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如:历史上秦晋之好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何真相?

不过,它最初的意思却有些血腥,其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秦、晋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亲上加亲":通过政治婚姻的形式结盟,以示友好往来互相帮助互不侵犯。
后来人们便习惯性地将一对恩爱夫妻寓之为"秦晋之
【千问解读】
我们常用“秦晋之好”,用来祝福新婚夫妻白头偕老,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秦晋之好"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于今天而言,主要寄寓的是婚姻幸福美好的意思。
不过,它最初的意思却有些血腥,其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秦、晋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亲上加亲":通过政治婚姻的形式结盟,以示友好往来互相帮助互不侵犯。
后来人们便习惯性地将一对恩爱夫妻寓之为"秦晋之好"。
事实上,当时的秦国、晋国的联姻式结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恩爱",其间却有几多无奈与悲催呢。
一、第一次"秦晋之好"
秦国最先只是偏居歧西附庸赢姓的小国,后来在有远见的秦穆公当政下,国力才逐渐强大起来,但与那时强大的邻居晋国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处在晋献公掌权时期的晋国,国力正是旺盛的时候,又灭了虞、虢两个小国,扼据茅津、崤函等要冲之地,极大地阻碍了秦国势头正猛的向东扩展。
秦穆公只得寻求妥协的曲线发展之路,以国礼向晋献公求娶其大女儿伯姬为正妻,表示永结"秦晋之好"。
晋献公接受了秦穆公的"和亲",秦晋两国就这样友好相处,彼此和谐地"恩爱"合作了十多年。
晋献公的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后,亦深得秦穆公的宠爱,时称秦国的穆姬,有很高的地位。
二、第二次"秦晋之好"
不过,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晋献公晚年,因年老昏愦专宠骊姬而引发晋国动乱,骊姬一心扶持自己的儿子奚齐上位,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还逼使重耳、夷吾两公子多年流亡他乡。
想上位的夷吾流亡到秦国时,向秦穆公表示只要帮助他能回国称帝,愿意割让河西五城作为谢礼回报。
在穆姬的劝说下,秦穆公最终答应了夷吾的请求。
正好晋国骊姫的行径不得人心,引起朝野一片反对,恰在此时,晋献公又突然驾崩,奚齐刚继位便被卿大夫里克杀死,晋国一时处于混乱之中。
秦穆公很顺利地帮助夷吾返回晋国称帝,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晋惠公。
因晋惠公是一个极不讲信用之人,当上皇帝后就不愿遵守约定割让河西五城。
秦穆公一时很生气,但碍于来之不易的"秦晋之好",穆姬是夷吾的长姐,面子还得给,只好暂时隐忍不发。
还很仁义地对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的饥荒及时施予援助。
但晋惠公夷吾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白眼狼",秦国在次年同样发生饥荒时,不仅作壁上观,还反而举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大怒,想办法渡过饥荒后,当即率大军回击晋囯,在韩原大战中大获全胜,还活捉了晋惠公准备杀了他。
因穆姬再次为他求情,秦穆公便采取了"亲上加亲"的做法,再次运用"秦晋之好"应对小人作派的晋惠公:要求晋惠公将太子子圉派到秦国当人质,并迎娶公主怀赢为正妻。
只求活命能回国的晋惠公,哪能不答应?所有要求无不一一照办。
就这样,秦晋再次缔结政治婚姻,有了所谓的第二次"秦晋之好"。
三、第三次"秦晋之好"
各位看官肯定都明白,秦穆公将女儿怀赢许配给子圉的目的,必然是牢牢地约束晋国。
因为这个子圉,生性刻薄,极为昏庸,不是有能力的君主人选,很好控制。
哪知很多事就是那样的事与愿违。
偏偏善良而又追求独立的怀赢公主,对子圉的不喜欢到了根本不愿意与他一起生活的厌恶程度。
以致子圉在秦国当了6年的人质,也无时不刻想着回到晋国。
当他听说父亲晋惠公病重时,便暗地里准备偷跑回去。
关键时刻,怀赢对他的举措选择了"保密"和"放手"。
由此可见,善良而又独立的怀赢公主对他是多么的嫌弃。
子圉就这样非常幸运地逃回晋国,晋惠公病世后,还顺利地继位,这就是更加让人鄙弃的晋怀公,将晋国弄得更是民不聊生。
秦穆公得知子圉的去向后,对怀赢公主大失所望,在冷落她的同时,又将流亡到楚国的晋国公子重耳接到秦国,要求重耳迎娶怀赢,再续"秦晋之好"。
原本成熟稳重有政治智慧的重耳,哪里不明白秦穆公此举是"一箭双雕"?要自己迎娶大侄子的正妻,不仅是羞辱晋怀公,也是对自己"别有用心"的一番考量啊。
不得不妥协的重耳为了重振晋国,不再让晋国动荡的政局持续下去,毅然接受了秦穆公此番利益交换的政治联姻:以周礼明媒正娶怀赢,且真心相待,为之改名"辰赢"。
就这样,已过花甲的重耳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于公元前636年重返晋国,处死了晋怀公,正式登基称帝,成就了一番霸业,这就是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综上而言,带着血腥的"秦晋之好",其实哪有那么多欣悦的圣洁与纯粹?不过是一份悬空的美好祝愿与想象罢了。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楼兰古国一夜消失,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有的地方至今袅无人烟,踏足过的人们却寥寥无几;有的地方曾经繁华不已,现在却只有黄沙漫天。
被文人墨客写进诗词中的楼兰古国,就是这大漠中的未解的秘密。
这座古国曾经在丝绸之路上,如同一颗明珠一般,镶嵌了长达500年之久,可是它却在一夜之间消失,就如同在这历史舞台上从未存在过一般。
人们开始怀疑,那片西域上的奇怪古城,真的存在过吗?楼兰古国一夜消失,历史上真的存在吗?翻看历史文献的记载,在《史记》、《汉书》中,都曾有过楼兰的身影,可是它仅仅只持续了几百年之久,尤其是到了公元四世纪,楼兰直接奇怪的消亡了,在往后的史书中,关于这个古国再无任何记载,就如同它未曾出现过一般。
直到1899年,一支由瑞典人带领着探险队进入新疆新疆罗布泊以后,因为一把铁锹的丢失,菜叶网,才发现这座在西域大漠之中沉睡了长达1600年的古城,1900年的3月28日,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世界。
随后在近百年的岁月,有不少的考古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开始出现在这里。
在这座古城,发现了很多的木器、陶器,还有古代的钱币和汉锦,甚至还有近代手抄的一本《战国策》,这些古老的文物,在展现这片土地过往的繁华盛世的同时,也证明了楼兰是真实存在过的。
尤其是在70年代末期,这座古城还出土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还有珍贵的皮革制品和漆器等文物,虽然这座古城沉睡了千年,但是它的文明却一直悠久的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