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诗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抒情送别写雨唐诗三百
【千问解读】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诗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抒情送别写雨唐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小学 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注释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古诗翻译二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古诗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
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古诗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
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
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是高洁的象征。
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
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王昌龄名句推荐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作者:王昌龄:出自《青楼怨》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作者:王昌龄:出自《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作者:王昌龄:出自《送狄宗亨》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作者:王昌龄:出自《青楼曲二首》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作者:王昌龄:出自《青楼曲二首》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作者:王昌龄:出自《塞下曲·秋风夜渡河》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作者:王昌龄:出自《送郭司仓》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作者:王昌龄:出自《塞下曲四首》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作者:王昌龄:出自《塞下曲四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作者:王昌龄:出自《长信怨》
洛阳烽烟:后赵灭前赵的权力博弈与战略艺术
这场历时四年的军事冲突,既是羯族与匈奴两大游牧政权的生死博弈,也是与两位乱世枭雄的宿命对决。
当洛阳城头的烽烟散去,一个由羯族主导的北方帝国悄然崛起,而匈奴人在中原的百年统治就此终结。
一、关陇博弈:两大政权的战略对峙 前赵与后赵的权力角逐始于西晋后的版图重构。
前赵以长安为中心,通过、两代君主的经营,在316年攻灭西晋残余势力,建立起横跨关陇的匈奴帝国。
而石勒在脱离前赵后,以襄国为根基,逐步蚕食河北平原,其麾下 十八骑 精锐与 君子营 智囊团构成军事与政治双重支柱。
至325年,双方势力范围已形成泾渭分明的战略缓冲带——前赵控制着关中平原与河东走廊,后赵则占据并州、冀州及司州东部,洛阳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这种战略对峙在军事部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前赵在蒲坂津、潼关构筑双重防线,依托黄河天险防御后赵突袭;后赵则在成皋关、虎牢关部署重兵,以水师控制黄河漕运。
双方在325-327年间爆发七次中等规模冲突,前赵虽在中斩杀后赵大将石佗,但始终未能突破成皋防线。
这种僵局直到328年石勒实施 典定九流 改革,通过恢复西晋吸纳士族,才使后赵获得战略优势。
二、洛阳决战:石勒的军事艺术巅峰 328年的洛阳会战堪称十六国时期最精妙的战略范例。
当石勒得知刘曜亲率十万大军围攻金墉城时,亲率四万精锐南下。
其战略部署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以率三万步兵从洛阳城北迂回,切断前赵军粮道;石堪、石聪各率八千精骑从城西包抄,直插前赵中军;自己则亲率中军从阊阖门突袭。
这种 三面合围+中央突破 的战术,在堪称教科书级的操作。
战役进程充满戏剧性转折。
刘曜在决战前夜 与侍妾近臣饮酒嬉戏 ,战时更因所乘战马受惊而临时换乘驮马,甚至在阵前 饮酒数斗 。
这种个人失误被石堪精准捕捉,当其率领的羯族精骑冲击前赵中军时,刘曜因醉意坠马被俘。
此役后赵军斩首五万余级,缴获战马三万匹,前赵精锐损失殆尽。
更致命的是,石勒特意将刘曜押送至襄国,通过 示众效应 瓦解前赵军心。
三、政治清算:权力真空下的血腥收尾 前赵的崩溃呈现出典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29年春,太子刘熙在得知刘曜被俘后,仓促放弃长安西逃上邽,导致关中防线全面崩溃。
后赵采取 分进合击 战术:石生率洛阳守军西进收复关中,石虎则率两万精骑穿越子午谷直取上邽。
在义渠之战中,石虎运用 围三阙一 战术,故意放任前赵残部逃往陇山,待其军心涣散时突然发起总攻,一举斩杀刘熙、刘胤及王公卿校三千余人。
这场政治清算的残酷性超出想象。
石勒不仅将前赵宗室尽数屠戮,更将关中 屠各 部贵族集体迁徙至襄国,通过 政策瓦解匈奴人的社会基础。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他将前赵的重新镌刻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彻底抹除匈奴人在中原的正统性。
这种政治操作与军事胜利的结合,使后赵在330年称帝时获得广泛承认。
四、历史余波:十六国格局的重新洗牌 后赵灭前赵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
在军事层面,石勒通过整合前赵的氐族、附庸,将势力范围扩展至,形成 东至海,西抵葱岭,南跨江淮,北尽燕代 的超级帝国。
在政治层面,其建立的 大单于-左贤王 双轨制,为后续五胡政权提供了胡汉共治的范本。
但这种扩张也埋下隐患:石勒死后,石虎为巩固统治对关陇地区实施 坚壁清野 ,导致三十万氐羌流民逃亡成汉,间接促成的崛起。
更深层的影响体现在文明层面。
后赵在洛阳重建的太学,延续了西晋的 五经博士 制度,其编纂的《后赵律》更成为北朝法典的蓝本。
当350年发动 时,大量前赵遗民与羯族贵族共同南渡东晋,将关陇文化带入建康,这种文化交融为的最终统一埋下伏笔。
站在洛阳城的废墟上回望,这场战争的真正遗产不在于领土更迭,而在于它揭示了乱世中权力更替的残酷法则:当刘曜在醉意中坠马时,他失去的不仅是帝位,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原百年经营的根基;当石勒将前赵宗室集体迁徙时,他重塑的不仅是疆域版图,更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游戏规则。
这场战争犹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持续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直到北魏才真正终结这场持续百年的文明震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安和洛阳哪个城市唐诗宋词最多(古诗词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
这份独特的文学精神、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洛阳相比世界各大古都,又多了几分文艺气质。
“三河建洛都”,是说黄河、洛河和伊河孕育了洛阳,洛阳是古代汉族主要聚居地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最充分的地域。
洛河在古代澄彻见底:“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伊水亦然:“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
有诗赞洛阳:“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形容洛阳的地势险要:“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
洛阳处于天下九州之中:“天中洛阳道”;交通四通八达:“御路浮桥万里平”,便于“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万国朝天中”。
古时洛阳的伊洛黄河均有舟船之便:“洛水泛泛中行舟”;“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舟通南越贡”。
洛阳的天气气候也是古时诗人乐于称道的。
唐朝时期的洛阳可以清晰地看见嵩山:“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月明直见嵩山雪”;“宅东篱缺嵩峰出,堂后池开洛水流”。
白居易说:“地称高情多水竹,山宜闲望少风尘”;“老爱东都好寄身,足泉多竹少埃尘”。
古时洛阳是公认的帝王之都:“洛城本天邑,洛水即天池”;“千年王气浮清洛”;“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品江山、洛阳第一,金陵第二”;"洛阳天子县"......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关洛阳的诗句实在是太多。
从在洛阳成形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夏商周、汉、魏、唐、宋......洛阳不是都城,就是经济文化中心,当朝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的有关洛阳的诗句。
今天,就跟着最洛阳,一起来诵读极几句广为流传的有关洛阳的诗句吧。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白居易《牡丹芳》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图》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韩愈《李花二首》 10.香车倾一顾,惊动洛阳尘。
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王建《北邙行》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韦庄《菩萨蛮》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唐.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司马光《洛阳看花》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刘灏《牡丹》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武元衡《春兴》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宋.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李益《洛桥》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李颀《送陈章甫》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李贺《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李白《古风·其十九》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杜甫《寄韩谏议 / 寄韩谏议注》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崔颢《辽西作》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上陌,惊动洛阳人。
唐.李白《洛阳陌》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王安石《贾生》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吴均《行路难·洞庭水上一》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萧衍《莫愁歌》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谢珧《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崔颢《赠轻车》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崔颢《渭城少年行》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白居易《哭孔戡》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曹邺《四望楼》 43.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陆游《登城》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才雄。
唐.卢照邻《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曹植《送应氏二首》 49.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左思《三都赋》 50.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司马迁 51.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名园重洛阳。
宋.邵雍《春游五首其一》 52.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3.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魏.曹植《名都篇》 54.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55.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56.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7.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昭明文选》卷十〈赋戊·纪行下·西征赋〉 58.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白居易《登郢州白雪楼》 59.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60.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古诗十九首之三》 61.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李白《扶风豪士歌》 62.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李世民《赋得樱桃》 63.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李隆基《送张说巡边》 64.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王昌龄《相和歌辞·放歌行》 65.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 66.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67.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崔智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鱼字)》 68.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武则天《唐享昊天乐·第四》 69.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韩愈《感春五首》 70.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徐凝《和秋游洛阳》 71.记得旧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 72.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唐.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73.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武元衡《送韦侍御司议赴东都》 74.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 75.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苏颋《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 76.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 77.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
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78.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杨万里《题益公丞相天香堂》 79.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木兰花 80.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于邺《过洛阳城》 81.洛邑从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
宋.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82.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宋.温庭筠《清平乐·洛阳愁绝》 83.洛阳四塞山水之圣,龙门首焉。
84.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忘记洛阳春。
85.赏的是洛阳月,攀的是章柳台。
86.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87.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88.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唐.孟郊《洛桥晚望》 89.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唐.宋子侯《董娇饶》 90.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
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 91.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唐.王绩《过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 92.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唐.白居易《吾土》 93.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唐.杜甫《天边行》 94.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唐.杜甫《恨别》 95.昔在洛阳时, 亲友相追攀。
唐.杜甫《遣兴五首》 96.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元参军》 97.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
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
98.寻思旧京洛。
正年少疏狂, 歌笑迷著。
宋.张元干《兰陵王·卷珠箔》 99.步登北邙阪,踟蹰聊写望。
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 唐.郑世翼《登北邙还至京洛》 100.生在兵祸中,不知太平欢。
今还洛阳中,感此云苦酸... 唐.韦应物《广德中洛阳作》 101.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
唐.刘禹锡《醉答乐天》 102.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唐.宋之问《龙门应制》 103.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唐.张继《洛阳作》 104.洛浦有宓妃,飘摇雪争飞。
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 唐.李白《感兴八首》 105.自来居洛饶高隐 欲访伊人水一方。
明·吕维祺 106.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唐.张说《蜀道后期》 107.洛阳花,梁苑月,苦迟留。
元.王恽《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 108.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唐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第四首一作张籍诗)》 109.洛水秋空底,嵩峰晓翠巅。
寻常谁并马,桥上戏成篇。
唐.齐己《寄洛下王彝训先辈二首》 110.征人久离别,故国音尘绝。
梦里洛阳花,觉来葱岭雪。
111.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唐.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12.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宋.苏轼《满庭芳·仲览自江东来别》 113.平时东幸洛阳城, 天乐宫中彻夜明。
唐.张祜《李谟笛》 114.洛水秋色再无双, 已无京师烟花香。
倦居客地强颜笑, 留叹白马梦中央。
唐.张祜 115.洛阳才子姑苏客, 桂苑殊非故乡陌。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116.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唐.李白《猛虎行》 117.还忆,洛阳年少,风露秋檠,岁华如昔。
宋.吴文英 118.有客顿征辔,暮宿洛阳堤,洛阳繁华地,慨然心伤悲。
宋.陈襄《洛阳曲》 这些都是句子里直接带“洛阳”的诗句,还有很多,虽然没有直接带洛阳二字,但一看就是写洛阳的诗句,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诗句也是非常的多,你还知道哪些那?在评论里一起交流吧。
如今的洛阳,在经济上欠发达,导致很多维经济论的人在各种贬低洛阳,作为洛阳人,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也应有该有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