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侍御谪闽中原文及赏析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翻译 译文 把你
【千问解读】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翻译 译文 把你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去请不要怨恨,因为闽中我以前也曾到访过。
那个地方很少看见秋天的雁鸟,但是夜里却常听到很多猿猴的叫声。
往东青山与白云接连不断,往南虽然又湿又热,但是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
你应该很快就会重新蒙受皇上的恩泽,回到朝廷,放心地去吧,但是要注意顺应环境的变化呀! 注释 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
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
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
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
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置闽中郡,所辖范围就相当于现在的福建以及部份的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地区,因境内有闽江而得名,闽是简称。
其间历代名称均有变动,到了公元733年(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置福建军事经略使,从此福建成为该地区的专有名词。
我:此处读音ě。
过:此处读guō,作往访解。
⑶大都:大概。
⑷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⑸雨露:隐指皇恩。
⑹风波:比喻事物的变动。
赏析 这是诗人写给朋友郑姓侍御史的送别诗。
郑侍御因为犯了过失而被贬放到当时认为是蛮荒之地的福建去,诗人担心他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
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
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风波外,其它不必耽心。
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
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
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讳的宋代文学巨匠,屡受贬谪而不屈
记得当年一个人呆在川北大山中过时,虽然知道那最著名的"雨纷纷",但口中吟诵地却是王禹偁的《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现在的人读宋词,如果是按顺序的话,基本上都是从大小晏,张先和始,其实这王禹偁在宋词的地位当是开有宋一代意境之先河。
王禹偁,字元之,山东省巨野县人,宋代诗人、散文家。
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
太宗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王禹偁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时被召还,复知制诰,后贬于黄州,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较为突出,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为后来之欧阳修、等人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
虽然王禹偁的词存世只有一首《点绛唇 感兴》,但却是很成熟的风格了,无论在哪方面,都不输后来的那些大家。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是王禹偁中进士后,屈就长洲知县时写的一首小令,它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他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
此词把握住水乡景物的特征,用清淡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色彩暗淡的风景图,隐约流露出作者客居异乡,抑郁愁闷的心情。
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
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他只能将"平生事"之抱负,凝聚对"天际征鸿"无奈地睇视之中。
最后一句反映了知己难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王禹偁可以说是个神童,早年的宰相毕士安在还未发迹之前就看好这小朋友。
王家以磨面为生,老毕同志就以磨面为题,让刚七岁的王神童作诗一首,小朋友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老毕大为惊讶,赞赏不已。
于是留在身边悉心培养。
有一天,太守偶出一句"鹦鹉能言争似凤。
"坐下宾客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即使老毕同志当时也哑了火,暗暗记下,回家写在屏风上,王禹偁看见后当即对曰:"蜘蛛虽巧不如蚕。
"老毕感慨赞道"经纶之才也。
" 后来他和太守在一起赏白莲时,提起了这个诗才敏捷的神童,太守便即召王禹偁前来,即景命题,让他咏白莲诗,王禹偁又马上又口占曰:"昨夜三更后,妲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太守也叹服为天才。
王禹偁考中进士后,从基层一步步地做了上来,后来官至右拾遗,属于国家监察干部吧。
要说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担任这职务很是合格。
但是,你要看跟哪个混嘛,如果是跟着,那肯定是被青睐有加,但你这是在大宋初期啊,都崇尚糜费,下边跟风一片,你这在边上哇哇哇地,烦不烦啊。
更糟糕的是,王禹偁眼见在后宫中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发自本能的上了一疏叫做《端拱箴》,直言皇帝。
你老几呀?胆子还不小,太宗,很快就把他的言官免了,改任秘书郎。
其实,对眼前的处境,王禹偁的内心也是很痛苦的,,孰能无情,写在谪贬期间曾写过一首《春居杂兴》倾诉的就是这种难言之痛。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这首七绝就是以触事兴感的形式,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曲拆隐晦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也是隐喻诗人的遭遇。
同时,似乎还在责问。
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
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这是为什么呢? 然而,这王禹偁就是一根筋,不接受教训,还在不停地烦这皇帝老儿,结果终于被踢到秦岭看风景去了,免得总在皇帝面前晃得心烦。
后来太祖的皇后去世后,太宗处理得很不得体,明眼人都知道这其中的板眼。
他又跳出来说这太宗不落教,夺了人家天下,还不把人家的夫人当国母安葬,结果,又被贬到滁州钓鱼去了。
可以说,王禹偁是天下大才,宋初政治环境也很宽松,皇帝们还是爱才之人,但他太正直,三起三落,像个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直到真宗即位,才回到朝廷。
后来又得罪当时宰相,再度被踢出朝堂,最后在蕲州去世,年仅48岁。
王禹偁此生就是太过刚直,敢于直言讽谏,凡是看不惯的事情,心里憋不住,快人快语,因此很容易得罪人。
上至皇帝宋太宗,下至同僚,包括宰相之类的执政大臣,大家伙儿都很烦他,可又钦佩他的文才。
所以,老王的这一生,总是在荡秋千,我行我素,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大概就是指的他这样的人。
王禹偁一生数起数落,他的内心也是孤独和不服,这在他诗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现,如这首《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贬谪在陕西商县时思念故乡的诗,其实就是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他用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显得特别有情趣,也显示出诗人当时内心的寂寞和对不服输的倔强。
后来评价他""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 "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寥寥数语就揭示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刚则易折,白则易污。
一个刚直不阿的臣子,遇上明主是幸事,否则就是祸事。
如他这样的性格,敢于,敢于揭人之短而成为众矢之的时,连宋太宗都曾当面劝诫他:"爱卿你呀,论聪明,天下无人可比,论文章,不下唐时韩柳,可惜你刚不容物,得罪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朕亦难以庇护。
" 但是,作为王禹偁本人是绝对不会后悔的,他遵从的是内心之召唤,坚持原则,始终如一。
他曾经在一篇奏章中说过,"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所以,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执着于内心大道的人,虽百死而犹未悔。
然而如果我们也象王禹偁那样行事,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是如何的一种情况呢,也许我们一样会碰得。
所以我觉得,他的,我们可以钦佩和尊重。
但如果真要是效仿,那成本会很高滴。
随机文章稻荷简介关于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简介外星人为什么不敢来地球,外星人为什么对人类感兴趣/害怕人类揭秘火山爆发会产生什么,土地会变肥沃/会产生各种宝石矿物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海里的浮游物吸收光折射出蓝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秦观为什么会被连连贬谪?
后来又因为被御史参了一本,导致秦观最终被贬出京城,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在处州任职之时,秦观心中苦闷,借学佛谈禅加以派遣,并为僧人抄写佛经。
结果被人告发,《·文苑传》说:“使者承风望指,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州”。
削秩就是将所有的官职封号去除,算是对最严重的一种惩罚。
政治上接连不断的打击,生活上相继而来的变化,使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因而处于极度哀伤之中。
他的名作《踏莎行》反映出了作者自振与消沉之间的内心矛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鹏声里斜阳基。
驿寄梅花,。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弥漫的大雾遮蔽了词人居住的楼台,遮掩了今夜的月色,使行船停泊的渡口也变得迷濛难辦。
屡遭贬谪,词人已经,只祈望寻觅一方净土如桃源”那样纯净,足以歇息身心。
然而,浓雾的遮盖,使一切希望都变得遥遥无期,踪迹全无。
在凄苦已极、百无聊赖之际,暮色降临,“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词人却浪迹天涯,有家难回。
初春寒意阵阵,杜鹃声声凄厉,这又如何是一个“苦”字所能涵盖。
孤苦寂寥之中,词人想起了他乡的友人,希望通过寄梅花、鱼传尺素”,借以宣心中长久每积的愁若,获得些许慰。
但即使这花的心愿也化为泡影,“梅花与尺素所带来的依然是怨与根,没有丝毫让人欣喜的内容。
同病能相怜,又如何能相互动解呢?那一层层怅恨,重重堆“砌”,仿佛是块块砖头,如此沉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悲苦已极,终于发出凄然的质问。
这两句词,情感如此凄厉,旷达的读后也伤感不已,亲自把它书写在扇子上,无限情地说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惠洪《冷夜话》) 秦少游甫至椰州,又谪柳州,继而贬横州,再贬雷州。
越贬越远,真是到了天涯海角。
这时,他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逐臣,而是作为罪犯流放南荒。
其内心的痛苦和哀伤随着贬所的南移而日益增长,所作的词章也就意来愈凄切、感伤。
到了雷州,他对自己的前景完全失去信心,因此陷入绝望的悲伤之中。
元符二年岁幕,他自作(挽词),其中有云:“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他哀伤自己死后像罪犯一样,要埋葬在异乡,连魂魄都不敢回归与亲人会面,其内心的修痛可想而知。
他对外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
《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
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
屈指艳阳都几许。
可无时间霎闲风雨。
无问处。
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
去持酒劝云云且住。
凭君断春归路。
” 沉重的打击、不幸的遭遇,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使他几乎难以喘息,由此产生的深愁也就更难以摆脱了,这是一种越陷越深、沉沦不可自拔的悲苦和绝望。
词人在宦海中苦苦挣扎的同时,穷困也一直在缠绕着他。
在元丰年间,秦观的生活就很艰难,田园收入几乎无法维持一家之生计,有时遇到灾荒与疾病,就会“聚族几十口,食不足”。
在出仕以后,他的生活也常常陷入窘境。
在当时许许多多著名的文人中,绝少有如秦观这样贫寒困窘的。
南谪远荒后,秦少游一度以“灌园”维持生计,落到了与奴仆为伍的境地。
生活得艰难,给少游凄苦的人生又涂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
纵观秦少游的一生,仕途维艰,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展怀。
因此,《准海词》伤感的情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困顿人生所决定的。
当然,秦少游词的感伤,还与其个人思想和气质密切相关。
秦观与苏轼情兼师友,关系密切,政治上的挫折把他们牵连在一起,秦观因此面终生潦倒。
苏轼面对挫折,却,,对生活、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虽也产生过消极思想,但并未颓唐不振,这是秦观和苏轼本质上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