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将领耿恭立有战功,为什么最后会被汉章帝下罪免官?

耿恭早年跟随过窦固、耿秉等人,慢慢展现出了将帅之才。
此后耿恭两次率军击败北匈奴,立下战功,回朝后升为骑都尉。
当时耿家的三位将领耿弇、耿恭、耿秉都十分出众,但耿恭最后却是被下罪免官,强行送回原籍处。
历史上很多武将虽然在战场上总能锋芒毕露,但往往就是栽在了官场上,耿恭最后为何会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
【千问解读】
耿恭是东汉名将,耿广之子,好畤侯耿弇之侄。
耿恭早年跟随过窦固、耿秉等人,慢慢展现出了将帅之才。
此后耿恭两次率军击败北匈奴,立下战功,回朝后升为骑都尉。
当时耿家的三位将领耿弇、耿恭、耿秉都十分出众,但耿恭最后却是被下罪免官,强行送回原籍处。
历史上很多武将虽然在战场上总能锋芒毕露,但往往就是栽在了官场上,耿恭最后为何会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呢?
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最终率领仅剩的13个将士回到玉门关。
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是最能体现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气与精神的一次行动。
然而,当耿恭于76年回到洛阳,两年后的78年,汉章帝却把他抓捕入狱,削夺他一切职务,并把他撵回老家,从此永不叙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当年汉朝在西域打下车师国,并把车师分成前、后两部分,分别由关宠和耿恭担任戊己校尉,各自带着几百人驻守。
后来,北匈奴领兵来犯,杀掉车师后国国王,逼迫车师后国投降,一起围攻耿恭驻扎的金蒲城。
后来,当耿恭退守到疏勒城后,北匈奴与车师后国联军,又把疏勒城团团围住。
在此期间,耿恭和敌人斗智斗勇,多次打败了敌人的围攻。
同时,克服了城中缺水、缺粮等各种困难。
最终,在东汉援军的帮助下,数百人只剩13人回到玉门关,回到洛阳。
可以说,耿恭的故事是让人荡气回肠的,耿恭的精神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然而,为什么仅仅两年后,汉章帝就要那样对待耿恭呢?
我们先来看看,耿恭回去以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耿恭回到洛阳后,汉章帝封他为骑都尉。
77年的时候,汉章帝提拔他为长水校尉。
同年8月,金城和陇西的羌人造反。
汉章帝派代理车骑将军马防和耿恭率军前往平叛。
耿恭屯守枹罕,多次和羌人作战,打了不少胜仗。
78年秋天的时候,马防组织和羌人进行了一场布桥大战,让羌人一万多人投降。
此后,马防回朝,耿恭留下来,继续和没有投降的那些羌人作战。
最终,耿恭让没有投降的13个部落数万羌人全部投降,耿恭建立大功。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这时候,本来和耿恭有仇的马防谗陷耿恭,说他“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于是,汉章帝抓捕耿恭,罢免了他一切职务,并押回老家。
最终,耿恭老死家中。
汉章帝严厉处置耿恭的理由是非常奇怪的,他全凭马防说的“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就给了耿恭处罚。
也没见他做过什么调查研究。
所谓“不忧军事”,就是不留意军事。
不留意军事,他还能让13个部落的数万羌人投降吗?再说了,能以数百人孤城抗击北匈奴及车师后国联军的强大进攻,不愧为一代名将的耿恭,是个不留意军事的人吗?至于“被诏怨望”,就是说耿恭接到圣旨的时候,发牢骚。
耿恭有什么牢骚可发呢?如果耿恭真的发牢骚,那么他为什么会发牢骚呢?汉章帝究竟把情况搞清楚没有呢?
其实,当耿恭在西域被围困的时候,汉章帝就没打算救他。
当时包括司空第五伦这样的大臣都说,太远了,而且劳师动众,根本没有必要救援。
最终,还是司徒鲍昱说了一番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
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鲍昱的话说得明白,如果不救的话,将来就不会有人为朝廷卖命了!大约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汉章帝最终才不得不出兵。
耿恭最终回到洛阳以后,汉章帝虽然对他进行了封赏,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待,没有封为将军,更没有封侯。
而耿恭可歌可泣的行动,就算是封个侯,在全国做一个榜样,也是应该的。
那么,汉章帝为什么要薄待耿恭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他忌惮耿恭功高,害怕耿恭功高后,对他的统治产生威胁。
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在当时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是振奋人心的。
而耿恭的名气,也变得非常大。
这肯定让汉章帝担忧不已。
恰好马防又馋陷他,可以说这正中汉章帝下怀,因此不加调查,便撤了耿恭一切职务,还永不叙用。
(至于马防的馋陷,是不是汉章帝授意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
古代帝王的狭隘,也真是可怕啊。
拨开演义迷雾:还原被污名化的东汉名将淳于琼
但剥开文学加工的外衣,这位与曹操、袁绍同列西园八校尉的,其真实人生轨迹远比小说更具悲剧张力。
他的命运沉浮,恰似一柄刻满权力博弈与历史偏见的青铜剑,折射出乱世中个人能力与时代洪流间的永恒矛盾。
一、西园八校尉:帝国权力场中的锋芒初露 中平五年(188年),为制衡势力,特设西园八校尉直属中央。
年仅三十余岁的淳于琼以右校尉之职位列其中,与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并肩而立。
这一任命绝非偶然——西园军选拔标准严苛,要求将领兼具门第清白与军事才能。
作为颍川豪族出身的武将,淳于琼不仅在洛阳体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更因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展现军事才能,其麾下部队曾创下 日行三百里 的机动纪录。
在权力结构中,淳于琼与袁绍的特殊关系值得深究。
二人同为西园军核心成员,且淳于琼长期担任袁绍军事,这种政治同盟在迎奉事件中达到顶峰。
当袁绍集团内部就 挟天子以令诸侯 产生分歧时,淳于琼以 天子非诸侯可驭 为由,力主维持河北割据局面。
这一决策虽导致袁绍错失战略机遇,却凸显其在集团中的决策权重——其政治判断力甚至能影响袁绍阵营的整体战略走向。
二、乌巢守卫战:被刻意遮蔽的军事抵抗 建安五年(200年)的乌巢之战,是淳于琼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当曹操率五千精骑突袭时,淳于琼正督运两万石粮草驻扎于此。
与《三国演义》中 醉卧帐中 的荒诞描写不同,正载其 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 (《》),展现出主动迎战的军事素养。
在遭遇突袭时,淳于琼迅速部署三道防线:以骑督韩莒子率骑兵冲击曹军侧翼,吕威璜指挥弓弩手封锁粮仓通道,自己则亲率中军与、展开。
这场持续六个时辰的拉锯战中,曹军 折损过半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最终因献计火烧粮草才扭转战局。
军事专家通过复盘发现,淳于琼的防御部署存在战略合理性:乌巢地势东高西低,其将粮草囤积于高地既可防潮又便于瞭望;营寨外围设置的鹿砦与拒马,迫使曹军必须仰攻消耗体力。
其败因更多源于袁绍集团的整体溃败——当、高览所部按兵不动时,淳于琼部已成为孤军。
这种 以弱抗强 的坚守,恰似相争时的,虽败犹荣。
三、政治牺牲品:权力游戏中的 淳于琼的悲剧命运,本质上是袁绍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
作为非河北派将领,他始终处于 外来者 的尴尬境地:既无、等将领的宗族支持,又缺乏、等谋士的同乡网络。
当袁绍将最关键的粮草重任交予其手时,这种 重用 实为政治制衡——既需利用其军事才能,又要防范其势力坐大。
战后清算更显权力残酷。
袁绍将乌巢之败归咎于淳于琼 酗酒失察 ,却对许攸叛逃、张郃倒戈等关键因素避而不谈。
这种选择性失忆在曹操处置时达到顶峰:当淳于琼拒降高呼 胜负自天 时,曹操本欲收降这位昔日同僚,但许攸以 割鼻之仇 为由劝其斩草除根。
这个细节暴露出乱世枭雄的生存法则——相较于军事才能,政治立场与派系归属才是决定生死的根本。
四、历史重构:被误读的军事将领 后世对淳于琼的认知偏差,源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与史书记载的双重失焦。
小说通过 割鼻羞辱 醉卧军帐 等戏剧化情节,将个人失误放大为战略溃败的根源,却对袁绍集团 内部分裂 战略误判 等深层次矛盾避而不谈。
这种叙事策略既符合 尊刘贬曹 的创作主旨,又通过塑造反面典型强化曹操的英明形象。
现代史学研究正逐步还原其真实形象。
军事史学家通过沙盘推演指出,若淳于琼能在援军抵达前坚守粮仓,袁绍集团完全可能扭转战局。
其麾下两万精兵中包含三千具装骑兵,这种重甲部队在平原作战中本可形成局部优势。
而其 战败不屈 的气节,更在被列入《忠烈传》选篇,与颜真卿、段秀实等忠臣并列。
五、文明镜鉴:被权力异化的将星陨落 淳于琼的命运轨迹,揭示出中国古代军事将领的生存困境:在皇权至上的政治体系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必须服务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当袁绍需要 制衡河北派 时,淳于琼是可信赖的盟友;当需要转移内部矛盾时,他又成为最合适的替罪羊。
这种 工具化 的用人逻辑,在后世诸多战役中反复上演——从的朱序到的张辅,历史总在重复 飞鸟尽,良弓藏 的悲剧。
在当代视角下重新审视淳于琼,其价值早已超越军事将领的单一维度。
他是东汉末年中央军制改革的见证者,是地方割据势力制衡策略的牺牲品,更是传统史观中 胜者书写历史 的典型注脚。
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西园八校尉的青铜兵符时,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终将在理性考据中重现光芒——正如淳于琼在乌巢战场上的最后怒吼,穿透千年时空,叩击着每个时代对真相的追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左慈是什么人真的存在吗?
其中的左慈就算是一位,很多人都只在影视剧或者一些游戏中见到过左慈。
那么这个人在古代上真的存在吗?他是什么人了?根据古代记载,左慈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方士,据说还戏弄了一代奸雄曹操七次都没有被捉住。
左慈戏一代奸雄曹操左慈字元放,东汉时期十分著名的方士,常说自己活了几百岁,十分精通炼丹,天文变化等等。
当时的东汉军阀一代奸雄曹操一直都想要学习一些保养之道帮助自己可以活的更久一些,于是就招募了很多的方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个左慈了。
据说有一次一代奸雄曹操举办宴会,期间想要吃江东的鱼,西蜀的生姜,但是这些当时都是刘备孙权的地盘,底下人都没有办法,不过左慈却说十分的简单,于是在众人的注视下,居然在客厅中从一个桶中直接钓到了东吴的鱼,然后又轻松的获得了大量的蜀国生姜,这些都让大家感觉十分的奇怪。
不过更奇怪的还是后面他戏弄了一代奸雄曹操七次。
话说有一天,一代奸雄曹操出去游玩,左慈为了展示自己的方术就给一代奸雄曹操送了一瓶酒,一片肉,当时一代奸雄曹操身边有几百人,但是奥秘的是这一瓶酒,一块肉却让这几百人都吃的十分饱,就好像永远也吃不完一样,后来一代奸雄曹操才知道附近酒店中的酒肉全部都一夜之间不见了,于是十分气愤想要捉拿左慈问罪,但是左慈忽然之间就消失不见了,再一看发现身边的人都成为了左慈,一代奸雄曹操根本分不清楚那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
像这样的变化之术左慈还会很多,另外又有一次,一代奸雄曹操又碰见了左慈,想报上一次的戏弄之仇,但是左慈完全不怕,一转身就跑进了羊群中,而且所有的羊都一样。
类似这样的戏弄前后一共有七次。
后来左慈据说是成为了神仙,然后再也没有任何人看见过他了。
当然了这些神话类似的故事肯定都是假的,不过这个人的确是存在的,真实的职业或许就是一位沉迷炼丹的方士,不过肯定没有这些神乎其技的仙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