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6-07 点击数:
简介:在如今交通运输能力发达的年代,有着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能让一个人的一生去很多地方。

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想要外出就只能靠双脚活着马车了。

宋朝文人苏轼一生中去过很多位置,对于他去过的位置来说,有的只是蜻蜓点水,有的却是刻骨铭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苏轼的一生去过哪些位置吧。

982年前的今天,苏轼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中国,这可能是一个毫无争

【千问解读】

在如今交通运输能力发达的年代,有着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能让一个人的一生去很多地方。

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想要外出就只能靠双脚活着马车了。

宋朝文人苏轼一生中去过很多位置,对于他去过的位置来说,有的只是蜻蜓点水,有的却是刻骨铭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苏轼的一生去过哪些位置吧。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982年前的今天,苏轼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中国,这可能是一个毫无争议的全民男神。

他身上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又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又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他爱吃爱玩爱怼人,会写会画会撩妹,如林语堂所说,比起中国的其他诗人,苏轼更具有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从今天起,我们将用一周时间,带你走进苏轼的丰富人生。

有网友做过一组图,将古人的一生足迹标注到了现代地图上。

于是大家看到,苏轼的人生足迹大约是这样的——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眉州 ——无可替代的故土

四川眉州,是苏轼的故乡。

眉州城内西南,有一座三苏祠,这座祠堂便是苏家的故居。

苏轼的成长成才,受家庭影响很大。

昨天介绍过,父亲苏洵本身就是个励志人物——“二十七,始读书”,没有进士学历,却终成一代大家。

他对苏轼苏辙的教育十分严苛。

两个儿子在他的带领下,从小遍读经史百家。

为了强化记忆,苏轼还被要求手抄《汉书》。

苏轼晚年曾梦到儿时父亲监督自己读《春秋》时的情景,由于没完成任务,吓得坐卧不安——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苏轼·《夜梦》

而这些严苛的训练,无疑为他们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母亲程氏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深明大义。

她曾给苏轼读《范滂传》,范滂一生刚正不阿,最终死于东汉党锢之祸。

范滂与母亲诀别时,母亲说:“你如今能和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苏轼听后对范滂十分仰慕,问母亲,“如果我做范滂,您同意吗?”母亲的回答特别酷——“你能当范滂,我就不能当范母吗?”

后来苏轼和苏辙的人生经历和选择也证明,“舍生取义”在苏家并非一句空言。

博学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友爱的弟弟,苏轼在眉州的二十一年生涯想必是无比幸福的。

21岁离开家乡后,苏轼一共回去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母亲程夫人去世,一次是归葬父亲与妻子。

从此之后,苏轼一路坎坷,再未回到过故乡。

眉山对于他而言,成了反反复复在诗词中遥望、但始终不能够真正再次抵达的念想。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开封 ——梦开始的地方

开封是苏轼的成名地。

公元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弟弟跟着父亲到宋都开封参加科考。

这一年,是北宋科举史上最有名的一年,这届考生中除了苏轼外,还有曾巩、程颢等一众大咖,而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据说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卷子时,眼前一亮,自信地以为,能写出这种绝世佳作的,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

于是为了避嫌,特意只判了第二名。

结果开了封才知道,这并不是学生曾巩的卷子!

这个乌龙,让苏轼错失了一个“天下第一”的名分。

但是在欧阳修的强势称赞下,苏轼还是声名大噪,每有新作,立刻传遍京师。

不过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之时,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父子三人在悲痛中返乡守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再次来到开封时,一场规格更高的选拔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

在宋朝,进士科考试三年一届,每届录取人数众多;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由皇帝亲自出题和监考,两宋三百年间,总共才录取了41人,可想其难度。

而“考霸”苏轼再一次惊艳全场,以最高分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二十五岁的苏轼在万众瞩目中步入仕途。

经过了三年地方上的历练,苏轼被正式调到中央。

当时的皇帝宋英宗对才华横溢的苏轼早已心向往之,准备直接将他召入翰林院,任知制诰,但是被宰相韩琦拦住。

韩琦说“以苏轼的才能,早晚会被重用。

现在的关键是锻炼和培养他,让天下人都仰慕信服他,这样未来重用他时,就不会有什么异议。

可如果现在马上重用他,反倒未必服众,还会有害于他。

不如给苏轼一个接近皇上的馆阁职务,并且请召他来参加考试。

”英宗说:“以苏轼的水平也不用考试了吧。

”韩琦不同意。

后来苏轼顺利通过考试,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当他听说了韩琦的良苦用心,感慨道:“韩公是在用道德修养来爱护人才。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开封 ——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对于开封,苏轼的感情恐怕是极为复杂的。

因为这里不仅见证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见证了他人生的起起落落。

在苏轼四十年的仕途生涯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里度过。

他初登庙堂,便赶上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皆因反对新法而与宰相王安石结怨,或隐或贬或主动离开朝堂。

公元1071年,王安石又打算变更科举、兴立学校,皇帝下诏两制、三馆讨论。

苏轼上书万言,洋洋洒洒,论证新法之弊,却因此受到排挤打压,无奈之下申请外任。

尽管神宗皇帝爱惜苏轼的才学,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也只能忍痛割爱,把苏轼贬到了杭州做通判。

此后十多年,苏轼都一直辗转在各地做官,平均每两三年就调任一次。

直到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才重新被启用。

短短八个月内,他被连续提拔三次,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一次高太后问他知不知道火速提拔他的原因。

苏轼猜了半天都没猜到。

高太后告诉他:“这都是先帝的意思。

先帝每次诵读你的文章,一定感叹地说‘奇才,奇才!’只可惜没来得及重用你……” 苏轼顿时失声痛哭,此后更不敢辜负先帝的信任。

当旧党主张尽废新法时,苏轼一次次站出来说,新法有好有坏,切不可矫枉过正。

可是这样的他却无法被朝堂所容纳,公元1089年,他无奈请求外调。

此后数年,他又被召回几次,但总是没呆几个月就被排挤出朝堂。

公元1093年,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

经历了仕途上的起起伏伏,苏轼明白他将要面对的一切,于是主动要求外放。

这次离开,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向皇帝告辞。

临走之前,他还是给皇帝上书一封,其中饱含他对朝堂的忧虑之情。

他很清楚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但再艰难都无法阻挡他的赤子之心。

果然这一走,他再未回来。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杭州 ——一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杭州,可能是苏轼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因为他一生中两次到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因反对变法遭受排挤而被贬至此,第二次是政治失意主动要求调任这里。

第一次来时,苏轼的政治作为并不多,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杭州留下了一句响彻千年的旅游广告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此让西湖多了几分温婉和梦幻。

而18年后,当苏轼逃离朝堂斗争,再次来到这里时,他展现出了了惊人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此时的杭州正在遭遇旱灾和瘟疫,西湖水几近干涸。

苏轼一到杭州,首先上书朝廷,免除了杭州地区的赋税。

并请求朝廷赈灾拨款,以解杭州的燃眉之急。

朝廷很快就答应了苏轼的请求,旱灾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接着苏轼组织人手在街头免费熬药、派发,把杭州的大夫和粗通医术的和尚、道士都组织起来进行巡诊,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治理完旱情之后,苏轼开始着手清理西湖的杂草和淤泥,并将淤泥堆积起来修建了一座长堤,苏轼命人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这便是著名的苏堤。

同时,为了防止水草生长过快,再次侵占水域,苏轼派人在一大片区域种上了菱角,以此来抢夺水草的生长空间。

而为了划定菱角种植的区域,同时便于观测淤泥的淤积程度,苏轼派人在湖中修建了三座石塔,这便有了著名的景观三潭印月。

此外,苏轼还重修了一段运河与西湖相连,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运河的水位,也保证了城内的水位,解决了漕运的隐患。

苏轼在杭州任上做了许多利民的大事,深受杭州人民的爱戴。

为了感激苏轼,许多家庭为他挂了画像,并建立了生祠。

而杭州也是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难得的惬意之地。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湖州 ——苏轼的落难之地

公元1079年,42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

按照宋朝惯例,调任工作需上表谢恩,于是苏轼上奏了一篇《湖州谢上表》。

这样的文章原本只是例行公事,但是行文当中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却给自己惹下了祸端。

这份奏章被别有用心的政敌们所利用。

他们断章取义,强加解读,说苏轼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对皇帝的不敬。

随后又扒出苏轼的诗集旧文,找到几首疑似讽刺朝政的诗,于是,一群人开始不断上疏弹劾,神宗决定调查一番。

虽然已经早一步知道消息,但是当官差赶到湖州的时候,还是给了苏轼莫大的打击。

这个天之骄子第一次像犯人一样被押解上路。

公元1079年八月,苏轼被押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

虽然审问的时间很长,但幸运的是,苏轼在狱中遇到了一个好心肠的狱卒,对他十分恭敬,每天晚上还会为他准备好热水洗澡。

对苏轼的审问从八月二十号开始,一直持续了三个月。

这期间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

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神宗暗中派了一个宦官到监狱里观察苏轼,回来后报告说苏轼睡得很沉,很安静。

神宗于是对侍臣说:“我知道苏轼这是问心无愧。

”最终免除了苏轼的死刑,将他以团练副使的身份贬到了黄州。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湖州,苏轼只呆了三个月。

这三个月恐怕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

他游山玩水,祈雨祷晴,留下了七十多篇诗文。

在他被官兵押送走的那天,湖州百姓自发来送行,站在道路两旁泣不成声。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黄州 ——涅槃重生之地

因“乌台诗案”被贬后,苏轼拖家带口来到了黄州。

彼时的苏轼十分落魄。

因为是以犯官身份来履职,所以他连最基本的待遇都享受不到,物质生活陷入窘境。

为了避免自己“剁手”,他每月把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份挂房梁,每天不敢超过一百五十钱。

他在诗里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不仅如此,很多亲朋好友也都不再跟他联络,生怕被他牵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处在人生低谷的苏轼,一边吟唱着“寂寞沙洲冷”,一边开始反省人生。

他在《胜相院经藏记》中说:“悦可耳目,如人善博,日胜日负,自云是巧,不知是业。

人生就像赌博,有输也有赢,当初只知道讨巧,不知道还要付出代价。

中秋填词,开头就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品尝山中野菜,他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在城东开垦一块废弃土坡,命名其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他还在园中修筑起一座五间房的农舍,因成于大雪之中,故绘雪于四壁,名为“东坡雪堂”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他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豁达。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和朋友出行,路遇大雨,他不慌不躲,回家写下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和朋友去游赤壁,泛舟江上,想起赤壁之战场景,于是挥毫写下著名的《赤壁赋》,还有那篇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从某种程度上讲,黄州,是苏轼的涅槃重生之地。

正是在这里,他从追逐功名的官员“苏轼”蜕变成了追寻内在的词人“东坡”。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惠州 ——准备养老之地

惠州,位于今天的广东省,是苏轼曾经打算养老的地方。

苏轼来到惠州那一年,已经五十九岁。

从黄州到惠州,中间苏轼又经历了很多波折。

哲宗上位后,他一度重回朝堂,并坐上高位。

奈何不愿参与党争的他却始终难逃党争漩涡。

在几进几出后,公元1094年,他被贬到了远离中原政治权利圈的惠州。

贬到这里,基本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不过苏轼的心态好极了,他似乎很快就爱上了这里。

他在诗词里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甚至做好了在这个“心安之处”养老送终的准备——他拿出平生积蓄,用了一年时间,在惠州白鹤峰顶搭建了他的住所白鹤居。

白鹤居依山傍水,白墙黛瓦,向西可远眺惠州西湖,向东可遥见寺院僧楼。

屋后空地上,他还移栽了各种岭南果树。

房屋建好后,他便把暂居宜兴的家人迁来了惠州。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乔迁之喜,加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让苏轼喜不自胜,挥笔写下一首绝句: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可是,当这首绝句辗转传到京城后,却让宰相章惇很是不悦。

“嚯,原来你苏东坡在岭南过得这么舒服!?”于是他马上颁发了新的贬谪令,将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

于是,刚在惠州安好窝的苏轼,又不得不离开了。

不过被贬惠州的两年多里,他留下了很多生活的痕迹。

白鹤峰东坡故居是现在惟一可明确考证的苏东坡亲自筹建的住所,而他的爱妾——王朝云的墓,也是历时千年仍保存完好的重要遗迹。

因此,千百年来,许多苏轼的粉丝,都会专程来惠州追寻苏轼的足迹。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儋州 ——人生最后一站

海南儋州,是苏轼被贬生涯的最后一站。

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可谓“天崖海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

而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当时毒蛇猛兽遍地,还有瘴疠和疟疾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据说宰相章惇之所以选择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而瞻与儋形似。

如此荒诞的理由,实在令人愤恨!

公元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翻山跨海来到了这座荒岛。

临行前,他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了长子,只带了小儿子苏过一人前往儋州。

刚来时,昌化军使张中对他十分敬重,安排他“住官房,吃官粮”。

后来有朝廷官员视察,将苏轼逐出了官舍。

从此苏轼便开始过上“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凄苦生活。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不过,苏轼还是不改随遇而安的乐观本色,甚至写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诗句。

他的到来,为海南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他在这里办学堂,收徒弟,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师从苏轼。

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者姜唐佐和第一个进士符确,都是苏轼的弟子。

有宋一代,海南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苏轼功不可没。

不仅如此,苏轼还把许多中原文明成果都带到了海南,儋州至今还流传着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东坡帽,甚至东坡话的渊源故事。

苏轼在海南谪居三年后,哲宗驾崩,徽宗即位,朝廷按例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北归。

据说他离开那天,当地百姓和学生簇拥着他一直到即将远行的船边。

苏轼挥泪而去,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作别这片让他又苦又乐的土地。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1101年,苏轼于北归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苏轼这一生辗转流离,所到地方都可以用政绩斐然来评价。

他在密州抓盗贼,在徐州治洪水,在定州管军纪……可是在回首自己的人生地图时,苏轼作出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回答。

这是自嘲,也是实话。

时代没有给他指点江山的机会,并一次又一次把他逼至绝境,而他迎来的却是一次次涅槃重生,一次次播撒希望。

有人说,“苏轼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真的毫不夸张。

苏轼的人生地图,见证了他的仕途起落,也见证了他的生活悲喜,让人心疼,又让人崇敬!

南吴太祖:杨行密传奇的一生

(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五代时建立者。

少时孤贫,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

唐末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杨行密应召入伍,后被唐兵俘获。

庐州刺史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遂被庐州府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升为队长。

期满回到庐州,都将要他再次出戍。

行前问其还缺什么,杨行密愤然说:“惟少公头尔!”随即将其斩首,举兵为乱,他“自募百余人,皆为虓勇无行者”,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

庐州刺史郎幼复逃去,他占据庐州。

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史。

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拓土扩张,其势力向淮河以南等地扩展。

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被淮南节度使高骈任命为行军司马,率兵数千人,屯驻于蜀冈(今江苏扬州西),以诱敌袭营的伏击战法,打败毕师铎部,占领扬州。

便派使者到大梁,向兼任淮南节度使的示归,朱温只好任命杨行密为淮南留后。

文德元年(888年),杨行密率兵攻打宣州获胜,次年,唐廷任命他为宣州观察使。

杨行密派大将田頵等分别攻取苏州、常州、镇江。

大顺二年(891年),又攻取了滁州、和县,势力不断扩张。

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取楚州(今江苏淮安),威胁占据扬州的孙儒。

孙率50万大兵,进攻宣州,围困扬州城,杨行密以“避其锋,背城坚栅、以逸待劳”的战法,使孙儒“兵饥、又大疫”,被击败擒杀。

杨行密并其部,选编5000兵士为亲兵,给予特殊待遇,成为“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的主力军。

复取扬州后,唐廷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乾宁二年(895年),唐廷加杨行密为校检太傅(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

曾封杨行密为弘农郡王。

同年昇州(今南京)刺史铎来附,他又派田頵攻掠各地,于是“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

杨的吴地政权地盘已具雏形。

占据大梁(今开封)的朱温,先派汴军朱友恭率步骑万人南下讨杨。

8月又派汴军率步骑万人,从霍邱渡淮河为西路,令厐师古率大军驻营于江苏淮阴为东路,自北向南进攻杨行密部。

杨行密先打东路,一面用决堰纵水的办法水淹敌军,一面令朱谨率精锐突袭,结果汴军大败,名将厐师古被杀,其余各军勉强北归。

天复元年(901年),杨行密派李神福于浙江临安,打败了钱镠,擒其将领顾全武回事,次年,冯弘铎率部叛变,被打败后,杨宽容并任其为昇州(今南京)节度使。

天复二年(902年),任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校检太师、中书令,进封吴王。

次年,与朱温汴军大战于青州(今山东益都),后平叛钱镠于南京,平叛安仁义于常州。

自此,杨行密正式成为的,他两次率军击败的入侵,两次平定叛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统一了吴地。

杨行密统一吴地后,重视农桑,采取“节用安民”的方法,抚定江淮,千里江淮重现繁华景象。

身为淮南节度使,还穿着带补丁衣服。

任吴王时,曾在合肥大蜀山建有行宫。

天祐五年(905年)10月,杨行密病重,任命儿子为淮南留后,11月杨行密病逝 ,终年54岁,武忠。

其长子杨渥、其女百花公主,护送棺柩回庐州。

清《合肥县志》载:“杨行密墓,在城西北六十里,吴山庙集东。

”贞观十一年(920年)其四子继兄位,顺义七年(927年)改年号为乾贞,即位,称睿圣文明光孝皇帝,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陵曰兴陵。

相传百花公主为父守灵在此建一庙宇,后人将庙与坟联系起来,称此地为吴山庙,今“吴王遗踪”已成为“合肥十景”之一。

随机文章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巨型小行星带含太阳系98%小行星,或为第十行星爆炸形成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养熊,俄罗斯的熊怎么没尊严/被驯服的没有尊严已灭绝的十大巨怪图片,碳龟头比足球场还大/身子是普通汽车的2倍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王安国:北宋诗人、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王安国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是宰相王安石的同母弟,与王安礼、王雱一同被称为"临川三王"。

  王安国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自幼聪颖好学,尽管没有正式入学受教,但他所写的文章却富有条理。

年仅12岁时,他展示了几十篇自己写的诗歌、铭文、论文和赋作品,观者无不惊叹他超群的文采。

他在13岁时登上滕王阁,并创作了《题滕王阁》一诗,这首诗言尽情意,意境深远,极具韵味。

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传播开来,并受到好评。

他继续勤奋读书,对诗文和赋作品有独到的见解。

尽管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为身份问题以及不愿依靠他的兄长王安石的权势谋求功名,他未能中举。

欧阳修曾有诗评价道:"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

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他的文章列为第一名,但他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仅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广交善友,是一位有名的贤士。

在1068年,即熙宁元年,他经大臣韩琦的举荐,经过神宗的考试,获得进士及第的资格,并被任命为西京国子监的教授,教授西京国子。

当时他已经41岁了,才开始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进入官场。

  由于他是王安石的亲弟弟,1071年任满回京后,神宗召见他,并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应。

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并不完全理解,并有些微词,直言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意思是外界批评他的用人不当,过于急于聚敛财富。

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对此感到不悦,没有给予他重用,只是授予他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持有不理解的态度,并对其变法的支持者吕惠卿和曾布心存芥蒂。

当王安石劝告他减少吹笛的娱乐时,他却要求其兄远离小人。

这些言论引起了吕惠卿的极大愤怒。

  熙宁七年,正值王安石罢相之际,吕惠卿趁机担任参知政事,借助郑侠的《流民图》来反对新法所引发的囚禁问题,他认为王安国与郑侠是同党,因此王安国被罢职并被放逐回乡,人们普遍对此感到冤屈。

然而,当朝廷决定再次重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去世。

王安国于熙宁七年八月去世,享年47岁。

  王安国的后裔曾孙王仕荣迁居临川荣山乡,而曾孙王仕显则迁往东乡蒿源和浯溪一带。

  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胞弟,在政治上对其变法政策持有不同的见解,这也导致了他与其他变法派的人物产生矛盾。

尽管他的才华和贤德备受赞誉,但他最终未能在政治舞台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然而,他作为临川三王之一,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成为人们敬仰和研究的对象。

加入收藏
               

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