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曹皇后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击数:
简介:1079年,何正臣弹劾苏轼,称苏轼上表的内容安讽朝政,还拿出了不少他的诗文举例,这便是乌台诗案。

此案爆发,苏轼遭贬是免不了,但他能保住一命实际上已经非常不错了。

那究竟是谁救下了苏轼呢?当时朝中有很多人替苏轼求情,包括宰相吴充、王安石等大臣,不过曹皇后的出面干预算是起到了决定

【千问解读】

1079年,何正臣弹劾苏轼,称苏轼上表的内容安讽朝政,还拿出了不少他的诗文举例,这便是乌台诗案。

此案爆发,苏轼遭贬是免不了,但他能保住一命实际上已经非常不错了。

那究竟是谁救下了苏轼呢?当时朝中有很多人替苏轼求情,包括宰相吴充、王安石等大臣,不过曹皇后的出面干预算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实际上当我们在观看宋仁宗时期的历史,曹皇后绝对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曹皇后起到关键作用

1、曹氏出身名门风范非凡

曹氏的祖父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元勋,文武兼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她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成年后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女子,面对危机真可谓稳如泰山,心思缜密,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

曹氏系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开初两人不是很亲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关系一般吧。

1048年闰正月的一天晚上,宋仁宗难得的留宿于曹氏后宫内,睡到半夜,突然听到宫外一片杂乱之声,其中夹杂着宫人的惨叫声。

曹氏想到可能有人乘夜逼宫,立马就警惕起来。

从小就生活在宫中的宋仁宗那里经历过这种事情?显得惊慌失措,跳下床就要往外跑。

曹氏一把抓住他,关上门,说到:皇上出去身边没有护卫,万一惨遭毒手,天下黎民百姓该怎么办?

宋仁宗觉得曹氏言之有理,就规规矩矩地待在寝宫里了,但不知如何调兵遣将来处理这件事。

曹氏却是稳若泰山,略为思考后,就派人速召卫士来护驾。

宦官何承用怕皇帝受惊,谎称是乳母殴打小宫女发出来的叫声。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曹皇后起到关键作用

曹氏听后心生愤怒,正色喝斥道:反贼在殿前杀人,皇上正想往外跑,你还敢胡说?这时皇宫护卫还没赶来,情况已十分紧急,心思缜密的曹氏料到,反贼没找到皇上,可能要放火纵烧。

她当机立断召来宦官,命令他们提着水桶暗地跟踪。

一些宦官怕死不愿意去。

曹氏找出剪刀剪下愿意出力的宦官的头发作为论功行赏的依据,不去的立马明白了不去的下场。

哎!就是这么一激,个个都争先恐后,配合跟着赶来的卫士一起当场杀死了三个刺客,另一个逃到宫城北楼的刺客被生擒,浇水扑灭了烧到帷幔上的火。

这件北宋宫内的行刺案,在史书上有记载,但事发原因和最后处理结果却令人扑朔迷离,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为何曹氏能如此料事如神呢?原来当年农历正月,江宁府驻兵纵火致灾,就引起了曹氏的警惕。

仅凭一个女子的临危不惧,就这样化解了一场江山易主的危机,曹氏可算第一人。

事后宋仁宗深深佩服曹氏,大加赞扬。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曹皇后起到关键作用

2、为维护皇权殚精竭虑

宋仁宗朝时,由范仲淹组织实施“庆历新政”,虽然造成了社会的一些波动,但在不危害朝堂的情况下,曹氏不加以干涉,却把宋仁宗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看到眼里记到心头,成为她日后谋划决策纠正王安石变法中不妥之处的经验之源。

据史载,宋神宗继位后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

但不幸的是,宋神宗和王安石所倚重的变革大臣,可以说个个都不是堪当大任之辈,甚至还有一些是贪官污吏。

王安石变法举步维艰不见成效时,不是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改进,而是提出更加激进的变法新政,使得王安石大有独断之势,颇有结党营私之嫌疑,其恶果就会造成大臣之间无法达到制衡,继而会危及到皇权。

曹氏劝说宋神宗无效后,开始致力于人事问题以此维系朝政的平衡。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曹皇后起到关键作用

在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名臣因反对变法相继被贬后,爆发了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

苏轼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期间。

元丰二年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在例行向皇上表示感谢的奏章中,写了“难以追陪新进”的牢骚话,被当时掌权的“新党”抓住把柄,以讥讽朝政的罪名,抓进大牢,受尽百般折磨,人们都说这次苏轼必死无疑。

面对这样的情况,曹氏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且身染重病卧床,把宋神宗请到床前,说道:当年宋仁宗在科考中得到苏轼、苏辙两兄弟,高兴地给我讲,为子孙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

苏轼入狱很可能是仇人中伤,既使他的诗有所不妥,也只是小过错,不可伤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

宋神宗点头称是,于是将其贬职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由此保全了性命。

王安石的新政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在变法失败处于危难的时候,爱惜人才的曹氏不搞“墙倒众人推”那一套,反复叮嘱宋神宗,王安石的确有才学,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爱惜人才,让他暂时离京外任。

在知人善任方面,可看出曹氏有非一般的政治才能。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曹皇后起到关键作用

3、辅佐新君贤德可彰

宋代常常出现无嫡亲子嗣继承大统的局面,真格算一个奇葩的现象。

宋仁宗把侄子赵允接入宫中,打算将其作为继嗣,由曹氏亲自抚养。

巧合的是曹氏把他妹妹的女儿高滔滔接来作为养女。

这两个娃娃同年,在曹氏的悉心教育下,感情甚好。

宫中之人称两人为“官家儿”、“皇后女”。

成人后由宋仁宗和曹氏分别作为男女方媒人,结为了伉俪。

“天子娶妇、皇后嫁女”一时传为美谈。

嘉估八年(1063年)三月的一天夜里,宋仁宗突然病危随之去世。

为了保证朝廷政权的平稳过渡,曹氏当机立断作出安排,关闭宫门,封锁消息,第二天一大早召赵曙(即改名前的赵允)进宫继位。

赵曙叫着“某不敢为”,转身就要往处走。

如果让其走了就要闹出大事。

曹氏令韩琦抱住赵曙,安排人给其穿上御衣龙袍,立为新君,是为宋英宗。

宋英宗继位没多久,可能由于多年来处于紧张的原因,突然精神错乱,不能正常视事,曹氏垂帘代为执政。

待宋英宗病愈后,主动归权于皇帝,大臣们夸奖她气度非凡,深明大义。

治平四年(1067年)仅做了两年皇帝的宋英宗病逝,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曹氏尽心尽力辅佐宋神宗,与其关系极为融洽,胜过亲生的祖孙之情。

有天宋神宗令人制作了一辆装饰精美的车辇送给曹氏。

曹氏坐上后,宋神宗和其母亲高太后为她扶辇。

曹氏逝世后,宋神宗为她服丧三年,尽孝至极。

曹氏堪称严于律己的典范。

宋代一直担心外戚干政,制订有不少清规戒律。

曹氏从当皇后开始,一直到当上太皇太后,从没越礼半分。

入宫后,她从不单独和娘家人见面,即使需要见面也定要有外人在场。

宋神宗几次提议让曹氏上了年纪的弟弟进宫来和其拉拉家常,好不容易找了个机会让姐弟俩见面,为了方便姐弟俩谈话,相陪一会后宋神宗起身刚离开,曹氏马上对弟弟说,这里不是你久留之地。

请弟弟随即离开后宫。

曹氏比古代中国著名的女强人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形象高大得多哦。

她的弟弟以后成了传说“八仙过海”中的曹国舅,也是对曹氏的一种褒扬吧?

苏东坡是怎么逃过乌台诗案的处罚的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苏东坡还是非常厉害的啊,当时乌台诗案很严重的,话说都要株连九族的,但是苏东坡最后成功化解了问题了,那么最后都是怎么化解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

很多人只知道,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却不知道比被贬黄州更可怕的是,他曾经面临死亡的威胁。

相对于被处死,所谓的“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并无权签署公文”,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1、乌台诗案个人觉得,“乌台诗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狱了。

这个乌台,就是御史台。

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御史台是古代的监察部门,对官员进行弹劾,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吧。

其实,“乌台诗案”的直接起因不是苏东坡写的诗,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后给皇帝写的谢恩奏章。

本来,这种谢恩奏章只是例行公事,就说自己过往业绩一般,但是皇恩浩荡,感谢组织信任,又给小臣换了这么好的职位,将来自己一定要鞠躬尽瘁,永远忠于皇帝等等。

只是,苏东坡不是写这类文章的人,即使文中有部分内容是这样,他的文章总要说些真正的事情的,“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新进”就先让人皱眉头。

这里面的新进,不同于现在的意思,当时北宋为王安石变法新政引起的党争里,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所以有固定的代表含义。

我们一般人以为,苏东坡给皇帝写的奏章,骂了一些人就骂了,怎么样?皇帝还能看那么仔细,给挑出来?这皇帝也是小肚鸡肠,闲得慌。

是的,我记得我们之前上课,老师讲到“乌台诗案”,苏东坡因为写的奏章开始吃亏,我们都是这样想的。

其实,我们想错了。

苏东坡写的奏章,实际上是要上报纸的。

在中国古代,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了。

苏东坡的文章,谁不抢着看?这次的谢恩表,就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的笑柄。

苏东坡过往的生活态度,一直都是嫉恶如仇,碰到不好的人与事,“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之前九十九次一直没事,这次吐到一百次的时候,就被那些小人抓住了。

杀与不杀,是个难题。

但是,抓起来,关进御史台监狱,是最起码的待遇!2、死亡威胁古代全能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这家伙还是苏东坡的旧友,他说:苏轼许多诗词都是泄愤之作,意在讥讽朝政。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

两人在杭州畅叙旧情,沈括顺带搞了苏东坡近期的很多新作,带回开封。

回京后,沈括认真研读苏东坡的作品,并用附笺把自己认为的有诽谤朝廷嫌疑的诗句做了详细的注解。

《湖州谢上表》爆料后,沈括赶紧地,把这些做过注解的诗词送给监察御史舒亶。

舒亶则是个坚定的倒苏派,他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潜心钻研,最终筛选出诽谤朝廷嫌疑最大的几首,公之于众。

比如,《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明显是在讽刺青苗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在讥讽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公开和朝廷大力推广的农田水利法唱反调。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最有分量的是“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苏东坡,你是有多恨当今圣上,非要到九泉之下去寻找真龙,当今圣上可没死呢!在古代,诅咒皇帝,这是要掉脑袋的吧。

古代,说到御史,是不是眼前浮现出一批耿直的人,向皇帝直言进谏,比如魏征、包青天、海瑞、左光斗等等。

可是,北宋那时的御史台,有自己的特殊性,已经因为之前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清洗过,换上了李定、舒亶等小人。

那些当政的小人把苏东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除了而后快,更要借这个机会把反对派一网打尽的。

舒亶奏请连同司马光、范镇、张方平和苏东坡另外5个朋友,一律处死。

甚至副相王珪在御史的逼促下,还想着在皇帝面前给苏东坡加上谋反之罪。

要知道在古代,这样的罪名,一给定上,只有死路一条,只是理由太过于牵强,竟然说苏东坡在一首关于柏树的诗里说龙在九泉,好在皇帝不信他这么牵强附会的控告。

3、逃过一劫乌台诗案的最终处罚,苏东坡被贬黄州,降职,充当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无权签署公文。

这个相对于御史台要求的处死、流放等,简直不是事。

“乌台诗案”由于案情重大,最终判决是皇帝亲自决定的。

当时的宋神宗,在御史台的强大压力下,也还是轻判了苏东坡,原因有几个,说来让大家判断判断。

第一个说法是宋仁宗的皇后,她一向支持苏东坡。

这时候身染重病,她对当时的神宗皇帝说,“我记得苏东坡兄弟二人中进士时,先帝很高兴,说他那天为子孙物色到两位宰相之才。

现在我听说苏东坡因为写诗在受审,其实都是小人针对他。

小人没法子在他的政绩上找毛病,就想由几句诗入罪。

这样控告他不也太无谓了吗?我是不中用了,你可别冤枉好人,老天爷是不容的。

”,又说大赦天下为她祈福的话,不用赦免那些凶恶之徒,把苏东坡赦免就行了。

这些话实际上等于遗言。

第二个说法是,定罪时候,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据说,王安石的上书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个说法,审问完毕之后,有一天晚上,一话不说,有人走进苏东坡的监室,往地上丢个小箱子做枕头,躺在地上就睡了。

苏东坡以为他是个囚徒,不管他,自己也躺下睡了。

四更时分,苏东坡觉得有人推他的头。

那个人向他说:“恭喜!恭喜!”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安心睡,别发愁。

”说完带着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

这个事情,实际上是皇帝暗中派宫中一个太监到监狱去观察苏东坡。

那个人到了苏东坡的屋子之后,苏东坡就睡着了,而且鼻息如雷。

他 回去报给皇帝说苏东坡睡得很沉,很安静。

这样,皇帝就判定苏东坡是问心无愧的。

还有,苏东坡在狱中以为自己要被处死,给弟弟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如果解析这首诗的话,措辞方面极为悲惨,手足之情愿世世为手足。

也足够呈于御前,因为诗中表示以前皇恩浩荡,自己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这次的事情别无他怨,都是自己的过错。

而这首给子由的诀别诗,最终传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看了后十分感动。

苏东坡也坚信自己写的这首诗会传到宋神宗手中!这也是虽然御史施予强大压力,苏东坡却最终判得很轻的缘故。

4、乌台诗案,里面都是哪些诗?很多人都会好奇,“乌台诗案”,里面都是苏东坡的哪些诗文惹了事情?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中说:“幸亏诗人陆游曾编有一本历史,其中包括所有审问苏东坡的亲笔文件。

现在我们还有一本书叫《乌台诗案》。

既然林语堂先生写的时候提及这本书,按道理是还有存于世的,只是,我在某当,以及广州图书馆搜索此书,都没有找到,在深圳图书馆搜索,感觉有,叫做《乌台诗案研究》,但只限馆内阅读,应该是非常稀缺的。

《乌台诗案》包括四件弹劾本章、审问记录全部,苏东坡的口供、证物,和最后的判词。

北宋在苏东坡逝世25年后,于靖康元年(1126)灭亡时,朝廷官员都向杭州逃难,尽量携带珍贵的文件。

金人攻入北宋京城后,特别索取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作品、书画。

因为苏东坡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其实也已经驰名域外了。

反正,这批资料是逃过金人的魔爪,到了扬州,一个名叫张全真的政府官员看到这一份手稿,从朝廷档案里抽出来。

后来,张全真死后,一位姓张的宰相,受张全真的后人请求为先人作一篇墓志铭。

这位宰相要以那份手稿为代价。

那家后人只答应交出一半,另一半作为传家之宝。

陆游的日记记载说,他看见全部手稿都是苏东坡手写的,还有改正之处,都由苏东坡签名,再盖上御史台的官印。

我们不敢确言今日流传下来的这本书是完全根据陆游所见的那本手稿,不过内容却记载了朝廷公报的细节,包括苏东坡对自己那些诗句的解释。

”看过《乌台诗案》的话,就可以全部找到当时的肇事诗文吧,重点是还有苏东坡对自己诗句的解释。

毕竟,苏东坡从湖州任上被押送到京城,他的家人惊慌中,认为都是他写诗惹的祸,焚烧他的手稿,烧了三分之二,这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大的遗憾了。

很多人只知道,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却不知道比被贬黄州更可怕的是,他曾经面临死亡的威胁。

相对于被处死,所谓的“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并无权签署公文”,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1、乌台诗案个人觉得,“乌台诗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狱了。

这个乌台,就是御史台。

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御史台是古代的监察部门,对官员进行弹劾,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吧。

其实,“乌台诗案”的直接起因不是苏东坡写的诗,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后给皇帝写的谢恩奏章。

本来,这种谢恩奏章只是例行公事,就说自己过往业绩一般,但是皇恩浩荡,感谢组织信任,又给小臣换了这么好的职位,将来自己一定要鞠躬尽瘁,永远忠于皇帝等等。

只是,苏东坡不是写这类文章的人,即使文中有部分内容是这样,他的文章总要说些真正的事情的,“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新进”就先让人皱眉头。

这里面的新进,不同于现在的意思,当时北宋为王安石变法新政引起的党争里,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所以有固定的代表含义。

我们一般人以为,苏东坡给皇帝写的奏章,骂了一些人就骂了,怎么样?皇帝还能看那么仔细,给挑出来?这皇帝也是小肚鸡肠,闲得慌。

是的,我记得我们之前上课,老师讲到“乌台诗案”,苏东坡因为写的奏章开始吃亏,我们都是这样想的。

其实,我们想错了。

苏东坡写的奏章,实际上是要上报纸的。

在中国古代,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了。

苏东坡的文章,谁不抢着看?这次的谢恩表,就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的笑柄。

苏东坡过往的生活态度,一直都是嫉恶如仇,碰到不好的人与事,“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之前九十九次一直没事,这次吐到一百次的时候,就被那些小人抓住了。

杀与不杀,是个难题。

但是,抓起来,关进御史台监狱,是最起码的待遇!2、死亡威胁古代全能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这家伙还是苏东坡的旧友,他说:苏轼许多诗词都是泄愤之作,意在讥讽朝政。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

两人在杭州畅叙旧情,沈括顺带搞了苏东坡近期的很多新作,带回开封。

回京后,沈括认真研读苏东坡的作品,并用附笺把自己认为的有诽谤朝廷嫌疑的诗句做了详细的注解。

《湖州谢上表》爆料后,沈括赶紧地,把这些做过注解的诗词送给监察御史舒亶。

舒亶则是个坚定的倒苏派,他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潜心钻研,最终筛选出诽谤朝廷嫌疑最大的几首,公之于众。

比如,《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明显是在讽刺青苗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在讥讽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公开和朝廷大力推广的农田水利法唱反调。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最有分量的是“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苏东坡,你是有多恨当今圣上,非要到九泉之下去寻找真龙,当今圣上可没死呢!在古代,诅咒皇帝,这是要掉脑袋的吧。

古代,说到御史,是不是眼前浮现出一批耿直的人,向皇帝直言进谏,比如魏征、包青天、海瑞、左光斗等等。

可是,北宋那时的御史台,有自己的特殊性,已经因为之前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清洗过,换上了李定、舒亶等小人。

那些当政的小人把苏东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除了而后快,更要借这个机会把反对派一网打尽的。

舒亶奏请连同司马光、范镇、张方平和苏东坡另外5个朋友,一律处死。

甚至副相王珪在御史的逼促下,还想着在皇帝面前给苏东坡加上谋反之罪。

要知道在古代,这样的罪名,一给定上,只有死路一条,只是理由太过于牵强,竟然说苏东坡在一首关于柏树的诗里说龙在九泉,好在皇帝不信他这么牵强附会的控告。

3、逃过一劫乌台诗案的最终处罚,苏东坡被贬黄州,降职,充当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无权签署公文。

这个相对于御史台要求的处死、流放等,简直不是事。

“乌台诗案”由于案情重大,最终判决是皇帝亲自决定的。

当时的宋神宗,在御史台的强大压力下,也还是轻判了苏东坡,原因有几个,说来让大家判断判断。

第一个说法是宋仁宗的皇后,她一向支持苏东坡。

这时候身染重病,她对当时的神宗皇帝说,“我记得苏东坡兄弟二人中进士时,先帝很高兴,说他那天为子孙物色到两位宰相之才。

现在我听说苏东坡因为写诗在受审,其实都是小人针对他。

小人没法子在他的政绩上找毛病,就想由几句诗入罪。

这样控告他不也太无谓了吗?我是不中用了,你可别冤枉好人,老天爷是不容的。

”,又说大赦天下为她祈福的话,不用赦免那些凶恶之徒,把苏东坡赦免就行了。

这些话实际上等于遗言。

第二个说法是,定罪时候,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据说,王安石的上书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个说法,审问完毕之后,有一天晚上,一话不说,有人走进苏东坡的监室,往地上丢个小箱子做枕头,躺在地上就睡了。

苏东坡以为他是个囚徒,不管他,自己也躺下睡了。

四更时分,苏东坡觉得有人推他的头。

那个人向他说:“恭喜!恭喜!”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安心睡,别发愁。

”说完带着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

这个事情,实际上是皇帝暗中派宫中一个太监到监狱去观察苏东坡。

那个人到了苏东坡的屋子之后,苏东坡就睡着了,而且鼻息如雷。

他 回去报给皇帝说苏东坡睡得很沉,很安静。

这样,皇帝就判定苏东坡是问心无愧的。

还有,苏东坡在狱中以为自己要被处死,给弟弟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如果解析这首诗的话,措辞方面极为悲惨,手足之情愿世世为手足。

也足够呈于御前,因为诗中表示以前皇恩浩荡,自己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这次的事情别无他怨,都是自己的过错。

而这首给子由的诀别诗,最终传到皇帝手中,神宗皇帝看了后十分感动。

苏东坡也坚信自己写的这首诗会传到宋神宗手中!这也是虽然御史施予强大压力,苏东坡却最终判得很轻的缘故。

4、乌台诗案,里面都是哪些诗?很多人都会好奇,“乌台诗案”,里面都是苏东坡的哪些诗文惹了事情?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中说:“幸亏诗人陆游曾编有一本历史,其中包括所有审问苏东坡的亲笔文件。

现在我们还有一本书叫《乌台诗案》。

既然林语堂先生写的时候提及这本书,按道理是还有存于世的,只是,我在某当,以及广州图书馆搜索此书,都没有找到,在深圳图书馆搜索,感觉有,叫做《乌台诗案研究》,但只限馆内阅读,应该是非常稀缺的。

《乌台诗案》包括四件弹劾本章、审问记录全部,苏东坡的口供、证物,和最后的判词。

北宋在苏东坡逝世25年后,于靖康元年(1126)灭亡时,朝廷官员都向杭州逃难,尽量携带珍贵的文件。

金人攻入北宋京城后,特别索取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作品、书画。

因为苏东坡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其实也已经驰名域外了。

反正,这批资料是逃过金人的魔爪,到了扬州,一个名叫张全真的政府官员看到这一份手稿,从朝廷档案里抽出来。

后来,张全真死后,一位姓张的宰相,受张全真的后人请求为先人作一篇墓志铭。

这位宰相要以那份手稿为代价。

那家后人只答应交出一半,另一半作为传家之宝。

陆游的日记记载说,他看见全部手稿都是苏东坡手写的,还有改正之处,都由苏东坡签名,再盖上御史台的官印。

我们不敢确言今日流传下来的这本书是完全根据陆游所见的那本手稿,不过内容却记载了朝廷公报的细节,包括苏东坡对自己那些诗句的解释。

”看过《乌台诗案》的话,就可以全部找到当时的肇事诗文吧,重点是还有苏东坡对自己诗句的解释。

毕竟,苏东坡从湖州任上被押送到京城,他的家人惊慌中,认为都是他写诗惹的祸,焚烧他的手稿,烧了三分之二,这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大的遗憾了。

他是最善良的太监,曾拯救了1000人性命

提到这个在封建王朝环境下特有的名词后,不少人心目中对于太监的形象多半是,贪婪无常、暴戾阴狠,懂得,善于经营的投机取巧之辈,没错,很少有人对于太监有好的印象,不过太监作为一个失去正常男性特征,又在压抑的深宫中生活许久的群体,很多都有一些异于常人的心理疾病,当然啦,有好就有坏,善良、阳光的太监同样在历史上有不少。

像七下南洋和周边国家建立起,互通有无的商贸关系的,还有辅佐幼帝忠心恳恳为国事的。

不过太监这种内侍官,虽然和朝廷的官员一样都分有品级,但是他们的升迁却不像朝廷的官员那样,有一个统一的业绩考察标准,只要达到了标准便能够再更进一步。

太监们官位的升降主要得看的心情,皇帝觉得你不错,那就是飞黄腾达,皇帝要是不开心了,那就是死无全尸了。

所以当太监很有风险。

张居翰就是这么一个将太监做成传奇的人,连续侍奉了好几代唐朝君王,他在朝中的地位相当于那些功绩赫赫的几朝元老。

可是张居翰又是皇帝身边的人,所以从权势上而言,应该比那些元老们还要高。

有权力,同样也有想法,张居翰知道太监的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主子,忠心做事好过于结党乱政。

安分守己才是深受皇帝信任的最好方式。

所以到了,唐庄宗这一代,张居翰已经升为了内侍官中等级最高的执笔太监。

张居翰侍奉了先后几代君主,所以唐庄宗并没有将张居翰看成一个普通的下人,相反还是非常尊敬他的,一些拿捏不定的国事也会想经验丰富的张居翰请教。

而张居翰也是毫不吝啬这些年的见闻,因此张居翰与唐庄宗有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很快国事昌平,天下形势一片大好,唐庄宗却每日都愁眉不展,深为主子担忧的张居翰,就问唐庄宗为何哀愁?原来,唐庄宗虽然继位后很努力勤勉,将国家管理的很好。

可是前朝势力却依然在国内扎根,前朝的君王本该在当年就被杀掉的,可是唐庄宗登基时大赦了天下,也就将此人赦免了。

可是现在这股旧朝势力蠢蠢欲动,担心会有变数,想要杀了这些人,不过又与当初大赦的话相违背,所以为此苦恼。

张居翰听闻后告诉唐高宗,只有江山永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仍由这伙人发展下去将来必定会给百姓们带来灾难的,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不能因为一句话就弃子民不顾,这可是要失德的。

唐高宗一下就心里有数了,当即让张居翰拿来纸笔,拟好了圣旨让张居翰去亲自宣读了。

张居翰到达地方后才发现这一伙人多达1000多人,而牵扯到旧朝势力的却只有几十人。

圣旨上写着将这一伙人尽数诛首,可是张居翰不忍心让那么多无辜之人,死在了毫不相干的事情里。

于是在宣读的时候就私自将“伙’改成了”家“,这样一来剩下的千余人都被无罪释放了。

可是私自篡改圣旨的行为可是死罪,这是对于君主意志的挑衅,张居翰虽然是执笔太监,可这个职位的工作只是将皇帝要说的话记录下来,起一个代笔的作用。

现在张居翰修改圣旨明显就是越权了,回去后张居翰没有丝毫隐瞒的给唐高宗讲了自己改动圣旨的事情。

却没有想到唐高宗同样也是爱民如子的人,只是因为冲动,差点错杀了上千人,还好有张居翰的改正。

就这样因为张居翰的仁义,仅仅是一字之差,却让上千人避免了成为刀下亡魂的结局。

随机文章帕埃斯图姆(Paestum )简介请问西汉[窦婴]生平简介及事迹?世界十大禁止狙击枪,98K光荣上榜/巴雷特美名远扬土耳其SOM巡航导弹,可在防空系统外精确打击目标鲨鱼为什么没有肾脏,靠体表排泄氨排泄/嗅觉器官最敏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曹皇后起到关键作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