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刘备手下谁的地位最高?

不过这些都是在刘备死后的情况了,那么刘备还在世的时候,究竟谁才是第一位的呢? 1.刘备手下众人的地位 受演义小说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刘关张桃
【千问解读】
很多人可能都对三国时期,蜀汉刘备手下的“二把手”很感兴趣,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会认为在蜀汉排的上号的,在刘备手下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诸葛亮,毕竟他后来可是大权独揽,连刘禅都要尊一声“相父”。
不过这些都是在刘备死后的情况了,那么刘备还在世的时候,究竟谁才是第一位的呢?
1.刘备手下众人的地位
受演义小说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来又有了蜀汉五虎大将,再加上如鱼得水的诸葛亮,这哥几个食则同席寝则同榻,每天和和气气其乐融融。
但实际上即使是“五虎上将”外加诸葛亮,这六个人的地位也是要分三个档次的,而我们一直认为是蜀汉阵营二把手的诸葛亮,在这个权力档次划分中,还要排在最低的第三档。
仅以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五虎上将和诸葛亮都健在的时候,刘备就已经给他们进行了权利分配:如果诸葛亮黄忠赵云有了过错,张飞和马超可以未经请示刘备,就把他们抓起来;而关羽则可以不请示刘备,把他们统统杀掉。
2.各人的区别
咱们先来看看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候的委任状:“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用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以云为翊军将军。
”
关羽假节钺,张飞马超假节,至于诸葛亮黄忠赵云,别说假节钺,连假节的没有。
这样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刘备在世的时候,蜀汉阵营二号人物是关羽,稍逊一筹的是张飞马超,因为假节和假节钺这权利都很大,一会咱们再说。
而军师将军诸葛亮和翊军将军赵云都是杂号将军,但因为都是刘备的亲信,所以可以和啥都不假的黄忠并为第三档。
3.假节钺与假节
在三国时期,假节和假节钺的人数都数不过来,真要认真统计,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假节和假节钺的权利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为节钺本来就是两种东西,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节杖和黄钺,节杖“以竹为主,柄长八尺,以牦牛尾其眊三重”,也就是一米八的竹竿上绑几根牦牛尾巴,表示此人是皇帝或朝廷派来执行某项公务的,可以部分代表皇帝,有一定的事件处置权。
现在所说的“接见各国使节”,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
而黄钺则是用黄金装饰的斧头,一般为帝王专用,如果赐给某个重臣,那么这个重臣就有了生杀予夺的大权。
在蜀汉阵营,除了刘备,就只有一个人有生杀予夺大权,那就是假节钺的关羽关云长。
这样的安排,刘备是把关羽放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号重臣的位置上了。
这时候我们再要问:刘备在世的时候,谁是蜀汉阵营的二号人物,是关羽黑还是诸葛亮,答案就很明显了。
假节的张飞和马超权利也不小,但是他们却没有斩杀中高级官员的权利。
假节的意思有点像总经理下面的部门主任:“小事别来烦我,大事你也别擅作主张”。
至于诸葛亮黄忠赵云就有点可怜了,黄忠毕竟还混了个关内侯,虽然有封号无封国,但也能额外有一笔食邑收入,而诸葛亮赵云啥侯都不是,没有爵位的军将,一旦被免职,那就是白丁一个。
直到关羽牺牲、黄忠病逝(黄忠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第二年就病故了,《三国志》写着呢:先主为汉中王,赐爵关内侯,明年卒)之后,刘备当上了皇帝,诸葛亮这才“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跟张飞权力想当,但还是没有爵位,在对待诸葛亮的人事安排上,刘备违背了汉武帝刘彻“丞相封侯”的规矩……
蜀汉棋局中的弃子:解码刘封之死的三重政治密码
养子在的泪眼中自刎而亡,这位曾以武勇震慑东三郡的将领,最终沦为权力天平上的祭品。
其死亡背后交织着继承危机、战略失误与派系倾轧的三重绞索,折射出时代最残酷的政治法则。
一、继承危机:下的身份困局 刘封之死本质上是宗法制度与现实政治的剧烈碰撞。
作为刘备在荆州时期收养的义子,刘封早年因 武艺气力过人 备受器重,甚至一度被视为继承人培养。
但公元207年的出生彻底改写了权力格局——这位具有汉室血脉的嫡子,使刘封的 养子 身份成为致命缺陷。
陈寿在《》中直言其身处 嫌疑之地 ,这种身份尴尬在刘备称汉中王后愈发凸显。
刘备的应对策略充满政治算计:通过册立刘禅为太子、派遣刘封远征上庸,看似重用实则疏远。
但人事安排的失衡埋下隐患——让年仅二十余岁的刘封统领孟达等老将,既无法建立威望,又陷入权力真空。
当败亡、孟达叛逃时,刘封既无能力力挽狂澜,更无法平息蜀汉内部对 废太子 的猜忌。
这种身份困境,使其注定成为政权过渡期的牺牲品。
二、战略崩盘:东三郡失守的连锁反应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成为刘封命运的转折点。
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丧失的直接导火索,正是刘封与孟达的 见死不救 。
但深层原因在于刘备的战略误判:将东三郡这枚连接荆益的战略棋子,交给缺乏政治智慧的刘封镇守。
该地区作为新附之地,内部兄弟等豪强势力暗流涌动,而刘封非但未能安抚,反而以 夺达鼓吹 的侮辱性行为激化矛盾。
孟达的叛逃更具标志性意义。
这位东州派代表人物率四千部曲降魏,不仅使上庸防守力量锐减,更在蜀汉内部引发连锁反应。
东州派作为仅次于荆州派的第二大势力,其核心成员的叛逃迫使刘备必须有人担责。
当曹魏、联军压境时,申仪的背叛彻底击垮防线,刘封的败逃使 跨有荆益 的战略构想化为泡影。
这种战略层面的崩盘,为刘备的清算提供了合法性外衣。
三、权力博弈:诸葛亮的隐秘推手 在刘封之死的决策链条中,诸葛亮扮演着关键推手角色。
其劝谏刘备 封刚猛,易世之后恐难制御 的言论,暴露出蜀汉权力结构的深层焦虑。
刘封作为刘备嫡系,不仅在军中享有 气力过人 的威望,更与孟达、申氏兄弟等地方势力存在复杂关联。
若刘备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刘禅根本无法驾驭这位 假子 ,蜀汉极可能重演诸子争位的悲剧。
诸葛亮的隐忧更在于权力制衡。
当时蜀汉内部存在三大势力: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以为代表的东州派、以及等本土将领。
刘封的存在将打破这种微妙平衡——其养子身份可能获得部分将领支持,而刚猛性格又易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通过清除刘封,诸葛亮既消除了潜在威胁,又强化了 尊刘禅、尊法度 的政治正确,为后续北伐扫清障碍。
四、历史镜像:权谋法则的残酷演绎 刘封之死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三国权力法则的典型注脚。
在袁绍废长立幼引发官渡惨败、确立门阀统治的对比中,刘备的选择展现出封建帝王的冷酷理性。
当刘封临刑前叹道 恨不用度之言 时,他或许已意识到:在权力漩涡中,个人武勇与战功终究难敌制度性安排。
这种悲剧性命运,在时期的 挥泪斩 、遇刺后的权力真空等事件中不断重演。
从现代政治学视角审视,刘封之死本质上是 预防性打击 的经典案例。
刘备集团通过牺牲边缘人物,既转移了荆州之败的舆论压力,又为新君登基铺平道路。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政权存续捆绑的权谋艺术,在后世王朝的 中反复上演。
当历史尘埃落定,刘封的悲剧早已超越个人层面,成为解读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切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鼎立的缔造者:曹操、孙权、刘备的政治博弈与才能比较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杰出的领袖在这一时期中脱颖而出,他们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才能使得魏、吴、蜀三个政权能够形成鼎立之势。
本文将探讨这三位领袖如何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比较他们各自的政治能力。
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他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北方,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孙权作为东吴的领袖,继承了父兄的遗业,巩固了江东的统治,并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手,成功抵抗了曹操的南侵。
刘备则凭借其仁德的形象和诸葛亮等一批贤臣的辅佐,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三位领袖各有所长,但刘备相比曹操和孙权最大的优点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民心所向。
刘备以仁爱著称,他的“王道”政治理念吸引了大批人才和民众的支持。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风格,使他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政权。
至于曹操、孙权和刘备谁的政治能力更高,这实际上很难一概而论。
曹操以其果断和残酷著称,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色;孙权则以其稳健和审时度势著称,他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局势;刘备则以其仁德和民心所向著称,他的政治理念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三人各有特点,但都具备高超的政治能力。
结语: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领袖的政治才能和决策智慧共同塑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他们的不同领导风格和政策选择反映了各自政权的特点和优势。
刘备的仁德政治虽然在军事实力上不及曹操,但在赢得民心和支持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
三国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政治能力和领导风格都有其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来发挥自己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