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起点对比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击数:
简介: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话题很火,网友都十分好奇喜欢游山玩水的李白,他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李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是一位胡商,所以家里积累了不少财富。

李白曾一年不到,就花光了三十万两,可见其家底殷实,造成了他挥霍的习惯。

不过李白有才,就算离开家庭也能靠自己

【千问解读】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话题很火,网友都十分好奇喜欢游山玩水的李白,他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李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是一位胡商,所以家里积累了不少财富。

李白曾一年不到,就花光了三十万两,可见其家底殷实,造成了他挥霍的习惯。

不过李白有才,就算离开家庭也能靠自己的才华挣钱。

今天就准备比较下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著名诗人,他们的人生起点到底有何不同。

李白和杜甫起点对比

从家境说起

说到财富差距,我们先来捋一捋有钱人都是怎么富起来的。

一,要么白手起家,辛苦打拼;二,要么出生就是富二代;三,中彩票。

古代白手起家,叫的上号的除了农民皇帝朱元璋可能也没几个了,古代也没咱这彩票事业,但是投胎这门技术活倒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

我们的两位大诗人也都是投胎小能手,李白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虽然商人地位不高,但却十分有钱,李白曾在诗中描写,“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而一年花这么多钱还仅仅是为了接济其他落魄才子。

再看杜甫,标准官二代,祖父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审言,母亲崔氏也是有名的世家大族。

杜甫五六岁时就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十九岁就出游山西一带,二十岁开始历时数年漫游吴越。

从他年少时的经历也不难看出杜甫家境不错。

从起跑线来看,二人应该是差距不多的。

除去家境,再来看看他们的妻子。

我们都知道古代十分注重门当户对,特别有钱有声望的家庭更是如此。

李白虽说出生商人家庭,不能考科举,但是他娶的妻子却是前任宰相的孙女,妥妥的富家女。

不仅二人两情相悦,家中长辈也十分欢喜,女方家更是大手一挥,一座院子就送给了李白。

后来李白娶的三任妻子也都是名望家族的女子,李白钱财上的潇洒也离不开他妻子家的扶持。

相比起来这边杜甫就低调许多,一生只娶了一位女子。

对这位女子的史书记载也很少,只知这位女子姓杨,也是一位官家女子。

从这点上来看,李白倒是略胜一筹。

李白和杜甫起点对比

从时代来看

分析过了特定的因素,再来看一看后天可以由诗人自己决定的因素,我统一概括为时代。

时代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包含着机遇也包含着挑战,包含着人为,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天意。

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的诗人,但唐代也分时期。

从二人诗歌的风格和内容就可以知道,李白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杜甫就刚好相反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候都在唐朝的没落时期。

李白凭借自己的才华成功在京圈的文人中打响了名气,不仅是许多达官贵族的座上宾,就连当时的皇上都是他的粉丝。

虽然没有混个正经的一官半职,也就是陪着皇上吟诗作乐,博皇上一笑,还因此受到不少立志入朝做官,为国效力的文人轻视,但当时全国最大的土豪是谁,不就是皇上吗?

虽然李白也曾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也曾在皇帝召见时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说得直白一点,李白先生也就是以卖诗为生,只不过他的顾客特殊一些,不仅有钱还有权。

就算李白常常喝得伶仃大醉,不务正业,还和皇上抬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玄宗也并未为难于他。

李白和杜甫起点对比

不仅如此,李白先生不仅有全国最大的金主,还有散布全国财富实力雄厚的超级粉丝,也常常对他慷慨相助。

而另一边杜甫的人生则是高开低走,科举考试不如人意,仕途失意,一直靠父亲接济。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去世,杜甫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来源。

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山上采草药,拿到市场上去卖;有时候还会排队领政府发放给灾民的救济粮;有时甚至去达官贵人家乞讨: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直到四年后,才当上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了。

杜甫只好辞官带着一家老小漂泊逃难,战乱之时,人人自危,亲友的接济也不稳定。

好不容易长安收服了,还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杜甫又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唐肃宗,被降为了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一生仕途失意。

李白和杜甫起点对比

心境不同

大唐盛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开放包容,在李白先生的好心态看来,金钱都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东西,“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自然是要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在杜甫的角度,战争的残酷和居无定所的漂泊让他推己及人,一生都在忧国忧民。

但杜甫晚年也并非全像他诗中描写之惨,在成都居住时期,先有裴冕、高适严武等地方高官的资助,夔州居住时期,又得到都督柏茂琳的大力资助,由四川到湖南的路上,还有许多为官亲友的接济,同样是朋友接济,为何境况如此不同,大概只能是心境不同了。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在文学星空中,与的关系始终笼罩着 梁园三剑客 的浪漫面纱。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在文学星空中,与的关系始终笼罩着 梁园三剑客 的浪漫面纱。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李白和杜甫起点对比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