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何要杀伍建章?

不过伍建章最后下场却是满门抄斩,当时杨广夺权篡位,多数大臣为了自保不敢声张,伍建章则是披麻戴孝,直接在殿上怒斥杨广,使得杨广大为恼怒。
杨广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伍建章,虽然他是开国功臣之一,但依然被诬陷入狱。
不过伍建章在历史上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他出自小说《兴唐传》还有《说唐》,但他
【千问解读】
伍建章是隋朝开国九老之一,因为功劳极大,因此被封为忠孝王。
不过伍建章最后下场却是满门抄斩,当时杨广夺权篡位,多数大臣为了自保不敢声张,伍建章则是披麻戴孝,直接在殿上怒斥杨广,使得杨广大为恼怒。
杨广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伍建章,虽然他是开国功臣之一,但依然被诬陷入狱。
不过伍建章在历史上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他出自小说《兴唐传》还有《说唐》,但他的故事依然是广为人知。
忠孝王伍建章是开隋九老,他曾为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伍建章是隋朝的一员猛将,早在北周时期,他就已经名声赫赫。
作为隋朝开国柱石,隋炀帝为什么刚刚继位就要迫不及待的诛杀他?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原因?
在《隋唐演义》中,忠孝王伍建章也可以算作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大将,他位居开隋九老之首,战功赫赫。
在隋朝灭亡南陈的战斗中,伍建章曾连挑南陈十几员大将,威震于江南,可能除了韩擒虎和贺若弼,隋军中谁的功劳也比不上他。
这样一员猛将,可以说就是大隋帝国的柱石。
杨广早年曾与其兄杨勇争夺太子,作为隋朝的柱石,忠孝王却目的明确的站到了杨勇的一边,这就让杨广非常愤恨,等到杨广继位,隋炀帝便趁机拿他开刀。
隋炀帝弑父杀兄,丧尽天良,当时,朝廷上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指责杨广,唯有伍建章披麻戴孝,大骂杨广昏庸。
杨广非常震怒,当即下令割掉了他的舌头,不过,伍建章依然大骂不止,杨广一时激愤,遂直接下令将其满门抄斩。
伍建章是《隋唐演义》中的虚构人物,可能作者为了突出杨广的残暴,才构造了这样一个人物。
历史上,所谓伍建章大骂隋炀帝杨广的事件根本不存在,更别提伍建章南伐陈国了。
不过,也不得不指出,小说所塑造的伍建章这个人物非常成功。
伍建章死后,他的家产被充公,当时,隋朝第一悍将宇文成都负责逮捕伍家所有的家眷,宇文成都有意要放掉伍氏家丁,不过,伍家家丁却宁死不屈,他们甘愿亲赴刑场,于是,伍家一百多口皆被隋军杀害。
伍氏被满门抄斩时,只有伍建章的儿子伍云召逃得升天,当时,伍建章之子伍云召正在南阳任职,当他听到这个噩耗,遂起兵造反,后来,伍云召加入了朱灿的义军,起兵反隋。
伍建章作为开隋九老之首,在隋朝享负盛名,他死后,靠山王杨林为其鸣不平。
靠山王杨林本身和伍建章的关系也不错,当他听到伍建章被杀,怒不可遏。
其进殿指责杨广。
靠山王毕竟不同于伍建章,所以杨广并没有痛下杀手。
为了获取靠山王的信任,杨广专门派人将伍建章之死构造成行刺,最后,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
伍建章满门忠烈,却这样惨死在隋炀帝的手里,实在可惜。
伍建章死后,他的儿子伍云召举旗反对隋朝,后来,伍云召和堂弟伍天锡等三人又在四明山对阵宇文成都,名扬天下。
伍云召最后和伍天锡一起死在了扬州比武场上,其子伍登后来过继给了朱灿。
等到李世民率军征讨各路势力,伍登又归顺到了李世民的麾下。
伍登忠良之后,李世民对其非常信任,遂封其为国公,恩荫万世。
不管是伍建章,还是伍云召,都是小说虚构的人物,作者之所以要加上这个人物,就是要突现隋炀帝的残暴和昏庸。
所谓忠孝王伍建章根本不存在,历史上也没有这个人的原型。
不过,作为小说中所谓的开隋九老,伍建章还是有一定的贡献的,起码他曾为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至于其子伍云召南阳举旗反隋,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伍云召作为隋朝十八条好汉之一,武艺值自不必说,其后世能得到国公之爵,伍家也算功德圆满了。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