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永琰资质一般,乾隆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他?

但是在乾隆时期,就面临过这样的困境,要在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当中选择一个继承人,但是,最终选中的偏偏是资质平平的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这是怎么回事?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
【千问解读】
在古代,皇位的继承人,一般都会选择正妻所生长子,也就是嫡长子,如果没了这个孩子,很多皇帝都会选择优秀的,能够担当大任的继承人,为了继续统治这个王朝,没有能力当然不行。
但是在乾隆时期,就面临过这样的困境,要在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当中选择一个继承人,但是,最终选中的偏偏是资质平平的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这是怎么回事?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姓爱新觉罗,名弘历。
他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入关以后的第四位皇帝。
他在25岁那年登上了皇位,在位60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之一。
退位以后,他又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三年多。
公元1799元,他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时年89岁,算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这辈子,他一共有不下35个女人,前后生下了17个儿子。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他为何把皇位传给了资质相对平庸的皇子永琰,而不是其他十几个甚至更杰出的皇子。
乾隆皇帝的女人和儿子都很多,但是他最爱的女人要算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最爱的儿子则是富察氏生下的几个儿子。
富察氏出身高贵,祖父和伯父都是康熙年间的重臣,父亲则担任过正三品的察哈尔总管。
16岁的时候,她被雍正皇帝选中,成为了皇四子弘历的嫡福晋。
据说她长相端庄,性格恭俭,不喜奢华,因此深得弘历的宠爱。
弘历登基以后,两人的感情依然特别深厚,前后生下了四个孩子。
其中的嫡长子,也就是乾隆皇帝的次子永琏,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
乾隆皇帝刚登基不久,就秘密立他为皇太子。
但是很不幸,这个皇子不到10岁就病死了。
富察氏为此极为悲痛,几乎哭瞎了眼睛。
公元1746年,富察氏还不到35岁,终于生下了皇七子永琮。
乾隆皇帝喜出望外,希望这个孩子早点长大,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毕竟,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观念,在他的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
但是很不幸,这个孩子很快因为患上天花又夭折了。
这件事对于乾隆皇帝和富察氏来说,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富察氏因此日益憔悴,不到40岁就病死在了南巡回京的船上。
乾隆皇帝虽然风流,但是倒也痴情,80多岁的时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
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至于富察氏的弟弟傅恒,侄儿福康安,都先后受到了重用,位高权重,极为受宠。
一是因为他们确实有才,另外也有爱屋及乌的因素吧。
却说两个嫡子先后早夭以后,皇长子永璜曾经进入了乾隆皇帝的视线。
他的母亲是满洲正黄旗人,在雍正初年成为了皇四子弘历的侍妾。
但是弘历还未登基,她已经病死了。
乾隆年间,乾隆皇位追封她为哲妃,不久又追晋她为哲悯皇贵妃。
他虽然是皇长子,但是母亲死得早,母亲的娘家势力又弱,所以一直不为乾隆皇帝所看重。
却说一直比较压抑的他,在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丧礼上,似乎表现出了有点激动的情绪。
乾隆皇帝因此勃然大怒,认为他对嫡母不敬,彻底否决了他的立储资格。
另外,不到15岁的皇三子永璋也被皇帝老爸认为他对嫡母不敬,也被取消了立储资格。
这两位皇子都因此一直郁郁寡欢,都不到30岁就去世了。
至于皇四子永珹,他的母亲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先后为这位皇帝生下了四个儿子。
她去世以后,被追为淑嘉皇贵妃。
但是这个皇子,似乎不为皇帝老爸所喜爱。
不到25岁,他就被过继给了康熙的某个儿子为孙儿,不到40岁他就去世了。
皇六子永瑢呢也不为皇帝老爸所喜爱,不到20岁就被过继给了康熙的某个儿子为孙儿。
此人倒是多才多艺,曾经主持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但是他不到50岁也去世了,去世之前,倒是已经被封为亲王。
皇八子永璇倒是长寿,活了近90岁。
但是他的人缘比较差,举止又比较轻浮,而且还是一个残疾人。
因此,乾隆皇帝很不喜欢他,从未产生过立他为储君的念头。
下面重点介绍下皇五子永琪,他博学多才,而且精于骑射,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
并且,在某次大火之中,他背着皇帝老爸逃出了火场,把这个皇帝感动的稀里哗啦。
才24岁的他,已经被封为了荣亲王。
乾隆皇帝倒是想培养他为接班人,但是才25岁的他因为骨结核而早早去世。
乾隆皇帝退位前,在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还指出过曾经想传位于这个儿子。
至于皇九子和皇十子生下来不久就去世了,名字都还没得及取。
介绍完了前十个皇子,该介绍剩下的几位皇子了,分别是:十一子永瑆﹑十二子永璂﹑十三子早夭﹑十四子早夭﹑十五子永琰﹑十六子早夭、十七子永璘。
早夭的这几位,就不多说了。
十一子永瑆,他和皇四子还有皇八子是同母兄弟。
此人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工于书画,而且才华横溢,是十五子永琰的有力竞争对手。
但是呢,乾隆皇帝并不喜欢他,理由是他过于吝啬,家里的马死了,他竟然吃了好多天的马肉,没有别的饭菜。
不过呢,个人觉得,他过于锋芒毕露了,所以引起了皇帝老爸的警觉,刻意地去打压他。
康熙年间的八阿哥,和他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至于十二子永璂呢,不到15岁就去世了,而且因为母亲的失宠受尽了人情冷暖。
十七子永璘呢,不爱读书,性格粗鄙,生活放荡,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储君的人选。
那么,也就剩下十五子永琰,能入皇帝老爸的法眼了,最终成为了储君。
小编在此总结下:皇长子永璜,母亲死得早,母族势力弱,因此不得宠。
因为在嫡母的丧礼上不敬,被剥夺了称帝的资格,不到25岁就去世了;皇二子永琏是最早的储君人选,他是嫡长子,但是不到10岁就病死了;皇三子永璋,因为在嫡母的丧礼上不敬,被剥夺了资格,不到30岁就去世了;皇四子永珹不得宠,被过继给了某个王爷,不到40岁就去世了;皇五子永琪极为得宠,是储君的人选,但是不到25岁就病死了;皇六子永瑢不得宠,被过继给别人,不到50岁就去世;皇七子永琮是嫡子,也是储君的人选,但是不到5岁就去世了;皇八子永璇是残疾人,而且举止轻浮,因此不得宠,但是活了近90岁;皇九子早夭,皇十子早夭;十一子永瑆锋芒毕露,且过于吝啬,不得宠;十二子永璂因为母亲失宠而失宠,不到15岁就去世了;十三﹑十四﹑十六这几位都早夭;十七子永璘粗鄙放荡,因此和储位无缘;十五子永琰,最终继承了皇位。
永琰出生于公元1760年,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50岁了,在当时算是老年得子。
乾隆皇帝心仪的三位储君相继去世以后,他看中了性格沉稳,而且行为举止比较得体,还勤奋好学的永琰。
何况,乾隆皇帝的17个儿子,此时还有6位还在世。
除去过继给别人的,还有四位皇子。
一位残疾且轻浮,一位粗鄙且放荡,一位有才但任性,也就只有这个差不多年纪最小的儿子可以选择了。
1795年,这位皇子被立为了皇太子。
第二年,他登基称帝,尊乾隆皇帝为太上皇。
但是乾隆皇帝去世之前,始终掌握着最高的权力。
1799年,太上皇去世,他终于亲政了。
这就是著名的嘉庆皇帝,他虽然有雄心壮志,但是能力有限,在位25年,并未有大的成就。
故宫牌匾上的箭头是如何来的?吓得嘉庆砍尽古树
当然了作为古代建筑精华之作的故宫,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参观游览,而位于乾清门广场西侧的隆宗门就是不容错过的一处。
因为这里是故宫现今唯一留有战斗遗迹的地方,如果不信只要抬头看看门楼上的牌匾即可,在它的西侧金线上死死的钉着一枚箭头,于无声中向着人们述说着200多年前农民起义军攻入紫禁城的故事。
大抵是吸取了灭忙的沉痛教训,对于农民起义军始终秉持着坚决镇压的态度,无论是对早期的白莲教和天地会起义,还是对后期的和起义,清朝最终的态度都是对其进行坚决镇压的。
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则是心怀惴惴,毕竟是以一小族来统管全国,一旦起义烽火燎原,那么恐怕就得退回关外了,所以对于这些农民起义一直是镇压再镇压! 等清朝到了帝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各种社会矛盾也是愈发激烈,另外再加上民间始终未曾放弃反清复明的斗争,清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迹象。
这不在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的时候,就有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入了皇宫,带队之人为“天理教”的农民领袖林青,而内应太监为才、刘金等对现实不满的一众太监。
尽管起义军人数只有200余人,但各个都是精英,通过宫墙外郁郁森森的古木潜进了故宫。
当起义军一路攻打到隆宗门的消息传出,竟把守午门的清将吓的连忙丢下士兵逃匿了,不过随着清军的陆续赶来,起义军人数不足的缺陷就愈加明显了,当时林青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就在隆宗门附近与支援而来的清军发生了激战,在乱战中竟然有一支箭射中了隆宗门牌匾。
尽管嘉庆帝远在承德,但回到紫禁城的他还是给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在考察战斗现场的时候做出了重要指示:严惩一干内外乱贼、砍尽墙外古树、修缮损坏建筑等等。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嘉庆帝对于那枚钉在隆宗门的箭头却是命人保留了下来,此后没多久嘉庆帝又亲书“罪己诏”来向天下臣民承认错误,试图挽回大清颜面,然而大清朝就如同开始变质的隔夜剩饭一样,确实难以挽回了! 至于嘉庆帝为何保留下来那枚箭头,后人对此不乏猜测,有人说是嘉庆帝想把这件事当做教训,如同古时一般让这枚箭头不断提醒自己;有人则说是嘉庆帝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皇帝,他想把这枚箭头留给以后的皇帝,并让他们再遇到农民起义的时候就坚决镇压,还有的人则说箭头太深,拔除就会损毁牌匾进而影响风水布局…… 不过嘉庆帝当时到底是怎么考虑的,恐怕也只能任由我们猜测了! 随机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黄河水变清是什么异象,民间认为是吉兆/专家称可能为不祥之兆学人工智能10本必看书,个个都是伟大作品助你在人工智能领域逆袭超空泡鱼雷是真的吗,俄罗斯暴风超空泡鱼雷可摧毁航母/速度达200节中国古代十大才女图片,薛涛只能排第八/前三才气堪比白居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嘉庆年英国使团朝见风波:帝王怒罢多名高官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日益增多的远洋客商,首次建立了海关。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英国商人开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航海技术还相对落后等原因,英国商队基本上一年也来不了一次(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关,英人始来互市,然不能每岁至)。
直到三十一年后的七年(1729年),英国商队才频繁往来于两国,双方才“始通市不绝”。
七年(1742年)冬十一月,英国一支船队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后飘至广东沿海的澳门,当时的两广总督策楞,以友好的态度接纳了这些不速之客,并且特意安排地方官给这些英国客商免费提供食物,并帮助他们修缮破损的船舶。
直到人员和商船都休整完毕,才送他们上路。
从乾隆二十年起,英国商人开始大量出现在定海和宁波这些拥有海关的海港码头,当时的地方政府出于国内需求的需要,严禁英国商人大量购买中国的商品,限制对外贸易。
其后数年,英国商人数次请求其它地方政府允许他们通商,请求最后虽被同意,但在商品买卖的数量上,依旧严加限制。
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英国国王也加入到了英国商人的队伍之中——英国王国雅治,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时候,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到了大清王朝,以朝贡的名义请求在清朝的广大沿海地区设立通商港口和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然而,对此的回答却是相当的简洁、明确——“不许”。
七年至十三年,英国海军数次出兵窥伺并侵占澳门,英军军舰甚至都冲击到了清军海防的前沿阵地虎门和黄埔,但最终畏惧于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制裁,才退出了澳门(嘉庆七年春三月,英人窥澳门,以兵船六泊鸡颈洋,粤督吉庆宣谕回国。
至六月始去。
十三年秋九月,复谋袭澳门,以兵船护货为词,总督吴熊光屡谕使去,不听,遂据澳,复以兵船闯入虎门,进泊黄埔。
命剿办绝市,英人始於十月退师)嘉庆二十一年夏六月,英国国王第四次派使臣朝见——“遣其臣加拉威礼来粤东投书”,献方物。
然而,由于当时双方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也没有互设办事机构,英国使团到达广东后,需要由当地最高官员——两广总督,把使团到来的消息上报给。
说来非常不巧的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蒋攸銛,正好不在办公场所,前几天刚刚离开广东,前往京城汇报工作,既然一把手不在家,客人来了也得有人招待,于是,当时暂掌广东大权的广东巡抚董教增,答应接见这批英国使团。
然而,就在双方会见之前,一件小事儿却成为了双方争执的焦点和难点——那就是英国使团晋见巡抚大人时的礼仪,是行中国自古以来番邦晋见督抚要员的跪拜大礼,还是行英国的脱帽、鞠躬的礼仪? 广东巡抚董教增援自然是希望英国人能够跪拜自己,但英国使团的团长加拉威礼却怎么也不肯接受。
因为英国人从来都没有双膝下跪的习惯,认为这样做是对人性的不尊重。
于是,在跪与不跪这件事情上,双方争论了好几天,最终,做为主人的董教增,只好勉为其难地同意了英国人的要求——“不得已许之”。
于是,就在那一天,驻守在广东将军、都统、以及海关监督齐坐一堂,一起接见了英国的使团。
清朝方面自不用说,场面自然是非常的威严和隆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