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什么物,直教生死相许?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
【千问解读】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爱情写鸟抒情咏物迈陂塘 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元好问 翻译及注释翻译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
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
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
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注释⑴《摸鱼儿》: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
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⑵乙丑岁: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干地支纪年为乙丑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
⑶赴试并州:《金史·选举志》载:金代选举之制,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
明昌元年罢免乡试。
府试试期在秋八月。
府试处所承安四年赠太原,共为十处。
⑷识(zhì):标志。
⑸雁丘:嘉庆《大清一统志》:雁丘在阳曲县西汾水旁。
金元好问赴府试……累土为丘,作《雁丘词》。
⑹无宫商:不协音律。
⑺直教:竟使。
许:随从。
⑻双飞客:大雁双宿双飞,秋去春来,故云。
⑼“就中”句:这雁群中更有痴迷于爱情的。
⑽“君应”四句:万里长途,层云迷漫,千山暮景,处境凄凉,形影孤单为谁奔波呢?⑾“横汾”三句:这葬雁的汾水,当年汉武帝横渡时何等热闹,如今寂寞凄凉。
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平楚:楚指丛木。
远望树梢齐平,故称平楚。
⑿“招魂”二句:我欲为死雁招魂又有何用,雁魂也在风雨中啼哭。
招魂楚些(suò):《楚辞·招魂》句尾皆有“些”字。
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
山鬼:《楚辞·九歌·山鬼》篇指山神,此指雁魂。
⒀暗啼:一作“自啼”。
⒁“天也”二句:不信殉情的雁子与普通莺燕一样都寂灭无闻变为黄土,它将声明远播,使天地忌妒。
⒂骚人:诗人。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元好问 赏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 “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是中:于此,在这里面。
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
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
“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
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
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 “自投于地而死”。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 “暮雪”状前景之艰难。
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
“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
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
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
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些,句未象声词。
《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
这句意思是 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
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
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
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
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
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
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元好问 创作背景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
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这首著名的《摸鱼儿· 雁丘词》。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元好问 赏析二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
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
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
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
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
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人识见。
这首作品中的崇情意识,与辽金文学率真尚情之传统一致,和词人年少之浪漫痴情有关,也与《董解元西厢记》和后来元杂剧肯定个人价值和欲望的精神相通。
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
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联,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词作以雄浑博大见长。
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
清人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
这首《雁丘词》正是摧刚为柔,“疏快之中,自饶深婉”的范例。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元好问 赏析三词的上阙开篇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 ,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
“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
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
词的下阙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三句写葬雁的地方。
“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
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
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这是作者对殉情大雁的礼赞。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
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跌宕多变。
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
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
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词人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妒”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元好问 赏析四此词作于金宣宗泰和五年(1205)遗山十六岁时,虽晚年曾经改定,然大体则为原作。
词的上片在小序已叙事情梗概的基础上追寻殉情成因:前七句以我观物,放眼于巨大的时空中突出其长久厮守,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深情厚感;后四句以我度物,模拟死雁之口,说出其殉情的原因。
下片写凭吊,前三句渲染雁丘所处环境的冷落寂寞;“招魂”二句叙述为雁招魂及雁魂之凄苦;“天也妒”二句论断为情而死必将流芳千古;末四句点出垒筑雁丘的用意。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雁的生活和心理体贴入微的描写及雁丘凄凉环境的渲染,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歌颂了大雁同生共死的“至情”。
拟人手法的运用,打通了人与物的界限,使歌颂的“至情”扩展的世间万物。
词以抒情为主,多用议论口吻,景因情设,随意挥洒,将凄伤的爱情悲剧写得跌宕澎湃,慷慨激越,可谓“婀娜中含刚健”。
元好问名句推荐 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
作者:元好问:出自《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
作者:元好问:出自《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作者:元好问:出自《玉漏迟·咏杯》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作者:元好问:出自《过晋阳故城书事》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
作者:元好问:出自《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作者:元好问:出自《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作者:元好问:出自《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作者:元好问:出自《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作者:元好问:出自《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作者:元好问:出自《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2024公安情报学专业录取分数线!附最好4所大学排名
2025届考生如果想要报考公安情报学专业,建议参考具体院校分数线及录取位次,以降低落榜风险。
公安情报学最好4所大学排名显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分别位居前三强的位置,更多院校分数线及排名信息可在下文中查阅。
一、2024公安情报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公安情报学专业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公安情报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该专业涉及情报学、公安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情报搜集、分析、研判、利用等能力。
公安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公安、情报、国家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为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发挥重要作用。
这里以内蒙古、上海2024年招录数据为例,为大家列举公安情报学专业院校的收分门槛。
1、内蒙古2024年公安情报学在内蒙古的招生院校共有4所,考生想要就读公安情报学院校,至少要考到534分及以上,自治区排名位次需在2572名以内。
内蒙古数据显示,2024年收分最低、最容易考的公安情报学院校是南京警察学院(534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560分),而收分最高、最难考的公安情报学院校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577分)、中国人民警察大学(563分)。
2、上海2024年公安情报学在上海的招生院校有3所。
数据显示,上海考生想要就读公安情报学院校,至少要考到455分及以上,市排名位次需在30715名以内。
2024年收分最低、最容易考的公安情报学院校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校分数为455分;而收分最高、最难考的公安情报学院校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校分数为531分。
在上海招生的院校中,有3所要求考生必选“政”,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
二、2024公安情报学最好4所大学排名根据软科2024年公安情报学专业排名数据来看,上榜的公安情报学院校有4所,其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分别位居冠亚宝座,专业实力等级为A+级。
下面是公安情报学最好大学排名一览表:学校名称等级排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A+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A+2中国人民警察大学B3山东警察学院B4
孤舟浮江,诗心映世:马周诗句中的寒微之志与家国情怀
这位以政论文章闻名史册的能臣,仅存的两首诗作却成为解读其精神世界的密钥,在山水意象与人生哲思间,勾勒出初唐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一、孤舟映日:寒微境遇中的诗意突围 《凌朝浮江旅思》开篇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以晨曦初照、孤舟漂流的意象,构建出极具画面感的羁旅图景。
这种 孤舟 意象并非简单的写景,而是马周早年困顿生活的隐喻——他出身清河茌平寒门,少孤贫而好学,精研《》《春秋》却久困场屋。
诗中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的视觉错位,恰似其怀才不遇的生存困境:远山隐于雾霭,暗喻仕途渺茫;潮水看似凝滞,实则暗涌流动,隐喻着诗人内心对机遇的渴望。
这种寒微书写在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中达到极致。
花开花落的瞬间轮回,与江鸟沉浮的动态捕捉,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更是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北宋张耒在《马周》诗中 布衣落魄来新丰 的描述,恰与此诗的孤寂意境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寒门士子在盛世中的精神困境。
二、邓林栖枝: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 马周现存另一残句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 ,虽仅十字却振聋发聩。
此句化用《·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的典故,却翻转出新的意蕴:当邓林(神话中昆仑山神木)般的机遇近在咫尺,诗人却选择 不借 的傲骨。
这种选择绝非消极避世,而是知识分子在专制体制下的精神突围——贞观十一年,他以《陈时政疏》直谏唐太宗 积德累业,恩结人心 ,展现出比借枝栖息更深远的政治抱负。
这种精神特质在《凌朝浮江旅思》的结尾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中得到升华。
面对千里羁旅的哀愁,诗人选择以诗长歌消解,而非攀附权贵。
这种 不借枝栖 的独立人格,与同时代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的悲愤形成对照,更显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三、政论诗心:双重文本中的士人担当 马周的诗歌与其政论文本构成奇妙的互文关系。
在《陈时政疏》中,他痛陈 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 ,这种以民为本的忧思,与《凌朝浮江旅思》中 羁望伤千里 的悲悯一脉相承。
其政论文 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 的论述,恰可视为 长歌遣四愁 的另一种表达——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家国担当。
这种双重文本的创作特征,在初唐文人中颇具代表性。
马周既能在《请劝赏疏》中提出 劝农务本 的具体政策,又能在诗中保持 岸花开且落 的审美距离,这种 入世 与 出世 的平衡,使其成为研究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典型样本。
四、历史回响:寒微之志的永恒示 马周诗句在后世文人中引发持续共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禅意,与 潮平似不流 的静观哲学遥相呼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超脱,暗合 长歌遣四愁 的精神境界。
这种跨时空的共鸣,源于寒微文人共通的生存体验——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精神独立,在困顿境遇里坚守理想主义。
在当代语境下,马周诗句的价值更显珍贵。
当现代人面对 内卷 困境时,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 的傲骨,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坐标;当社会焦虑蔓延时, 岸花开且落 的哲学思考,为浮躁心灵注入清凉剂。
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经典诗歌永恒魅力的最好证明。
从孤舟漂流的寒微书生到位极人臣的贞观,马周的人生轨迹恰似其诗句的双重变奏——既有 春水送孤舟 的凄清,亦有 一语君王见胸臆 的豪迈。
他的诗句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文学注脚,更是初唐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镜像。
当我们在苏州河畔诵读 太清上初日 时,听到的不仅是千年前的江涛拍岸,更是一个时代寒微之士的灵魂回响。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或许正是诗歌给予文明最珍贵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