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

【千问解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简介: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
全文语言简练,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
马说文言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
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誉,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注释 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
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
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
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可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政策研究、理论宣传;在新闻媒体担任评论、编辑;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就业前景广阔。
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素养,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
无论是公务员、教师还是研究员,都有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1、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就业前景:该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社会现实,并有着理论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是一个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都还不错。
所以,2025年有意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同学,不必过度担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的没出路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业率很低吗?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的很难就业吗”等问题。
同时,小编也要提醒大家:即便被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录取,也要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这样才助于你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口的最好的出路。
以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西方哲学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导论。
罗马尼亚语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毕业生可在外交、外贸领域从事翻译、谈判等工作,也可在教育、研究机构教授或研究罗马尼亚语。
此外,文化交流、旅游、跨国企业等领域也对罗马尼亚语人才有大量需求。
随着中国与罗马尼亚交流合作的加深,该专业毕业生将迎来更多就业机会。
具备扎实语言基础和综合素质的毕业生,必将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
一、罗马尼亚语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1、罗马尼亚语专业就业前景:罗马尼亚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语言基础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应语言高级专门人才。
由此可见,罗马尼亚语专业是一个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罗马尼亚语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都还不错。
所以,2025年有意报考罗马尼亚语专业的同学,不必过度担心“罗马尼亚语真的没出路吗?罗马尼亚语就业率很低吗?罗马尼亚语真的很难就业吗”等问题。
同时,小编也要提醒大家:即便被大学罗马尼亚语专业录取,也要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这样才助于你学好罗马尼亚语专业,找到与罗马尼亚语对口的最好的出路。
以下为罗马尼亚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罗马尼亚语言,高级罗马尼亚语语言,报刊选读,视听,口语,罗马尼亚语言写作,翻译佤实践,罗马尼亚语语言理论,罗马尼亚语语言学概论,罗马尼亚语相应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罗马尼亚语相应国家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