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岭南道中作原文及赏析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
【千问解读】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翻译 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
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
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注释 ⑴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等地。
⑵岭水争:指五岭一带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
⑶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
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⑷毒雾:古人常称南方有毒雾,人中了毒气会死去,大概是瘴气。
⑸沙虫:古人传说南方有一种叫沙虱的虫,色赤,进入人的皮肤能使人中毒死亡。
⑹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火米:指赤谷米。
⑺津吏:管理摆渡的人。
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 ⑻红槿:落叶小灌木,花有红、白、紫等颜色。
赏析 这首《谪岭南道中作》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
下面是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教授王启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
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
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
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
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
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
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续的铺陈展叙、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
这样讲也不无道理。
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
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的时候,三更时分鸡就会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这一切和北方完全不同。
这两句为尾联抒发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尾联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
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
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击、非罪谪贬的愤懑。
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嘉道中衰:从何时开启的王朝下行之路
那么,嘉道中衰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历史学界对“嘉道中衰”起始时间的界定 从学术研究来看,张恺之在《中国历史》中把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将“嘉道中衰”明确界定为1796 - 1840年,这一时期处于四年(1799)至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
也有观点认为嘉道中衰从1796年登基算起,至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结束。
不同学者虽在具体年份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将嘉庆、道光两朝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的研究范围。
嘉庆朝:中衰的隐忧初现 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皇帝亲政,然而此时清朝的种种问题已开始悄然浮现。
在政治方面,吏治败坏成为一大顽疾。
早在后期,官场奢侈腐败之风就已盛行,等贪官大肆敛财,权倾朝野。
嘉庆帝亲政后虽惩处了和珅一党,但官场风气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官僚机构臃肿,官员尸禄保位、昏愦无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嘉庆时期,各部院衙门“诸臣全身保位者多,为国除弊者少;苟且塞责者多,直言陈事者少”,各省督抚“或于应办事件,藉口行查,经年累月尚未完结,其废弛积习,犹为牢不可破”。
这种政治上的腐败和低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
经济上,土地高度集中,财政极度匮乏。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日益激化。
大量土地被官僚地主兼并,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
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却因官员的贪污和土地兼并而不断减少,财政支出却因军费、河工等开支而不断增加,导致国库空虚。
嘉庆十八年(1813年),在林清的领导下发动起义,这场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也反映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底层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
道光朝:中衰的全面加剧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即位,此时的清朝已陷入更深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中。
吏治方面,腐败问题愈发严重。
道光朝的穆彰阿,固宠窃权,“保位贪荣,妨贤病国。
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摸以逢主意”,在朝廷内呼朋引类,广植私党,“门生故吏遍于中外”。
这种腐败的官场风气使得国家政治更加黑暗,各项政策难以有效实施。
军事上,和均已腐败,丧失战斗力。
八旗劲旅在关外曾所向披靡,但到平定“”时,军纪已散,军力大不如前。
嘉庆年间,八旗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
绿营兵也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逐渐腐化,训练废弛,装备陈旧。
在鸦片战争中,清军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充分暴露了军事上的虚弱。
社会矛盾方面,各种危机此起彼伏。
南方的白莲教起义、京畿的天理教起义等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鸦片的流入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白银外流,人民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清朝在与英国的战争中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西方侵华的序曲,也标志着嘉道中衰的进一步深化。
嘉道中衰起始的多重因素考量 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嘉道中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从经济基础来看,封建自然经济在乾隆后期已逐渐走向衰落。
虽然当时引进了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朝廷又实行“”,废除了农业税,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但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工商业不甚发达,难以容纳多余的人口。
大量的人口在有限的耕地上不断“内卷”,维持着低生产低消费的生活,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
从政治制度来看,封建专制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僵化。
官僚体制的腐败和低效,使得国家政治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
皇权的高度集中,使得皇帝的个人素质和决策能力对国家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嘉庆和道光皇帝虽然都是守成之君,但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挑战也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初,西方国家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扩张的需求日益强烈。
而清朝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对外部世界的变化缺乏认识和了解,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显得束手无策。
嘉道中衰从嘉庆朝开始就已初现端倪,在道光朝得到了全面加剧。
这一历史阶段的起始时间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嘉庆、道光两朝的种种问题却是不争的事实。
嘉道中衰不仅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讳的宋代文学巨匠,屡受贬谪而不屈
记得当年一个人呆在川北大山中过时,虽然知道那最著名的"雨纷纷",但口中吟诵地却是王禹偁的《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现在的人读宋词,如果是按顺序的话,基本上都是从大小晏,张先和始,其实这王禹偁在宋词的地位当是开有宋一代意境之先河。
王禹偁,字元之,山东省巨野县人,宋代诗人、散文家。
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
太宗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王禹偁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时被召还,复知制诰,后贬于黄州,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较为突出,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为后来之欧阳修、等人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
虽然王禹偁的词存世只有一首《点绛唇 感兴》,但却是很成熟的风格了,无论在哪方面,都不输后来的那些大家。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是王禹偁中进士后,屈就长洲知县时写的一首小令,它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他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
此词把握住水乡景物的特征,用清淡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色彩暗淡的风景图,隐约流露出作者客居异乡,抑郁愁闷的心情。
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
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他只能将"平生事"之抱负,凝聚对"天际征鸿"无奈地睇视之中。
最后一句反映了知己难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王禹偁可以说是个神童,早年的宰相毕士安在还未发迹之前就看好这小朋友。
王家以磨面为生,老毕同志就以磨面为题,让刚七岁的王神童作诗一首,小朋友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老毕大为惊讶,赞赏不已。
于是留在身边悉心培养。
有一天,太守偶出一句"鹦鹉能言争似凤。
"坐下宾客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即使老毕同志当时也哑了火,暗暗记下,回家写在屏风上,王禹偁看见后当即对曰:"蜘蛛虽巧不如蚕。
"老毕感慨赞道"经纶之才也。
" 后来他和太守在一起赏白莲时,提起了这个诗才敏捷的神童,太守便即召王禹偁前来,即景命题,让他咏白莲诗,王禹偁又马上又口占曰:"昨夜三更后,妲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太守也叹服为天才。
王禹偁考中进士后,从基层一步步地做了上来,后来官至右拾遗,属于国家监察干部吧。
要说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担任这职务很是合格。
但是,你要看跟哪个混嘛,如果是跟着,那肯定是被青睐有加,但你这是在大宋初期啊,都崇尚糜费,下边跟风一片,你这在边上哇哇哇地,烦不烦啊。
更糟糕的是,王禹偁眼见在后宫中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发自本能的上了一疏叫做《端拱箴》,直言皇帝。
你老几呀?胆子还不小,太宗,很快就把他的言官免了,改任秘书郎。
其实,对眼前的处境,王禹偁的内心也是很痛苦的,,孰能无情,写在谪贬期间曾写过一首《春居杂兴》倾诉的就是这种难言之痛。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这首七绝就是以触事兴感的形式,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曲拆隐晦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也是隐喻诗人的遭遇。
同时,似乎还在责问。
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
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这是为什么呢? 然而,这王禹偁就是一根筋,不接受教训,还在不停地烦这皇帝老儿,结果终于被踢到秦岭看风景去了,免得总在皇帝面前晃得心烦。
后来太祖的皇后去世后,太宗处理得很不得体,明眼人都知道这其中的板眼。
他又跳出来说这太宗不落教,夺了人家天下,还不把人家的夫人当国母安葬,结果,又被贬到滁州钓鱼去了。
可以说,王禹偁是天下大才,宋初政治环境也很宽松,皇帝们还是爱才之人,但他太正直,三起三落,像个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直到真宗即位,才回到朝廷。
后来又得罪当时宰相,再度被踢出朝堂,最后在蕲州去世,年仅48岁。
王禹偁此生就是太过刚直,敢于直言讽谏,凡是看不惯的事情,心里憋不住,快人快语,因此很容易得罪人。
上至皇帝宋太宗,下至同僚,包括宰相之类的执政大臣,大家伙儿都很烦他,可又钦佩他的文才。
所以,老王的这一生,总是在荡秋千,我行我素,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大概就是指的他这样的人。
王禹偁一生数起数落,他的内心也是孤独和不服,这在他诗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现,如这首《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贬谪在陕西商县时思念故乡的诗,其实就是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他用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显得特别有情趣,也显示出诗人当时内心的寂寞和对不服输的倔强。
后来评价他""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 "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寥寥数语就揭示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刚则易折,白则易污。
一个刚直不阿的臣子,遇上明主是幸事,否则就是祸事。
如他这样的性格,敢于,敢于揭人之短而成为众矢之的时,连宋太宗都曾当面劝诫他:"爱卿你呀,论聪明,天下无人可比,论文章,不下唐时韩柳,可惜你刚不容物,得罪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朕亦难以庇护。
" 但是,作为王禹偁本人是绝对不会后悔的,他遵从的是内心之召唤,坚持原则,始终如一。
他曾经在一篇奏章中说过,"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所以,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执着于内心大道的人,虽百死而犹未悔。
然而如果我们也象王禹偁那样行事,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是如何的一种情况呢,也许我们一样会碰得。
所以我觉得,他的,我们可以钦佩和尊重。
但如果真要是效仿,那成本会很高滴。
随机文章稻荷简介关于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简介外星人为什么不敢来地球,外星人为什么对人类感兴趣/害怕人类揭秘火山爆发会产生什么,土地会变肥沃/会产生各种宝石矿物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海里的浮游物吸收光折射出蓝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