、走错了路要记得回头,爱错了人要懂得放手。
要走的人你留不住,装睡的人你叫不醒,不爱你的人你感动不了。
十一、永远不要去责怪你人生里的任何人,好的人给你快乐,坏的人给你经历,最差的人给你教训,最好的人给你回忆。
十二、那些所有你以为过不去的过去,都会过去,你不必逞强,时间会为你疗伤。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十三、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秋微 十四、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
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十五、生活就像一场戏,既有乐来又有气,不能事事都顺利,总要遇些不如意,乐事来了要珍惜,悲伤降临勿哭泣。
愿知足常乐,学会珍惜! 十六、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十七、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十八、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
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地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
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着,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
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
十九、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别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
二十、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无法让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样。
所以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埋怨自己。
二十一、不要执着于令自己痛苦的事物,不要去惦记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有些事,放弃得越早,未来就会越好。
二十二、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真正的属于过你,你也不必惋惜。
二十三、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
不违心,不刻意,不必太在乎,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二十四、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含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赏析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
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注释①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只说。
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
莽:草。
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
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⑤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⑪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归园田居·其四原文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赏析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文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注释①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
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赏析这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篇。
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全诗可分做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
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
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若将《归园田居》组诗做一整体阅读,便会发现这里的开端“怅恨”,是紧接上诗凭吊丘垄荒墟,人生终当归于空无的感叹而来。
“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
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
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最后六句为第二层,全力叙述归家之后的一些活动。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
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
此二句诗,描画出了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
他依躬耕垄亩维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即已足矣。
从中亦可见,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
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
“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此篇在组诗中,取材独特,既非描绘田园风光,亦非陈述劳动状况,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为题材,相当于今天所谓“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为内容,来表达他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
其视角新颖,另辟一境,与前四首连读,可以见出组诗实乃全面深刻地再现出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
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注释①怅恨:失意的样子。
策:指策杖、扶杖。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
曲:隐僻的道路。
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②濯:洗。
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③漉:滤、渗。
新熟酒:新酿的酒。
近局:近邻、邻居。
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④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