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出处及原文翻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 :感伤时局看见花开反而落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不禁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
【千问解读】
古诗词通过优美的文字与韵律,可以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沟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译文,想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出处及原文翻译,可阅读本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感伤时局看见花开反而落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不禁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出处
该句出自《春望》,全诗如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更多诗句的意思及出处: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及出处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及出处
3、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意思及出处
4、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的意思及出处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解析聂政惊心动魄的一生
提及刺客,我们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位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去刺杀秦王政的大刺客,。
荆轲的故事十分的悲壮,并且转折精彩,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一位刺客却不是荆轲,而是与荆轲同属于古代之一的一位刺客。
这位刺客的名字叫做,聂政。
聂政因为杀人,就带着自己的姐姐和母亲来到齐国躲避仇家,以屠宰作为养活自己的营生。
原本日子过得挺好的,但是随着一个从濮阳而来,名叫做严仲子的人找到他,一切就都开始变得不同了。
严仲子在得罪了韩国的宰相侠累,被逼着离开了韩国,漂流于外地。
于是严仲子遍寻诸国,就是想找到一个能够帮他报仇,除掉侠累的刺客。
而这个时候就有人跟他说,聂政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于是严仲子就来找了聂政。
严仲子找到了聂政家里,带来了吃食和黄金,并且还是连续几次的拜访。
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个傻子也都知道严仲子是有求于自己了,于是聂政就跟他直说,到底想干什么?严仲子便实话实说,说他想要聂政帮他杀一个。
但是聂政拒绝了,理由是现在自己的母亲还在世,他死了之后,就没有人侍奉自己的母亲了。
不过在几年之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之后,待到守孝期满。
聂政就提着一把剑来到了濮阳找到了严仲子,问他的仇人是谁。
严仲子也实话实说,自己的仇人是韩国的宰相侠累,而且还是韩国国君的叔父,位高权重,周围保护着他的人十分的多,刺杀难度很高。
严仲子说想要给聂政多配备几个人,但是聂政拒绝了,理由是人太多,目标太大,容易暴露。
聂政认为自己一个人就已经足够了。
聂政来到韩国,手中握着自己的宝剑,此时韩国的宰相侠累正坐在相府之上,周围都是手持兵器护卫着他的人。
聂政没有等到什么天黑才开始去刺杀,或者说等待一个机会把自己潜藏起来进行刺杀。
聂政只是提着自己的剑,就这么冲进了相府之中,速度极快,在所有人都反应不及的时候,手中宝剑如白虹贯日一般刺入了侠累的心脏。
待到周围的护卫反应过来的时候,侠累已经被聂政完美的刺杀死了。
周围的侍卫们,准备砍死这个在白天来刺杀的刺客。
聂政大声叱咤,手中长剑挥舞,在杀死了数十人之后,围着他的人反倒是越来越多,最终聂政自知逃脱无望,于是就用手中宝剑将自己的面目砍的血肉模糊,又挑出了自己的肚肠,很快就死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上,如同聂政这般,大白天就的闯入别人重重护卫的府邸,将目标人物刺杀的刺客,可谓是天底下独一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乡初中古诗写鸟爱国战争忧国忧民唐诗三百首忧民忧国初中 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望》杜甫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杜甫 古诗古今异义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春望》杜甫 古诗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杜甫 古诗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杜甫 古诗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杜甫名句推荐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作者:杜甫:出自《重过何氏五首》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作者:杜甫:出自《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作者:杜甫:出自《野人送朱樱》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作者:杜甫:出自《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作者:杜甫:出自《燕子来舟中作》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作者:杜甫:出自《禹庙》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寄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