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哪来的钱去旅游?

而古代明朝时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驴友”徐霞客,他可以说去过很多地方,他写下了很多的游记,被后世人整理成为一本《徐霞客游记
【千问解读】
现如今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去旅游,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景,也可以了解很多不同的民俗风情,不过旅游最基础的就是需要钱,这一点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一样的。
而古代明朝时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驴友”徐霞客,他可以说去过很多地方,他写下了很多的游记,被后世人整理成为一本《徐霞客游记》,被认为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
不过,徐霞客也没有考上功名,也没有工作收入来源,那他出门旅游的这些经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587年徐霞客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巨富之家,家底殷实,祖上为官作宰,门生故吏很多。
注意,这是一个重要信息,意味着徐霞客一出生就不需要为生计奔波,而是那种家庭背景深厚,钱财无忧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有钱公子。
据说徐霞客之所以对旅游那么热衷,有一大根源是源于父亲徐有勉,他的父亲徐有勉才学过人,但就是不愿科举也不愿出仕,也不同权贵过多交往,一生喜好游山玩水。
放在正常人看来,这个徐有勉毫无疑问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但是人家愣是能把游山玩水玩出一套花样来:他对各地地理山川和风土人情都有自己的见解。
这份见解后来被儿子徐霞客继承,于是儿子徐霞客也成了一个和父亲一样的怪人。
徐霞客从小就不想科举,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而且不是玩那种小孩子的游戏,是到处瞎转悠,遇山爬山,遇河过河,胆子极大。
是的,他的这份“顽劣”还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们告诉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
于是,长大后的徐霞客真的不考科举,反正家里有钱,决定出去旅游。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徐霞客选择从心,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1608年,22岁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为他缝制的“远游冠”,从家乡出发,开始了长达33年之久的旅行序幕,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旅游一次,一年“休息”一次,也就是说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顾父母之外,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慢世界的跑,从江浙一带到湖广、四川、辽东、西北,大明十三省他全部走了个遍,只为了攀登。
值得注意的是,旅行家和武林大侠是有区别的,后者出门没钱了可以“劫富济贫”,而前者出门要花自己的钱。
可是从22岁开始,在此后的30多年中,不事生产的徐霞客不停在外旅行似乎从未为车马费、住宿费、导游费、餐饮费烦恼过。
而在徐霞客后来成书的笔记《徐霞客游记》中曾记载他游天台山时有僧人莲舟同行,同时有两位仆人帮忙负担行李,也曾记载说游白岳山、黄山及福建的武夷山时有叔翁徐浔阳同行等等,不难看出他出门喜欢结伴,而且一般还有仆人随从帮忙负担行李和照顾他,也就是说,在旅途中,不事生产的他不仅开销自己的旅费,也分担朋友和仆人的支出。
知道钱为何物的我们难免发出满头问号——他是如何做到玩了一辈子不差钱的?
第一:父母资助
事实上徐霞客前半生的出走,基本都是由家里的田产和商铺收入在支撑,比如到了最后几年,坐吃山空的他经济来源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但是在和朋友金祥甫借几十两银子”以渡难关“无果后,他想办法还是从金祥甫那里搞到二十两,并且说用家里二十亩田的租金来还。
当时他曾将这件事记载在自己的游记里,抠门小气的金祥甫就此上了历史,也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徐家的豪富,几十年供徐霞客游玩,到最后仍可以产出,可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第二:官方赞助
旅行后期的徐霞客因为走遍了很多地方,结交了很多朋友,也因为自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知的庞大学识积攒了很高的知名度与才华,也有了许多粉丝。
甚至,他凭借着自己庞大的”粉丝团“效应,还从中军唐玉屏手中得到的“马牌”,也就是使用驿站的证明信,自此之后他可以免费住到驿站的招待所中,起码吃住这两块费用就很大程度上由“自费”变成了“公费”。
据说,直至55岁生重病之前徐霞客都是“首席国家旅行官”,住宿有人招待,吃喝有人招待。
第三:朋友支持
当然,徐霞客的旅行也少不了朋友们的支持,比如通过好友陈眉公他在云南结识了名士唐大来,因为与唐大来相谈甚欢,不仅获得大把旅费的赞助,唐大来还替他写了一封介绍信,沿路让自己的朋友们接应他,可谓有人走遍天下,一路发挥了人脉网的作用,接受各个朋友、朋友的朋友的帮助等等。
可是,探究完了徐霞客的“钱”之来源,我们回头去看,就像文章开头那个话题,不免发现徐霞客从来没在意过钱这东西。
从俗世的角度看,他是个怪人,不考功名不做官就算了,连成家立业的事也不干,但是换个思路想,人只活一辈子,短短几十年,如何生活难道不是自己的事吗?
徐霞客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他几十年从不为外界的声音所动摇,立志玩,就玩他一辈子,直到1641年他病重逝世,留下一本《徐霞客游记》,在这本书中记载了中国山川的详细情况,涉及了地理、水利、地貌等情况,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就此名留青史,可谓玩出了很多文人没玩出的花样与名声。
于是,我们去看很多不平凡的人物,难免只有一句振聋发聩的深思:所谓成功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小时候的故事
他鄙视权贵,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
在旅途中,徐霞客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以笔为记。
这些游记涉及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等,文笔优美。
《徐霞客游记》是他用毕生心血谱写的一曲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歌,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园地中一朵的奇葩,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听白发先生唱读诗文 淡淡的阳光,透过窗前的丁香树射进私塾的屋子里。
头发银白、脸庞瘦削的老师一阵轻咳之后,正襟危坐,用庄重的语调唱读起中的一段文章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读了一段以后,学生们照例开始背诵,屋子里顿时一片琅琅读书声。
过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神态严肃地叫着徐霞客的名字:“你来背诵荀子《劝学》篇!” 徐霞客声音爽朗、流利而又从容不迫地把文章背诵出来了。
小伙伴们向他投来了敬佩和羡慕的眼光。
老师含着微笑,赞许地说:“弘祖确实是一个读书用心的好孩子!”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江苏省江阴马镇的一座里。
5岁的时候,就去了私塾里开始他的学习生活。
徐霞客就在这种诗书文章的教化之中,慢慢地长大。
立志游遍祖国河山 课间休息的时候,私塾的小伙伴们都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各人的志愿。
有的说,准备将来参加乡试(乡试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考试制度,每三年由统治者派人在省城督考一次,考中的人叫举人);有的说,要研究医书。
一个的小伙伴问徐霞客:“你的志愿是什么呢?” 徐霞客顺手用蘸满墨汁的毛笔,别开生面地在纸上写下了12个字:“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
”意思是说,有九州土地,要跋涉八州;有五座大山,要攀登四座。
徐霞客抬起头来,指着纸上的字,望了望小伙伴们说:“这就是我的志愿。
”小伙伴们围着徐霞客,他豪情满怀地说:“一个有志气的人,应该朝现碧海,暮登苍山。
”这饱含稚气但又圆浑挺拔、苍劲有力的笔迹和他的一席话,充分展示了徐霞客立志遍游祖国山河的宏伟志向。
晚上,月光如水,泻进徐霞客的书房。
他坐在紫檀色的木桌旁,把油灯拨亮,专心致志地做起功课来。
桌子上散放着经史书籍。
他有时还在经书下面放着《舆地志》、《山海图经》和探险游记一类的地理知识书籍,他唯恐被双亲发现,说他不读正经书。
他对这些地理知识方面的书籍入了迷,读着,读着,他眉飞色舞,用手轻轻地拍着案,口里啧啧不绝地赞叹:“好,真好!” 夜阑人静,徐霞客常通宵达旦,刻苦读书,一点点积淀知识与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徐霞客一直致力于旅游,他是如何维持生计的?
这种时候就会无比羡慕那些有能力,或者本身的工作就和旅游相关的人。
其实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个让人们羡慕的“旅游家”,的徐霞客,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各地旅游,有人不禁想知道,他没有挣钱的工作,是什么来支撑他这样的行为呢? 1607年的3月29日,徐霞客从家乡的胜水桥头第一次出游,畅游无锡惠山,泛舟太湖。
那一年,他20岁。
之后的34年间,他走遍了当时中国除四川之外的两京十二省,明九年(1636),徐霞客经过缜密的安排,开始了他的西南之行。
1639年,他来到祖国的西南端——腾越州(今腾冲),这是他人生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他游历最远的一站。
他真的是一个独来独往的背包客?明末清初《徐霞客传》中所写:“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襥被,不治装、不裹粮”。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作为一个能走遍全国的传奇人物来说那样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如果说徐霞客是个古代“背包客”,那么他也是一个野外出行经验极其丰富的老鸟,肯定会事先制定详细的出行计划,做好充足的准备。
结伴而行,良好的出行装备、旅伴的互助、充足的盘缠、友人的照顾、有限的交通工具等都大大减少了徐霞客旅行中的困难,为他完成‘背包之旅’创造了条件。
有学者查阅古籍得出:徐霞客早年游之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亲朋好友相伴,如第一次游天台山时有僧人莲舟同行,同时有两个仆人帮忙负担行李;第二次游天台山和雁荡山时有族兄徐仲昭同行;游安徽的白岳山、黄山及福建的武夷山时有叔翁徐浔阳同行;游庐山之时有族兄徐雷门、徐白夫同行;游福建九鲤湖时有族叔徐芳若同行。
同时徐霞客每一次出行,都是仆人相侍,有时一人,有时两三人。
后期的西南万里之行中,程之时就有固定的旅伴静闻和尚同行,另外还有两个仆人王二和顾行。
据记载,在湘江遇盗之时,徐霞客被强盗抢劫的箱子就有“竹撞”、“皮厢”、“皮挂厢”、“大笥”等,其所带物品主要有:食品、生活用品;书籍、资料;书信、文稿;碑刻拓片、抄录碑刻;沿途所采标本和礼物等几类,其中还包括一些地方官员为他写的推荐信。
可见,如此完善的装备绝非一人之力可以携带的,所以说无论古今,出行能成功都是有计划,有钱钱的! 那么徐霞客泛游万里的经费何来?徐霞客早期的盘费主要来自家庭支出。
他家世殷富,母亲经营有方,经济基础还是不错的。
从徐霞客的爷爷说起,徐侠客的爷爷当年就是和唐伯虎一起参加的,同时他爷爷花钱买了考题让唐伯虎做,两人同时高中,但这件事败露,两人都被取消资格,永不录用。
想下徐侠客爷爷可以随便买考题,肯定家里很有钱。
他爷爷被取消考试资格后励志从商赚了很多钱,所以徐霞客是一个富三代。
徐霞客祖上是江阴望族,他高曾祖还可称巨富,到他爷爷这辈家道已中落。
其父徐有勉戮力创业,徐家家业又有所恢复。
但这份家业是否多到可以让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到55岁,几十年旅行都不用考虑出行成本?笔者以为恐怕还到不了这个程度。
徐霞客友人晚明名士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写到,霞客“力耕奉母”。
需要力耕的人,会有钱长期外出旅游吗?当然,钱谦益这“力耕”的说法可能有所夸张,但作为徐霞客的好友,也绝不可能毫无根据。
再假使徐霞客年轻时有徐有勉留下的家底,但他几十年基本不事生产,热衷旅游,到他晚年这份家业也用得差不多了。
当他用生命最后4年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壮游时,经济状况已经捉襟见肘。
让我们通过《徐霞客游记》的记载,看看他是怎么解决这次出游的旅费问题。
51岁的徐霞客遇到了静闻和尚,和尚说他用舌血抄了一部《法华经》,要去云南鸡足山供奉,于是徐霞客便和他上路了。
崇祯九年九月十九离家,当月三十入杭州。
当日徐霞客记到:“是日复借湛融师银十两,以益游资。
”出门仅11天就开始借钱,可见他的旅费有多少。
但先不要感叹,让我们往后看,还有很多钱等着徐霞客去借。
崇祯十年,徐霞客旅途中遇到了一次大挫折——湘江遇盗。
是年二月十一,徐霞客与静闻泛舟湘江,当晚盗寇来袭,徐霞客将行李抛入江中,赤身跳水逃走。
强盗走后,徐霞客除了別发的一枚银耳挖,已经一无所有,只有用银耳挖和邻船戴某换了一套衣服,暂解燃眉之急。
“邻州客者,甚怜余,从身分里衣、单裤各一以畀余。
余周身无一物,摸髻中犹存银耳挖一事,遂以酬之,匆匆问其姓名而别”。
只有衣服,旅行也没法继续。
怎么办?借。
好在此处离衡阳城不远,那儿有徐的朋友金祥甫。
二月十三,弃舟登岸直奔金家。
徐霞客本想通过金借几十两银子度过难关,谁想金也没钱。
于是一直住在金家想办法,其间还不忘出去玩了几趟。
直到当月二十六,金某从互济会得银百余两,这才借给徐霞客二十两,代价是徐家20亩田的田租。
“是日忽阄一会。
得百余金,予在寓知之,金难再辞,许假二十金,予以田租二十亩立券付之。
”至于后来金祥甫有没有拿到田租,就不得而知了。
有了这二十两,徐霞客又上路了。
不幸的是静闻和尚因为这次惊吓,不久便病死了。
徐霞客焚化了静闻,决心一定要把骨灰带到鸡足山。
旅途中并不总是不顺,当年十月在广西,徐霞客得到了一个好东西,帮了他大忙。
十月初十,中军唐玉屏给了徐霞客一块马牌,“以马牌相畀”。
马牌是什么?马牌是军事人员给驿站出示的信物。
我国历代都有邮驿制度,驿站要负责供应传递邮件的人员、军事人员以及部分官吏的食宿和出行工具。
在徐霞客生活的明朝,驿站负责重要官员及有军事任务人员的食宿、出行。
在明初驿站管理非常严格,非军事人员使用驿站是重罪。
到晚明各种制度都有所松弛,但徐霞客这种自费旅游人员,一样无权动用驿站资源。
可是有了马牌,徐霞客就变身成了任务在身的政府公务员。
此后的一段时间,徐霞客利用马牌解决了食宿问题。
沿途驿站开始为他征用民夫抬轿子,吃饭也有人供应。
这个过程中,有民夫不愿为他服务,出现了种种状况。
十月二十五,徐霞客来到一个山村,村民为了躲他都逃到山里。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这个人还被他追得爬到房梁上。
徐霞客强迫他下来,为自己搬行李。
之后又勒令一位老妇人为自己做饭。
抓到一个跛子为自己寻找抬夫。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他进入南宁。
除了借贷、马牌,让自己的名声发挥最大作用,也是徐霞客解决旅费问题的重要手段。
比如通过好友陈眉公介绍,在他入滇之后认识了昆明名士唐大来。
唐大来和徐霞客很谈得来,不仅资助了他旅费,还为他写了不少“介绍信”,保证他在后面的旅程有人接待。
这种一环套一环的朋友推荐,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徐霞客旅行的可持续性。
这种帮助一直延续到他旅行的最后一站鸡足山。
在鸡足山徐霞客全身发疹块,两足俱废,由仰慕他的丽江木土官资助路费并派人护送回家,归家半年后死去。
如果没有木土官,徐霞客恐怕要客死他乡。
能想到这么多办法,坚持旅行不辍,徐霞客算得上穷游界的楷模了。
现在社会发达,人出行比古时不知便利了多少。
选择背包穷游的人也不在少数,据说也颇有些人要做当代徐霞客。
这固然是很好的,但我想徐霞客除了作为旅行家,还有一点极可贵。
徐霞客事母至孝,年轻时不经母亲许可不出游,出游也会如期回来,不让母亲惦记。
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当我们去实现自我,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时,也该尽到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起码不要让父母担心才好。
但后期的西南之行,行程万里,时间长达4年,且途中三次遇盗,经费就成为问题,其来源应该主要有:借贷,地方官的资助,同乡、朋友的接待和馈赠,以及沿途居民的免费接待和资助。
当中,丽江太守木增对他的帮助尤大。
所以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老话能传到现在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这个朋友这得到了帮助,那么下一站去哪里?一定是离这个朋友不太远的地方,因为交通基本靠走嘛,那这个朋友也许会有亲戚朋友在附近,对吧?好了,朋友写封信啊,拿个信物啊之类的叫下一站的朋友帮助一下咯,如此循环就一直走下去了。
当然别忘了人家老徐前期还是靠自家的家底游的哦,后期嘛常在江湖飘,多少有几个朋友了,也小有名气了,才会如此顺利的。
毕竟,世上没有轻松容易的事,有钱还多少危险在路上呢,何况“穷游”? 所以现在还想穷游的小伙伴可以借鉴一下老徐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