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及赏析  原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翻译

【千问解读】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及赏析  原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翻译  译文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注释  ⑴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

魏道辅泰见而爱之。

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⑵平林:平展的树林。

漠漠;迷蒙貌。

  ⑶伤心碧:使人伤心的碧绿色。

一说“伤心”表示程度,与“极”同义。

  ⑷暝色:夜色。

  ⑸玉阶:阶之美称。

一作“玉梯”。

伫立:久立。

  ⑹归程:归途。

  ⑺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赏析  此词可看作是一首怀人之作,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

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庾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

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

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

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

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

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

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

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

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

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

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

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李白究竟是否是这首词的作者,也是历来聚讼不决的问题。

光以《菩萨蛮》这一词调是否在李白时已有这一点,就是议论纷纭的。

前人不谈,现代的研究者如浦江清说其无,杨宪益、任二北等信其有;而它的前身究系西域的佛曲抑系古缅甸乐,也难以遽断。

有人从词的发展来考察,认为中唐以前,词尚在草创期,这样成熟的表现形式,这样玲珑圆熟的词风,不可能是盛唐诗人李白的手笔。

但这也未必可援为根据。

敦煌卷子中《春秋后语》纸背写有唐人词三首,其一即《菩萨蛮》,亦颇成熟,虽无证据断为中唐人以前人所作,亦难以断为必非中唐人以前人所作,而且,在文学现象中,得风气之先的早熟的果子是会结出来的。

十三世纪的诗人但丁,几乎就已经唱出了文艺复兴的声调,这是文学史家所公认的。

六朝时期的不少吴声歌曲,已近似唐人才开始有的、被称为近体诗的五言绝句。

以文人诗来说,隋代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如果把它混在唐人的律诗里,不论以格或以风味言,都很难识别。

这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例子。

李白同时人、玄宗时代的韦应物既然能写出像《调笑令·胡马》那样的小词,李白能写出成熟的词也就毫不奇怪。

还有一件小小的颇堪寻味的事情:词中有“伤心碧”这样的字眼。

“伤心”在这里,相当于日常惯语中的“要死”或“要命”。

现在四川还盛行着这一语汇。

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好得伤心”或“甜得伤心”之类的话,意即好得要命或甜得要死。

这“伤心”,也和上海话中“穷漂亮”“穷适意”的“穷”字一样,作为副词,都与“极”同义。

“伤心碧”也即“极碧”。

杜甫《滕王亭子》诗“清江锦石伤心丽”,“伤心丽”,也是“极丽”的意思。

李白和杜甫都在四川生活过,以蜀地的口语入词,化俗入雅,妙语天成。

这也可以作为这首词是李白作品的一点佐证。

汉传佛教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回事?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

汉传,是印度佛教经过中国中原地区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和藏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但是在几千年的传播和发展中,已经和本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汉传佛教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和印度佛教,日本佛教等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汉传佛教的特点,从外在形式上就很能区分,国内出家僧侣“释”,比如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这是因为佛教初传入中国时,的高僧道安法师有感于,出家人保留俗姓不符合出家人的本意,“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于是,后世出家人皆改姓“释”,汉传佛教的特点,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就是僧人不吃素,这和汉传佛教相近的日本佛教就不一样,日本佛教是没有持素的戒律的,而且印度佛教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也没有这个戒律,这就是汉传佛教的本地化特征了,原本,佛教在印度兴起时,佛教徒行乞时是不分荤素的,只要有施舍都会吃。

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没有荤素的区分,只是传入中国后,中国古代统治者在信仰佛教时,加入自己的信仰偏好,相传敬佛,为母亲做法事时,见宫中僧侣吃肉有伤哀悼,于是就下令不许出家人吃荤,于是汉传佛教戒荤就流传下来了,这是汉传佛教和其它佛教的显著特点。

在西藏地区流行的藏传佛教中,也没有持素的戒律,可以看出,佛教的发展是和当地的文化有很大影响的。

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 印度佛教自西汉末年、初年传入中原,经过了长期的传播和发展,已经发展为具有本地化倾向的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在教义上脱胎于印度佛教,但是在宗教形式,流派分支,修习法则等等方面,和最开始传播来的印度佛教已经有所不同,而且经过在中国几千年传播,汉传佛教更是发展了众多流派分支,这些流派都是从印度佛教的不同佛教典籍中分化来的。

印度佛教 观音菩萨像 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也是本地化的产物,取自印度佛经里的“菩提萨埵”,含义是求道求大觉的人,求道之大心的人,与声闻、缘觉并称为三乘,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中原地区有很大的知名度,只要是信仰汉传佛教的,都会供奉这四位菩萨,也有单供一位的,因为这四位菩萨分别代表着不同含义,有各自的信众,文殊菩萨,代表着聪明智慧,在供奉的较多,应化道场在山西的五台山。

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通过的普及,观音菩萨可以说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位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意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

地藏菩萨是发大愿的象征,又称地藏王菩萨,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原型,应化道场在安徽的九华山。

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从中可以看出汉传佛教同其它大乘佛教的关系亲疏,同为三大地理佛教的藏传佛教,虽然也和汉传佛教一样同归属于大乘佛教,却不信奉四大菩萨,根据本地同化的改变,有着和汉传佛教不样的信奉对象。

汉传佛教六大祖庭 汉传佛教把佛教各大宗派的祖师,也即初祖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称为祖庭,因为自古印度传播到中原地区的佛教,在长久的传播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根据对佛法典籍不同的修习选择,汉传佛教发展到现在,已经分化出几大派别,主要有法相宗、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

这和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也有相同的宗派,这是因为古印度佛法博大精深,渊源众多。

汉传佛教六大祖庭 大慈恩寺照片 汉传佛教的每一个派别都有一个祖庭,因为时期佛教鼎盛,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就修建了很多寺庙,而且当时社会环境对佛教很推崇,出了很多佛教高僧 ,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寺庙里弘扬佛法,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派别,汉传佛教六大祖祖庭就全部都在现在的西安。

比如大慈恩寺、大兴善寺、草堂寺、华严寺、净业寺、香积寺就分别是法相宗、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的祖庭,虽然有的寺庙经过历史变迁,已经不复真迹,但是在后期修缮中,也能找到当年的影子。

汉传佛教六大祖庭,是纪念汉传佛教各个宗派开山始祖的专门寺庙,几乎每个寺庙都留有开山始祖的亲身故事,这是进行佛教宣传的最佳场所,当然也成为了万千佛教信众心目中的朝圣之地。

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汉传佛教六大祖庭也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了当地的旅游名片。

随机文章英国的饮食文化和礼仪二战期间,“猪队友”意大利的几次坑队友行动为什么阿拉巴马州有一座纪念碑纪念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古罗马皇帝德修斯简介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制度是如何出现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普贤菩萨: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

普贤菩萨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曾译为遍吉菩萨,大乘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

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世称为十大愿王,《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

《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

普贤菩萨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

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

日本真言宗的许多信徒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化身之一,密教由金刚萨埵所开创。

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

普贤菩萨,梵音汉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大行、弘深誓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

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

《大日经疏》卷一中记载:普贤菩萨摩诃萨,「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

即是说普贤菩萨依深菩提心所起广大弘深誓愿,及身、口、意悉皆清净,遍尽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大德,所以尊名为「普贤」。

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诸佛的理德与定德,与文殊菩萨摩诃萨的智德证德相对,两者并为无上释尊的两大胁侍。

他的坐骑为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种清静,四足代表四种功德。

普贤菩萨摩诃萨是大乘菩萨行的大愿大行的代表,象征着中国大乘佛教的精神。

在《华严经》中明示,一切佛法归于毗卢遮那佛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大士,三者并称“华严三圣”,其中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

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

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

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

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同行,求生西方。

(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

随机文章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却不清算她还天天上门请安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中国第一块区块链牌照发给谁,区块链上市公司排名(耳熟能详)为什么太空看不到星星,太阳系以外的都是假象(谣言/阴谋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