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原文及赏析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
【千问解读】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赏析: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
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
“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
“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
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
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
“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
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
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
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
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
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
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
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
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
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
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
“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
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
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
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
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正是双方的小结。
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
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
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笔一勾,是要人命的,虽不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
所谓“况钟之笔,三起三落”。
在这六年前,稼轩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之害。
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
”用笔,即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
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
言来令人欲泪。
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
“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
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
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
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
其实这正是上阕的“表”与“檄”的内含。
下阕怜南,也正是上阕的思北。
“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
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
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
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
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
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
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
最后点明时间。
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
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
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
“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
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
“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
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
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
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
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
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
既是人,又是事。
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
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
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
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
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须的豪情。
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
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
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成为“不堪”的了。
“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成军,不堪遣散。
通篇都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
甚至连那一滴儿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
“四爷”雍正之死是怎么回事?雍正帝王真被吕四娘刺杀?
雍正真是被吕四娘刺杀的吗?雍正真是被吕四娘刺杀的吗?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在猝然去世。
雍正皇帝死的十分的突然,无论是他的皇后皇子,还是身边最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
据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的《自订年谱》中记载,雍正帝在临终之前,没有丝毫一病不起的迹象,张廷玉在雍正帝死之前不久,还曾“每日进见”,雍正驾崩那天,张廷玉被被急召进宫,得知雍正皇帝已濒弥留,这个消息使他“惊骇欲绝”。
雍正死的很急,而且关于他的死,清朝官书正史上又少有记载,据雍正的《起居注》记载的:雍正帝在八月二十一日的时候,感觉身体有点不适,但仍可以,召见臣工。
到了二十二日的时候,雍正没有再召见臣工,皇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以防不测。
到了戌时(午后七时至九时)的时候雍正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宫中传出急诏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觐见。
结果到了二十三日子时(夜十一时至翌日一时)的时候,雍正帝就龙驭上宾了。
但是官书正史上并未言明雍正到底是患了什么疾病。
而且官书实录,起居注等文献对雍正生病期间的状况也稀有记载。
以至于时人后人都对雍正的死因枉加猜测,。
雍正帝驾崩之后,他的灵柩在清宫只停放了19天就被移厝到雍和宫永佑殿。
为什么他的灵柩会这么着急从皇宫中移到寺庙里来,难道雍正的死真的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吗? 对于雍正皇帝的死,在《满清外史》、《清宫遗闻》、《清宫十三朝》等野史中也有记载,不过在这些野史著作中都认为雍正是被吕四娘刺杀而死的。
要说明这种说法,还要先从雍正六年的文字狱吕留良案说起。
清朝入关后,秘密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一股反清复明的秘密反抗运动。
各地从与义师到秘密结社,用各种方法打击清廷。
吕留良是清初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蕴含了大量的反清思想。
到了雍正年间,也就是吕留良去世40多年后。
有两位读书人曾静、张熙读了之书,受其影响,忽然萌生了反清复明的想法。
曾静当时是湖南永兴县的一名生员,在的道路上屡试不中,后来便一边参加科举考试,一边在本地教书,被人称为蒲潭先生。
曾静平时读书的时候看到了吕留良的宁可削发为僧也不赴清之荐举的事迹以及吕的《四书讲义》、《语录》等书中的“悖逆”文字。
大受感动,于是一时,自己也想做一名反清复明的斗士。
他不仅这么想,而且还真的派了自己的学生张熙到吕留良家乡去访书。
张熙在沿途了一些关于雍正杀父、逼母、的传闻。
并听说忠良的后人时任陕甘总督的都开始上书谴责雍正皇帝了。
这些道听途说来的东西使得曾静感觉自己举旗反叛的事迹已经来临。
于是便同张熙一块写了一封策反信,前去策反岳钟琪。
后来,张熙将这封署名为“天吏元帅”的策反信送到了岳钟琪的手中。
岳钟琪看过之后,见信中全是一些大逆不道之词,惊讶万分。
于是岳钟琪马上派人将张熙拘禁,经过审查张熙又供出了湖南的曾静,案情大白之后。
岳钟琪慌忙如实上奏雍正帝。
雍正皇帝十分震惊,于是便传谕浙江总督捉拿了吕留良的亲族、门生,并销毁他的所有书籍著作。
后来,雍正曾亲自写作《大义觉迷录》来为自己辩白,同时为了表明自己的“深仁厚泽”,他没有杀掉曾静、张熙,而是令两人到各地去宣讲《大义觉迷录》。
但是对于吕留良一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雍正亲自下旨说:“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由怀保万民,恩加四海,膺上天之眷命,协亿兆之欢心,用能统一寰区,垂寐奕世。
盖生民之道,恨有德者可为天下君。
……夫我朝既仰承天命,为中外全民之主,则所以蒙抚绥爱育者,何得以阵夷而有殊视?乃逆贼吕留良好乱乐祸,私为著述,妄谓德佑以后,天地大变,查古未经,于今复见。
而逆徒严洪逵等,转相附和,备极猖狂……朝议吕留良吕葆中俱戮尸某示,严洪逵沈在宽皆斩决,族人俱诛殛,孙辈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仰天下亿万臣民,凛垂为戒。
”结果已死的吕留良被开馆戮尸,枭首示众;吕留良之子吕葆中被斩立决;吕留良的其他家人都被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其他刊印、收藏吕留良著作的相关人等也都分别被判以斩监侯、流放、杖责……等刑。
吕留良案牵涉及广,但也留下了活口。
传说吕留良一族惨遭族诛之后,吕的女儿四娘被吕家的一个贴身童仆救出,逃到了深山老林之中。
从此隐姓埋名,寻机为父祖。
后来,吕四娘遇到了武艺高超的。
在她的精心指导之下,吕四娘成为一名武艺高超的剑客。
为了能够为家人报仇雪恨,吕四娘潜入京师。
经过一番秘密的考察和打听,吕四娘终于弄清了雍正皇帝的行动规律。
有一天,她得到密报说,雍正今晚要在圆明园过夜,圆明园防守比较松懈,吕四娘便飞檐走壁,跃入圆明园,找到了正在龙床之上熟睡得雍正皇帝,一剑就砍掉了他的脑袋。
然后提其首级逃出宫外,远走高飞。
天亮之后,宫中的见都到了下午了,雍正皇帝还没有起床。
就叫来皇后,到雍正的寝宫一看,发现他已经身首异处死去多时了。
于是,宫中大惊,谎称雍正病重,急召诸位王爷大臣们入宫,并封锁了雍正被杀的消息,只说雍正是突然得病去世了。
还有传言说,雍正的棺木中收敛的是一个无头尸体。
因为没有真的头,就给他做了一个金头。
当然,这只是野史小说中的一种传言,也有学者对这些传言提出过批驳。
认为这种行刺之说纯属谣言。
因为吕案发生后,他的家人都处于严密的控制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漏网。
此外,圆明园在皇帝在的时候,防守极为森严。
吕四娘根本不可能穿过昼夜的巡逻的卫兵,轻易地就进入寝宫,刺杀皇帝。
吕四娘刺杀雍正的野史便来自这件震惊全国的吕留良文字狱。
是否属实,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或许彻底挖掘泰陵的时候,我们能够找到部分答案。
随机文章白痴皇帝宋朝开国将领中有人姓黄吗?牧师的蓝洞天坑,世界上最深的盐水天坑(深达202米)为什么要警惕人工智能,未来25年超级人工智能诞生(超越人类成上帝)外星人说人类前世是神,美国秘密研究外星人(外星人说人类是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雍正如何死的?关于雍正之死的五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