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之死》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
【千问解读】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越巫之死》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越巫之死》由方孝孺创作。
讲述了越巫假称能驱鬼治病,到处向人夸耀,骗人并取人钱财。
而当别人装神弄鬼吓唬他时,他却被吓得“号求救于人甚哀”,最后胆裂而死的故事,说明了骗人者必害己的道理。
作者方孝孺通过越巫这一典型形象,告诫人们如果不正视自身错误,认识其危害,那么后果将是严重的。
方孝孺文章《越巫》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此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课本(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中。
作品原文 越巫之死 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集》 作品注释 1.诡:欺诈,说假话 2.赀:钱财 3.瞷:窥视 4.角:一种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5.妄:荒诞,荒谬 6.幸:侥幸 7.恒:常常,经常 8.号:大声哭喊 9.稍:稍微 作品译文 越巫假称自己善于驱鬼,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样来作法驱鬼。
病人侥幸有了好转,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财物离去;如果病死,就用别的理由来推托,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
他经常向人自夸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
”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恨他的虚伪,在夜里偷看他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
巫师以为真的是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得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
稍微往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树上的砂石又像刚才那样乱掷下来,他再拿出号角来吹,却慌得吹不出声音,于是就更急忙地往前跑。
又到了前边,还是像刚才一样,他害怕得两手发抖、呼吸屏塞,再也拿不住号角,号角掉了他就摇动铜铃,一会儿连铜铃也掉了,只好大声喊叫着赶路。
一路上听到脚步声和树叶摇动、山谷回响的声音,他都以为是鬼,高声向人呼喊求救,音调十分悲伤。
半夜里到家,大哭着敲门,他的妻子问他原因,他已恐惧得舌头僵缩,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快扶我躺下!我碰到了鬼,要死了!”他妻子扶他上床,终于胆吓破而死,皮肤像蓝草一般颜色。
那巫师直到死也不知道用砂石掷他的是人而不是鬼。
作品寓意 文章通过越巫装神弄鬼,自欺欺人,最后自受其祸的故事。
讽刺了社会上那些各式各样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越巫们,他们不仅害人,而且也必将害己。
作品背景 逊志斋集,《越巫》是方孝孺早年游历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时,依据客人的谈话而写成的一篇类似寓言的短文。
它说的是“好诞者死于诞”,此人至死都没能觉悟到自己死的真正原因。
作品解析 开篇,作者便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越巫诡诈的形象。
人有病时,他设立坛场,并于坛场上鸣角振铃,跳踯叫呼,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碰巧遇到病人好转,他便贪功邀赏,饱食酒饭,携资财而去。
病若没好,病人死了,他便推说其他原因,总归他不会承认自己的法术是骗人的把戏。
甚而时常夸口:“我驱鬼最有办法,鬼都不敢和我作对”。
第一段,寥寥数语,却传神地刻画出了越巫于坛场作法,贪食攫财,吹牛惑众的丑态。
接下来文章写越巫遇“鬼”的恐惧情状,直至胆裂而死的过程。
到了紧要关头,他用自己平日骗人的那套把戏去抵御“鬼”的袭击,非但无法奏效,反而显得滑稽,直至角坠铃落,仓皇而逃,最后命赴九泉。
作者巧妙地选用了巫师作法时使用的两样道具“角”和“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由欺人到自欺的丑态表演。
“鬼”初现时,他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鬼”再现时,他已“角不能成音”,“鬼”又现时,则“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了。
这精彩的侧面描写配合简短的正面描写(“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手栗气慑”“唯大叫以行”“号,求救于人甚哀”“大哭叩门”“舌缩不能言”“肤色如蓝”),凸显了越巫可悲可怜可笑可叹的鲜活形象。
文章以“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收束全篇,用语冷峻、深刻,于诙谐之中揭示出严肃的主题,于讽刺之中进行深刻的鞭挞。
写法研究 用生动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情节环环紧扣,递进展开。
第一段写越巫煞有介事地驱鬼,并为此自鸣得意,为下文写他遇鬼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越巫三次遇“鬼”,遭砂石袭击的不同反应,恐惧步步加深,层层剥笋地让他原形毕露。
至此,写他最后“胆裂而死”就变得顺理成章。
文章多处前后照应,如“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与被“鬼”吓得“胆裂而死”形成鲜明对照,而“终不自信其术之妄”与“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构成强烈讽刺,让人在发笑之余不禁陷入沉思。
文章篇幅短小,立意鲜明、深刻,故事情节完整,描写细致生动,语言简洁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犀利的嘲讽与批判的味道。
越巫三次遇袭,情节用语极其简省,音节短促,足见气氛渐紧,越巫气喘心虚,且辅以“角”“铃”两道具来加以衬托,加速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人物的惶恐情态。
作品探究 怎样认识越巫这个人物?越巫至死不知用砂袭击他的是人不是鬼,这说明他相信世上确实有鬼。
你看他“鸣角,振铃,跳踯,叫呼”的样子煞有介事,多么虔诚,一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虽为吹牛惑众,但亦足显其痴迷,自信法力可以驱鬼;至于后来三次遭飞砂袭击,更是毫不怀疑自己遇到了鬼,于是由“首岑岑”(血已涌)到“角不能成音”(气已弱)再到“唯大叫以行”(魄已散),直至后来的“舌缩不能言”“肤色如蓝”(胆已破,人已死),我们都能够看出他已鬼迷心窍,魂飞魄散,自欺至死,可悲可怜,可叹可笑。
再来看看越巫生长的“土壤”。
越巫之所以能行骗成功,源于众人心中亦有鬼。
所以才会病不求医而求巫,病不医病而驱鬼。
而当巫师于坛场上满口胡言,于酒桌旁放口嚼啖,于人群中招摇取财时,求医者是以怎样无知与无助、淳朴与愚昧、崇敬与信仰的眼神在注视着他,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一幕。
“恶少年”对巫师的痛击是够狠的,但靠这一恶作剧来“以恶治恶”远非“治病治愚”的“良药”,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作品评论 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
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
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
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
作者简介 方孝儒(1357—1402年),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
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幼时好学;长大后,师从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任汉中府学教授,蜀王聘为世子老师。
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主持编纂《太祖实录》、《类要》。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多次为建文帝谋划对策。
后朱棣引兵攻入京师,授笔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从,将笔掷在地上,边哭边骂,于是被杀,共灭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余人。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道明而辞达”,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
著有《逊志斋集》。
苏味道与《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映盛唐气象
这首诗不仅以 的意象定义了盛唐气象,更成为研究唐代节日文化的重要标本,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至今仍为学界所珍视。
一、创作背景:武周时期的盛世狂欢 《正月十五夜》创作于神龙年间(705年前后),正值元宵灯会制度化的关键时期。
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期将原本三日的灯会延长至五日,并特许 金吾不禁夜 ,允许百姓彻夜游赏。
这种政策转变直接催生了长安城 端门灯火 的盛况——苏味道笔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的壮丽景象,正是对这一历史变革的文学注脚。
诗中的 星桥 暗指洛水上的天津桥,这座时期建造的浮桥在元宵夜会装饰华灯,与朱雀大街的灯树交相辉映。
而 金吾不禁夜 则体现了唐代独特的宵禁制度:平日里戌时(晚7点)即闭坊门的金吾卫,在元宵期间特许放宽管制,这种 破例 恰恰凸显了节日的特殊地位。
二、艺术解析:五律典范与意象革新 作为初唐成熟的五言律诗,《正月十五夜》在形式与内容上均达到高度统一。
首联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以工整对仗构建空间维度,将地面灯树与天上星桥连缀成璀璨画卷;颔联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通过动态描写展现时间流动,暗尘与明月的对比暗合《春江夜》的意境追求。
该诗最突出的创新在于意象组合: 火树银花 首次将金属工艺与自然花卉并置,这种超现实的美学表达,比 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想象更早三十年;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则将人物描写融入声光场景,使视觉盛宴转化为通感体验。
这种创作手法直接影响了中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的元宵诗写作。
三、文化密码:灯会背后的政治隐喻 透过华美辞章,可窥见唐代统治者的深层政治考量。
诗中 金吾不禁夜 的特许,实则是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柔性策略:通过全民狂欢消解改朝换代的政治压力,正如《》记载 每见,必问其年貌,盖欲知其能否堪用也 。
灯会期间的 放免囚徒 制度,更将节日庆典转化为社会治理工具。
苏味道作为武周政权的 凤阁侍郎 ,其创作必然承载政治使命。
诗中 玉漏莫相催 的劝诫,既是对的留恋,更是对 永昌之治 的歌颂。
这种将政治宣传融入民俗书写的技巧,与后世帝 亲制灯词 的统治术形成跨时空呼应。
四、历史回响:从宫廷雅乐到民间记忆 该诗在唐代即获得极高评价,《浣花集》中 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的赞誉,将其与沈佺期、并列为律诗典范。
其创造的 火树银花 ,历经千年演化仍活跃于现代汉语,2024年央视元宵晚会即以该意象设计舞台特效。
更值得关注的是诗歌的地域传播。
随着开元年间将灯会中心移至洛阳,苏味道笔下的长安盛景逐渐演变为两京共享的文化记忆。
在《玉盘盂二首》中 独出千朵之上 的牡丹描写,仍可窥见这种集体记忆的延续。
而 自称 赵郡 ,更暗示着苏味道文学基因的跨代传承。
五、现代示:传统节庆的当代重构 在文旅融合的今天,《正月十五夜》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西安大唐不夜城以 火树银花 为主题打造沉浸式夜游,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复原 星桥 光影秀,这些实践都在重构苏味道笔下的盛唐图景。
当游客手持电子花灯穿越3D投影的 星桥 时,他们体验的不仅是技术复现,更是对 金吾不禁夜 所象征的自由精神的现代诠释。
这种文化传承的深层逻辑,恰如苏味道在《咏井》中 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的哲思——当现代人放下手机屏幕,抬头仰望人造星河时,或许正完成着对千年诗魂最本真的致敬。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经典诗歌永恒魅力的最佳证明。
从武周宫廷的华灯初上,到现代都市的霓虹璀璨,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始终是解码中国节庆文化的密钥。
它既是一部凝固的盛唐美学史,更是一面映照民族集体记忆的魔镜——当我们吟诵 火树银花合 时,不仅是在追忆往昔繁华,更是在寻找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诗意纽带。
这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或许正是诗歌给予文明最珍贵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梵高《星空》:艺术市场中的天价传奇
而它在艺术市场上的拍卖价格,更是令人惊叹,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
一、《星空》拍卖价格的起伏历程 梵高的《星空》创作于1889年,这幅画作描绘了法国南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梵高所见的窗外景色。
画面中,扭曲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和动荡的天空,展现了梵高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挣扎。
多年来,《星空》的拍卖价格一直是艺术市场的焦点。
2018年,有消息称《星空》拍卖价值达到了3.48亿美元,这一价格已经让艺术界为之震动。
然而,仅仅一年后的2019年,又有传闻称它拍卖出了5.19亿美元的天价。
不过,后续有更权威的信息显示,在2021年,《星空》以3.48亿美元的高价成交,再次证明了梵高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一价格不仅体现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市场对梵高这位艺术大师的高度认可。
二、影响《星空》拍卖价格的因素 (一)艺术价值 《星空》是梵高后印象派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梵高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将内心的情感直接倾注在画布上。
画面中旋转的星空、扭曲的柏树和的村庄,构成了一个充满奇幻与神秘的世界。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星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二)稀缺性 梵高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他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许多作品在他去世后才逐渐被发现和重视。
《星空》作为他的经典之作,更是具有极高的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在艺术市场上,稀缺性往往是决定作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星空》的稀缺性也为其高昂的拍卖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收藏。
艺术市场对梵高这样的大师级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星空》作为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自然成为了众多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
这种强烈的市场需求,推动了《星空》拍卖价格的不断攀升。
三、《星空》天价拍卖的意义 (一)对艺术市场的推动 《星空》的天价拍卖,无疑为艺术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它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关注进入艺术领域,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也为其他艺术作品的拍卖价格树立了一个标杆,推动了整个艺术市场价格体系的提升。
(二)对艺术价值的肯定 这一价格是对梵高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
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梵高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也激励着更多的艺术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三)对文化传承的促进 《星空》的天价拍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艺术文化的广泛关注。
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梵高和他的作品,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同时,也为艺术教育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契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梵高的《星空》在艺术市场上的天价拍卖,是艺术价值、稀缺性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更是艺术市场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符号。
相信在未来,《星空》的艺术魅力将继续绽放,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