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点火樱桃原文及赏析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千问解读】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译文 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注释 茶蘑:亦称酴醿,以色似酴醿酒而名。
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
一架:荼藦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龙孙:竹笋的别名。
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乳燕引雏: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人造以蝴蝶称梦。
子规:亦名杜鹃。
赏析 《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此词描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缭乱。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辛弃疾这里则是满腹心事。
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是象征着希望破灭。
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与词人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
词人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
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
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
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
《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
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
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
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
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
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
还须指出的是,从词人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
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
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
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
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
此词就是属于后类。
创作背景 《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自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
历史上称其为茅麓山战役。
关于茅麓山战役,历史资料介绍:在清军10万大军长期围困下,李来亨率领大顺军将士,严防死守,极力保护最后一块净土。
双方相持数月后,基地物资基本消耗殆尽。
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
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
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与妻、子等全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
然而,茅麓山当地人传说,李来亨并没有牺牲,而是从一个不为清军所知的秘密小道逃走了。
曾在永历朝廷任职的历史学家王夫之,在其所著《永历实录》中,记载李来亨部3万余人,除战死者外,均逃走,被清军抓住的仅有150人。
本人第一次来茅庵村考察时,观摩《圣帝行宫碑碑文》,发现了被人凿毁的字里,有一个“涧”字,,清晰可辨。
与前后字连接,原来是“清【涧】李来亨”,由此明确了李来亨的籍贯。
弥补了历史上记载李来亨“籍贯不详”的历史空白。
顺便,我在介绍清涧县的基本情况时,说道陕北民谣有一句“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说的是李来亨家乡的石板十分有名。
在场的原兴山县文化局局长、《闯王后传》作者冯俊祥,便委托我一件事情:让我回到陕北后,和清涧县政府联系一下,能否用清涧的石材为李来亨制作一块纪念碑。
说起纪念碑,让我想起,在茅麓山考察中,怎么没有发现李来亨的坟墓? 李来亨保护站孙站长,向我解释说:当时,大火燃烧,房屋倒塌,掩盖尸体,无法辨认。
据说,兴山县令还专门来茅麓山查验过,也没有发现李来亨与家人的尸体和遗骸。
当时,我。
第二次,本人应邀参与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前来茅麓山拍摄七集大型纪录片《宝藏之谜》时,曾听到当地民间传说,李来亨没有死。
当时,我是半信半疑。
最近,精心研究探讨,李自成大顺军第二抗清基地茅麓山这段历史时,因掌握了李自成没有死,创建洪门天地会的历史依据。
又发现了开展反清斗争,建立的多处战略根据地这一历史事实。
分析发现,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反清斗争战场,波及大半个中国。
但是,全国犹如一盘棋,有条不紊,有计划、有步骤、有预谋地在进行。
而且,历史上从未被发现过。
说明其隐蔽程度之深。
从发现的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以及大顺军后裔的安置环境和居住条件来看,无论张家界武陵山、广西恭城大瑶山、江西九江抚州、赣、闽、粤一带、河南南阳一带、丹江流域,以及陕北黄土高原,都可以证实这一论点。
结合湘、赣、鄂幕阜山四十八寨抗清基地,以及茅麓山抗清基地大顺军的撤退流向综合分析,发现李来亨与全家引火自焚的结局,不符合逻辑,有一定的质疑。
可以断定,李来亨与全家并没有死。
很可能是李自成策划的又一次金蝉脱壳计谋。
在我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李自成为了达到其“我要永久地隐居下去”这一目的,曾经有过两次金蝉脱壳。
第一次,是湖北通城庙里被害,从此没有李自成这个名字了。
第二次,是在湖南张家界天罗山寺。
隐身几年后,突然在“宏愿未续吾辈岂低龙头,壮志未酬尔等焉卸鞍马”的豪迈楹联下,引火自焚。
从此,再也没有大和尚“戚六六”这个名字了。
由此综合分析,不得不对李来亨在茅麓山与家人,引火自焚的结局产生质疑。
从而迎合了,李来亨并没有死这一民间传说。
归纳总结,有以下五大质疑: 质疑一;茅麓山战役结束后,清军清扫战场为什么没有发现李来亨及家人的尸体。
按照军事惯例,战场结束后,胜利者必须要清扫战场。
清扫目的,并不完全是清理战利品和统计战绩。
主要是清查统帅者的结局。
必须做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否则,战役不为全胜。
质疑二:兴山县令曾派人来茅麓山查验李来亨的死因,据说是朝廷有追查。
而县令却以李来亨与全家已被火烧焦,无法辨认为理由,擅自确定自焚而死。
质疑三:李来亨在茅麓山建立抗清基地,长达14年之久,与当地百姓具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人民群众拥戴李来亨。
那么,李来亨与全家自焚后,当地群众怎么没有人去收尸,掩埋尸体。
质疑四:李自成健在,时年58岁(据最近从一隐姓埋名的李自成后裔家谱中发现,李自成享年75岁,高桂英享年66岁)。
李来亨在茅麓山,为李自成建有行宫(圣帝行宫)。
可见李自成在14年间,多次来茅麓山巡视过,对茅麓山的情况应该是。
对于李来亨的退路,李自成不能袖手旁观,不闻不问,没有安排。
质疑五:李来亨选择茅麓山为抗清基地,不会不考虑大顺军最后退路和生路。
何况,李自成在,洪门天地会在,李来亨没有必要,在疏散全部大顺军将士和家属后,与全家人一起,投向火海,含恨自尽。
更没有理由杀妻、杀子,同归于尽。
除此之外,不排除清军、清政府里有同党、内线,里应外合,协助、配合、掩护李来亨与家人逃离。
自古以来,“我中有敌,敌中有我”。
更何况,李自成所建立的抗清基地和反清根据地,与地府的关系,十分融洽。
毕竟,这是中华大地,富有大汉民族气节的人占多数。
而满人、汉奸只占少数。
随机文章秦始皇为什么焚书?李斯为什么建议要焚这些书?火影忍者外道魔像实力解析,须佐能乎/人柱力/九尾均不是对手这些催眠图片你敢看5秒,15张图片看完让您迅速进入美好的梦乡进击的巨人九大巨人的能力,始祖巨人可以控制所有无脑巨人(最牛)台风的降雨范围有多大,100-200公里不等/最大范围约为大半个中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樱桃小丸子:虚构世界中的未竟情缘
然而,关于樱桃小丸子最终的情感归宿,却一直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话题。
在虚构的樱桃小丸子世界中,她最终嫁给了谁呢?本文将基于真实资料(即漫画和动画作品的设定),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团。
樱桃小丸子的情感线索 在樱桃小丸子的故事中,虽然主要围绕着她与家人、朋友们的日常生活展开,但也不乏一些微妙的情感线索。
其中,最为人的,莫过于小丸子与花轮君之间的“暧昧”关系。
花轮君,一个家境富裕、外表帅气、内心温柔的小男孩,多次向小丸子展示他的关心和爱护。
无论是送礼物、邀请小丸子参加他的生日派对,还是在小丸子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花轮君的种种行为都让人不禁猜测,他是否对小丸子有着特别的情感。
樱桃小丸子的“婚姻”之谜 然而,尽管小丸子与花轮君之间的情感线索引人遐想,但在樱桃小丸子的官方设定中,他们并没有走到一起。
实际上,关于小丸子最终嫁给了谁的问题,漫画和动画作品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并非是因为作者忘记了这个设定,而是因为在樱桃小丸子的故事中,情感线索并非主线,作者更注重的是展现小丸子与家人、朋友们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点滴。
虚构世界中的未竟情缘 在虚构的樱桃小丸子世界中,小丸子最终的情感归宿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团。
这并非是因为作者故意为之,而是因为在樱桃小丸子的故事中,情感并非最重要的主题。
相反,作品通过小丸子的视角,展现了童年的纯真、家庭的温暖以及友情的珍贵。
这些元素构成了樱桃小丸子故事的核心,也让读者在欢笑和泪水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樱桃小丸子的永恒魅力 尽管小丸子最终嫁给了谁的问题没有答案,但这并不影响樱桃小丸子作品的永恒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小丸子成长故事的漫画和动画作品,更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童年符号。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樱桃小丸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段不可磨灭的经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