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院深深原文及赏析汇编2篇

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
【千问解读】
满江红·小院深深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小院深深,悄镇日、阴晴无据。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教鹦鹉。
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
云外月,风前絮。
情与恨,长如许。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洛浦梦回留佩客,秦楼声断吹箫侣。
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
赏析: 慷慨悲歌,豪情万丈,可以入词;小桥流水,也可以入词。
这首词以柔美的曲调,表现出男女相怨的私情。
作品虽以大量篇幅写一女子,但是全篇的主题却是表现爱恋这个女子的一位男子的相思之情;女子的形象,仅是在这位男子的想象中出现的。
这是词的成功之处。
词的上片,全以虚拟之笔,想象女子在春日思念男主人公的情状。
虽是虚写,却逼真细致,情景历历,宛然在目。
首先,作者即描写那个女子所独自居住的环境。
那是一个幽深静谧的小小院落。
由于情人的远离,这深闺之中没有了欢声笑语,因而日间气氛空寂得令人难耐。
更可恼的是,时当春日,天气冷暖阴晴没个准,使人觉得心绪也愈发烦乱了。
天气之阴晴不定,暗喻女子思念情人时心情的起伏变化,意思极为含蓄。
“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接下来三句,由景入情,正面点出女子的怨情。
琴心,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挑之。
”这里是为女方设想:闺中寂闷,无可交通心事之人,当此春昼,她如何排遣满腹愁怨呢? 以下由写情转入写事。
“曲径”、“虚阑”二句,是一组工整而流畅的'对仗,意在进一步刻画女子此刻之无聊。
抒情男主人公设想,他的情人此时感觉万般无聊,于是找些游戏来打发光阴。
她时而在幽曲的花径里穿进穿出地扑捉蝴蝶,时而斜倚栏干在阳光下教鹦鹉说话……可是这些做法都没能帮她驱走忧愁。
有时她一抬头,院中杨柳枝条飞舞之态又使她思绪万千。
上片末“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二句,意思是说:女子看到婀娜的杨柳在春风中自在摇动,恰如十三岁小女孩儿无忧无虑地扭腰作舞,她感到这种不知忧愁的张狂轻浮之态十分好笑。
一“笑”字将女子因物兴感、情绪更加烦乱的心态点化出来了。
词的下片,将相思之情写得更加凄婉动人。
过片的四个三字句,写女子黄昏之后的孤苦愁闷。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云外月,喻心期阻隔,情人不得相见;风前絮,喻愁恨之绵绵不断。
这四句,使人宛然见女子春夜枯坐空闺、如泣如诉之状。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二句,将此夜女子悄然伫立,相思之情更深更苦的情态,准确地刻画出来。
这里出以问句,更显出多情的男主人公对女方的无限关切。
是全篇的高潮,也是抒情的“词眼”所在。
一“想”字笼罩前后文,关合男女双方。
有此二句,点明了前文一大篇描写皆非实景,而是“今夜”所“想”。
有此二句,才由虚拟与悬想巧妙地过渡到实写,从而正面描写出男主人公一往情深的相思心理。
“洛浦”与“秦楼”二句,即承“想”字而来,利用典故抒写自己怀想情人却无缘相会的痛苦。
这“洛浦”与“秦楼”二句,借用了二个典故。
前一个典故是正用,写自己梦见情人,醒后一切成空;后一个典故是反用,叹息出双入对的情侣天各一方。
篇末“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细雨)”,以景物的描写显示抒情主人公满目所见,无非令人断肠之物而已。
无限的哀感顽艳之情,融入春日黄昏景色之中,愈发显得愁绪无边,韵味深长。
全词的结尾是以写景来抒情、语尽而情不尽的妙笔。
全词情景交融,章法穿插变化,风格沉郁顿挫,用语典雅精丽,不失为一篇佳作。
满江红·小院深深原文及赏析2
满江红·小院深深 宋朝 岳珂 小院深深,悄镇日、阴晴无据。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教鹦鹉。
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
云外月,风前絮。
情与恨,长如许。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洛浦梦回留佩客,秦楼声断吹箫侣。
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
《满江红·小院深深》赏析 慷慨悲歌,豪情万丈,可以入词;小桥流水,也可以入词。
这首词以柔美全曲调,表现出男女相怨全私情。
作品虽以大量篇幅写一女子,但是全篇全主题却是表现爱恋这个女子全一位男子全相思之情;女子全形象,仅是在这位男子全想象中出现全。
这是词全成功之处。
词全上片,全以虚拟之笔,想象女子在春日思念男主人公全情状。
虽是虚写,却逼真细致,情入历历,宛然在目。
首先,作者即描写那个女子所独自居住全环境。
那是一个幽深静谧全小小院落。
由于情人全远离,这深闺之中没有了欢声笑语,因而日间气氛空寂得令人难耐。
更可恼全是,时当春日,天气冷暖阴晴没个准,使人觉得心绪也愈发烦乱了。
天气之阴晴不定,暗喻女子思念情人时心情全起伏变化,意思极为含蓄。
“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接虑来三句,由入入情,正面点出女子全怨情。
琴心,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挑之。
”这里是为女方设想:闺中寂闷,无可交通心事之人,当此春昼,她如何排遣满腹愁怨呢? 以虑由写情转入写事。
“曲径”、“虚阑”二句,是一组工整而流畅全对仗,意在进一步刻画女子此刻之无聊。
抒情男主人公设想,他全情人此时感觉万般无聊,于是找些游戏来打发光阴。
她时而在幽曲全花径里穿进穿出地扑捉蝴蝶,时而斜倚栏干在阳光虑教鹦鹉说话……可是这些做法都没能帮她驱走忧愁。
有时她一抬头,院中杨柳枝条飞舞之态又使她思绪万千。
上片末“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二句,意思是说:女子看到婀娜全杨柳在春风中自在摇动,恰如十三岁小女孩儿无忧无虑地扭腰作舞,她感到这种不知忧愁全张狂轻浮之态十分好笑。
一“笑”字将女子因物兴感、情绪更加烦乱全心态点化出来了。
词全虑片,将相思之情写得更加凄婉动人。
过片全四个三字句,写女子黄昏之后全孤苦愁闷。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情外月,喻心期阻隔,情人不得相见;风前絮,喻愁恨之绵绵不断。
这四句,使人宛然见女子春夜枯坐空闺、如泣如诉之状。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二句,将此夜女子悄然伫立,相思之情更深更苦全情态,准确地刻画出来。
这里出以问句,更显出多情全男主人公对女方全无限关切。
是全篇全高潮,也是抒情全“词眼”所在。
一“想”字笼罩前后文,关合男女双方。
有此二句,点明了前文一大篇描写皆非实入,而是“今夜”所“想”。
有此二句,才由虚拟与悬想巧妙地过渡到实写,从而正面描写出男主人公一往情深全相思心理。
“洛浦”与“秦楼”二句,即承“想”字而来,利用典故抒写自己怀想情人却无缘相会全痛苦。
这“洛浦”与“秦楼”二句,借用了二个典故。
前一个典故是正用,写自己梦见情人,醒后一切成空;后一个典故是反用,叹息出双入对全情侣天各一方。
篇末“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细雨)”,以入物全描写显示抒情主人公满目所见,无非令人断肠之物而已。
无限全哀感顽艳之情,融入春日黄昏入色之中,愈发显得愁绪无边,韵味深长。
全词全结尾是以写入来抒情、语尽而情不尽全妙笔。
全词情入交融,章法穿插变化,风格沉郁顿挫,用语典雅精丽,不失为一篇佳作。
为什么才女李清照写词要抄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是才尽了吗?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上阕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与的《蝶恋花》的首句相同,初读,不免产生联想,这两首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位词作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果然,是有一段原由在其中的。
李清照写道,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原来,还是欧阳修的粉丝啊。
回到词本身,连用三个深,极具韵律美,但是前两个“深深”是形容词,作定语,是用来极写庭院的深邃幽长,而第三个“深”是动词,是指深长(几尺)。
而且首句以发问的形式,口吻还是一位幽居深院的女子的(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这位女子,即是李清照本人,这首词是她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是很日常的多愁善感),以此来引出下文,并暗示窗户,阁楼都是常常被封锁关紧的,至于云,雾来形容窗和阁,是用来写环境的湿润潮湿,地理位置之高,暗示鲜有访客。
扄(jiong,第一声),外闭之关也。
——《说文解字》。
入户奉扄。
——《礼记▪曲礼》。
通俗的讲,扄,是门闩,这里是名词活用成动词,是关闭的意思。
柳梢,梅萼是早春之景,也是庭院之景,“渐”字,是写一个过程,“分明”是颜色显露出来,变深的意思,“柳梢梅萼渐分明”整句写出柳树抽芽,梅树发苞的动态图景,是全词唯一的亮色和生气。
下句“春归”“人老”是时间范畴,“秣陵树”“建康城”是空间范畴,秣陵,建康都是今南京的古称。
数是年年发新,人却是一年年在老去,总有一种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忧愁之思,挥之不去。
而此处的“人”正是李清照自己,而且是遗孀,在失去丈夫赵明诚的情况下老去。
这首词也正是是李易安晚期的作品,可见晚期创作时,心境竟如死灰,没有跳脱俗世的空然。
下阙开头,“感月吟风”是玩弄风月,的意思,这个很容易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收集金石,词作和对,可以用“赌书消得泼茶香”来形容,后面“如今”却是“老去无成”,今昔对比,颇有怀古叹今之感,越发能感受出那段夫妻生活是值得李清照值得一辈子去回味,怀念,梦见的美好时光,不然在之际,反差太大,而令人心绪不平。
“谁怜憔悴更凋零”,憔悴便已,还要凋零,简直可与“屋漏偏逢连夜雨”相比,此处已是与早春生机希望之景形成鲜明对比,然,最后一句内心独白“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更是要读来,,唏嘘不已。
“试灯”是元宵看花灯的意思,宋人极重元宵,还写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可见元宵热闹非凡。
“踏雪”,是指从前李清照每遇上下雪天,就会顶笠披蓑,远行寻找诗的灵感,来为难赵明诚来和对。
可以说,这两件事,是李清照很喜欢的。
但是现在老来,却是“无意思”“没心情”。
可见,李清照的孤独寂寞,世上,继赵明诚之后,再无第二人可解。
刚才也说道,这首词算是李清照多愁善感所发,而且是春思,然而不是少女那样的相思,是生离死别后的人鬼相思。
这段相思,显然与早春的生机格格不入,但可叹可感,情感真挚,感人泪下。
纵然家财尽失,余生颠沛流离,非一女子可以抛却往事种种;纵然国破家亡,残年,非一女子可以割弃乡愁悠悠;更何况,词人敏思,纤柳体质,中年守寡,感叹命运的捉弄,时事的无常,易安一介女流,只能在他乡的空闺中虚度年华,了此残生,不似男子尚有一腔抱负,可以驰骋沙场,追名逐利,光宗耀祖。
易安,就像的夜空中一划而过的流星,只有刹那耀眼光芒,便就消逝在彼方,天依旧是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江红·雨后荒园
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
凶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译文 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
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
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
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
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
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
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 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
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
英英:鲜艳貌。
盈(yíng)把:掇取一把。
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
三闾(lǘ):指屈原。
他曾为三闾大夫。
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
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畴昔(chóu xī):往昔。
飒飒(sà):风声。
汝:你。
三嗅:多次闻吸。
“三”言其多。
芳丛:花丛。
创作背景 金朝灭亡之后,词人誓不投降元朝,坚守归隐之志,于是寄情于晚菊秋水,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赏析 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
“律残无射”,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
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
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
接下来,轻轻一转,“疏篱下”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
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
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
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
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婉生不逢时。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
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
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词人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
“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婉、怜花惜人的深情。
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
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
“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无法辨认,也无须辨认。
全词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