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谠为何冒充叶適自荐

陈谠生于贫寒之家,但他博学多才,乐善好施,终成宋朝颇具盛名的书法家。
今天就准备讲讲有关陈谠的故事,话说陈谠曾冒充叶適自荐,结果却十分尴尬。
因为当时陈谠是以叶適的身份拜访宰相韩胄,但真正的叶適就在韩胄家,可想而知这后果如何。
不过陈谠为什么要这样做
【千问解读】
陈谠是南宋隆兴年间进士。
陈谠生于贫寒之家,但他博学多才,乐善好施,终成宋朝颇具盛名的书法家。
今天就准备讲讲有关陈谠的故事,话说陈谠曾冒充叶適自荐,结果却十分尴尬。
因为当时陈谠是以叶適的身份拜访宰相韩胄,但真正的叶適就在韩胄家,可想而知这后果如何。
不过陈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面就来讲讲这段历史,如果想了解陈谠为人的话,就别错过啦。
叶適是南宋的哲学家、文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曾任权吏部侍郎等,是当时著名的抗金派人士。
有一天,被当朝宰相韩胄请到其府中畅叙。
两人聊得正热络时,门人递上名片说有人求见。
两人一看名片上写着:水心候见。
这不是大白天活见鬼了吗?两人愣住了。
待了一会,韩侘胄对叶说:先生请进里屋躲躲,我看来人是谁?想给我说点啥?
韩侘胄与来客见礼后,有意把叶適的一些诗文集给他看,来人谦虚地说:“这是我早年写的一些诗文,太幼稚了,请多指教。
”
韩侘胄又从书柜里随手抽出《杨贵妃卷》,请他写篇序言。
来人提笔就写道:开元天宝年间,丹青不及麒麟,凌烟而及此,世道判矣……
韩侘胄不到一个时辰,连续拿了几本帖和文集,请他写跋文,来人毫不迟疑。
提笔一挥而就,文字都很简洁而漂亮。
韩侘胄和躲在里屋偷看的叶適都很吃惊,这么有才能的人到底是谁啊?
韩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请了出来。
三人见面,来人哈哈大笑说道:我知道叶適先生在这里,才冒着他的名来的。
我一个小人物,平时韩宰相能接见我吗?我来是想告诉大人一声,天底下如先生这般有才能的人不少,如果朝廷想广招人才,就要把眼光放开些才好。
这冒充叶適先生的人就是陈谠。
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颇有家学渊源。
爷爷陈骥,字德纯,官居国子宗学博士,知惠州、南恩州,以清白闻名。
当时不少官吏依附权臣蔡京以求升官发财。
陈骥与蔡京虽是乡邻,但不肯去依附,被外放为温州通判。
父亲陈丰,字宜仲,绍兴十八年(1148年)以词赋夺魁,登进士,调长乐户椽,改泉州教授为宣教郎,迁国子博士,后知惠州。
难能可贵的是,不仅天资聪明,读书刻苦,还机智勇敢有志气。
12岁那年,家乡遭土匪抢劫,被掠去很多财物,还绑架了包括陈在内的多名人质。
土匪拔刀威胁陈谠时,他不言语不惧怕。
后来他趁官兵上山围剿土匪的时候,乘乱跑出从山崖跳下去,安全的回到家。
20岁那年,父亲给皇帝上奏章,请求根据当时规定赐陈谠一官半职(享受荫封待遇),获得了恩准。
陈谠极力推辞,后来让给了弟弟陈谅,自己入太学读书,通过参加科考出仕。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陈谠考中进士。
初任瓯宁主簿、泉州教授等职,后升任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
由于工作兢兢业业,做出了显著成绩,宋宁宗提拔他为殿中御史。
陈谠性格爽直,议论问题从不顾及个人得失,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臣,被调任太常少卿兼侍讲,不久改任起居舍义。
他请求引退归居,半年后又起任江西提刑,后召为太常卿,不久又授为兵部侍郎。
金国皇帝完颜璟沉酒色,朝政荒疏,内讧迭起,国库日空,北边部族又屡犯其边境,导致金国的政局动荡。
开禧元年(1205年),南宋宰相韩侂胄为捞取政治资本,打算趁此机会举兵伐金。
刚上台的宋宁宗表示支持开战。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因本国“将帅庸愚,军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馈粮不丰,形势不固,不修,堡垒不设”,简而言之就是备战不足、实力不济,此时开战对南宋不利。
双方争论很大。
陈谠原本是主战派人士,但他具体分析形势后,认为敌势虽弱但不可轻视,收复中原应先守御后攻取,方为万全之策,上奏章表示反对立即开战。
韩侂胄置之不理,一意孤行,结果伐金失败。
次年宋金议和,金人条件苛刻,索要韩佗胄的头颅作议和条件。
宋廷答应,杀了韩佗胄,将其首级送到金国,金主以礼节发葬,谥“忠丑”。
陈谠对这件损兵辱国之事感到痛心,请求补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宁国府。
不久又授职敷文阁待制,提举江西太平兴国宫。
嘉定元年(1208年),陈谠告老退休。
陈谠回乡后,与乡民打交道坦诚相待,没有一点官架子。
家中有田土数十亩,乐善好施。
他们兄弟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地方建成安利和石马二桥,为民做了不少好事。
病逝于嘉定九年(1216年),享年82岁,谥通仪大夫。
他博学多才,著有《锦江徐吟》《云岫归来集》《两汉提要》十卷,善诗赋,工书法,笔体雄健有力,是宋代颇负盛名的书法家。
据传九鲤湖“天子万年”楷书即是陈谠所书。
最后请欣赏他的代表诗作《十洲亭》:
东塘昔号神仙景,亭以洲名世亦稀。
山拥髻鬟临水鉴,花铺云锦出天机。
好风入座清如濯,古木分行翠欲围。
每到冯栏会心处,不知香气袭人衣。
笔者试用散文写法释意:仙游境内的东塘,亦名东湖。
湖水系积聚于串珠池内的南湖水循东渠而来,呈环带之势。
湖里种有莲花,湖边绿树成荫,花木葱茏。
湖光水色,景色迷人。
当地人士多来此观赏游玩,至造型别致,取名独特的十洲亭内,凭栏远眺,周边的群峰似丽姝的环形发髻。
知否?袭人的香气已悄然地沾上了衣襟。
陈谠游后触景生情,专门赋诗一首留存。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