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思齐》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思齐》原文 《思齐》 诗经大雅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不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大雅《思齐》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齐》原文
《思齐》
诗经·大雅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思齐》的出处
《思齐》出自:《大雅·思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思齐》译文
雍容端庄是太任,周文王的好母亲。
贤淑美好是太姜,王室之妇居周京。
太姒美誉能继承,多生男儿家门兴。
文王孝敬顺祖宗,祖宗神灵无所怨,祖宗神灵无所痛。
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治理家国都亨通。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庙里真恭敬。
暗处亦有神监临,修身不倦保安宁。
如今西戎不为患,病魔亦不害人民。
未闻之事亦合度,虽无谏者亦兼听。
如今成人有德行,后生小子有造就。
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载誉皆俊秀。
《思齐》的注释
思:发语词,无义。
齐(zhāi):通“斋”,端庄貌。
大任: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媚:美好。
周姜:即太姜。
古公亶父之妻,王季之母,文王之祖母。
京室:王室。
大姒:即太姒,文王之妻。
嗣:继承,继续。
徽音:美誉。
百斯男:众多男儿。
百,虚指,泛言其多。
斯,语助词,无义。
惠:孝敬。
宗公:宗庙里的先公,即祖先。
神:此处指祖先之神。
罔:无。
时:所。
恫(tōnɡ):哀痛。
刑:同“型”,典型,典范。
寡妻:嫡妻。
御:治理。
雝(yōnɡ)雝:和洽貌。
宫:家。
肃肃:恭敬貌。
庙:宗庙。
不显:不明,幽隐之处。
一说丕显。
临:临视。
无射(yì):即“无斁”,不厌倦。
“射”为古“斁”字。
保:保持。
肆:所以。
戎疾:西戎之患。
殄:残害,灭绝。
烈假:指害人的疾病。
瑕,与“殄”义同。
式:适合。
入:接受,采纳。
小子:儿童。
造:造就,培育。
古之人:指文王。
无斁(yì):无厌,无倦。
誉:美名,声誉。
髦:俊,优秀。
简短诗意赏析
这是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诗歌。
全诗二十四句,《毛传》将其分为五章,前两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先歌颂文王的母亲太任、祖母太姜及妻子太姒;第二章歌颂文王能忠于祖先遗训,光大祖业;第三章颂扬他处事和睦庄敬,修身自省;第四章歌颂他能排除重重危难及百姓的疾苦,善于倾听善言;第五章称颂他能培养人才,任用贤人,使周民族不断强大。
此诗反映出传统道德在周文王身上的完美体现。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蒹葭出自诗经哪部分 是一首怎样的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蒹葭是一首怎样的诗蒹葭一般指《秦风·蒹葭》,《秦风·蒹葭》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作者在一个深秋早晨,来到河边追寻自己思慕的心上人。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表明离情别绪。
第二章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情感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第三章描绘出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全文写景抒情,全诗三章,重章叠唱,情景交融,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之情。
蒹葭原文及译文原文:《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王保保为什么要故意羞辱李思齐 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恩怨
甚至在朱推翻后,因为此人进攻的计划也没有成功。
没能活捉王也成了朱元璋的一大遗憾。
朱元璋想要招揽元朝将领王保保,便让李思齐前去招降。
李思齐到那儿之后,王保保盛情款待,还表示会好好考虑这件事,还专门派遣一支护送李思齐回去,但等到了边境是士兵突然说他们主帅李思齐一只手臂,李思齐自能照做。
李思齐回去后因为伤势过重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保保其实不愿意向朱元璋投降,而且他还故意羞辱李思齐,这究竟是为什么,两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
李思齐本身是元朝的将领,在元末时,还和王保保的养父一起组织军队镇压红巾军。
但后来,王保保养父被害,王保保便继承了养父留下的部队。
后来王保保因为作战有功,统领了元朝的军队,在他发文调动李思齐的军队时,李思齐没有听令,还说我和你父亲是同乡,你父亲敬我酒还要拜上一拜,然后才喝,你在我面前连站的地方都没有,竟敢公然命令我。
当然,李思齐不听他的命令也不光是摆前辈的架子,主要是当时的将领们也都是勾心斗角,为了利益,李思齐自然不会听王保保的。
在后来的派系之争中,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不过也正是元朝将领和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给了朱元璋机会,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打败,最后集中精力对抗元朝。
而李思齐也是在战败后向朱元璋投降。
回到文章的一开始,在骑兵的要求下,李思齐为什么会乖乖断一臂,一是当时他如果不乖乖断臂,王保保立即就会杀了他,二是就算他能安全回去,王保保也会 以此为由拒绝归降,朱元璋不会放过他。
所以他只能以手换命。
但可惜,因为伤得太重,有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还是没能保住性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