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在国之将亡的时代里,各路的文人志士也是在用自己的笔杆子为自己的祖国贡献着一份力量。
鲁迅作为近代历史上最出名的思想家、民族主义战士,可以说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用他手中的笔杆点醒了很多沉睡的人,虽然言辞非常犀利,但是当时的人们却非常推崇他
【千问解读】
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也同时是各大爱国人士抛头露面的年代。
在国之将亡的时代里,各路的文人志士也是在用自己的笔杆子为自己的祖国贡献着一份力量。
鲁迅作为近代历史上最出名的思想家、民族主义战士,可以说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用他手中的笔杆点醒了很多沉睡的人,虽然言辞非常犀利,但是当时的人们却非常推崇他。
然而在193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救亡情报》的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鲁迅公然说到:“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一出,即使平时很推崇他的一些人都站出来反驳他,一时间社会上开始了很长时间的争论。
那么鲁迅为何要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这并不是鲁迅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了,早在之前就多次表达过对汉字激烈的看法,比如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就说到:“汉字和大众化是势不两立的”,在他自己所写的《且介亭杂文》中也是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鲁迅先生认为汉字就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病菌是由内而外的,即使思想上多么先进,但是汉字是深入人体的病菌,如果不从根本上除掉它,结果改变不了死亡的结局。
其实说起来鲁迅也是一位靠汉字吃饭的人,为何他会对已经流传数千年的并且也使他养家糊口的汉字如此的深恶痛绝呢?其实最初提出废除汉字并不是鲁迅提出的。
早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很多的有志之士开始反思自己国家落后的原因,当时激进一派的人就主张全盘西化,彻底摈弃传统的中华文化,他们认为中国只有摈弃了落后的中国文化才能够逐渐追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汉字就是首要摈弃的东西,由此,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字废立之争开始展开。
1917年,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的胡适就率先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里面就明确提出了提倡废除晦涩的文言文,使用人人都能听懂的白话文写文章,此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紧接着就出现了很多的学者直接希望彻底摈弃汉字,然后再找一种符号从而代替汉字,在1920年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的方案,1930年翟秋白更是提出使用拉丁化的新文字。
实际上鲁迅能够说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是有着自己的顾虑的,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在日本对中国动手的“前夜”,中国国内的现状是各派系军阀林立,科举制也已经废除,当时的中国政府一直都没有推出一套完善合适的教育体系,加上国内混乱,很多的人都上不起学,当时虽然是国学大师辈出的时代,但是当时的文盲率却高达95%,繁体字的复杂难懂使很多想要自己学习的人望而却步,民国时期使用的西方的威妥玛拼音在中国的使用也非常的不方便。
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拼音还是在1956年国务院颁发《汉字简化方案》颁发后的两年后也就是1958年才成熟出炉开始在国内推广,甚至在当时还有人提出直接用拼音代替汉字。
一直到《简化字总表》的广泛推行,汉字的使用和辨别方便后我国的文盲率才开始下降。
结合以上,相信鲁迅先生的本意也并不是完全废除汉字,也想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中国已经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了,他一方面肯定也是希望自己祖国的文化能够被传承下去,但是他更希望中国能够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上存活下来,从而走上富强的道路,所以他才会“两权相害取其轻”,选择消灭汉字保住国家。
今天,汉字不仅保留了下来,更是推向了世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建国后政府对汉字简化方案的成功实行,所以小编还是想说一句,党和政府才是国家发展的保障,我们生在了好时代。
高考600分能上鲁迅美术学院吗?请看历年录取分数线
根据圆梦志愿提供的鲁迅美术学院在全国各省最低录取分数线可知,鲁迅美术学院2024年收分在600分及以下的省份有:河南、浙江、山东、河北、辽宁。
例如:鲁迅美术学院在河南文科本科二批2024年的最低分是487分,比600分低113分。
鲁迅美术学院在河南理科本科二批2024年的最低分是477分,比600分低123分。
一、600分能上鲁迅美术学院吗?答案是:600分能上鲁迅美术学院。
以下这些普通高考省份,600分可以上鲁迅美术学院。
招生省份科目批次2024分数河南文科本科二批487河南理科本科二批477鲁迅美术学院在河南的录取分数为477分~487分。
2025年高考成绩为600分的同学,比鲁迅美术学院在河南2024年的最低分,要高出113分~123分。
以下这些新高考省份,600分可以上鲁迅美术学院。
省份选科批次2024分数浙江不限一段585山东不限一段545河北物+不限本科批513辽宁史+不限本科批466鲁迅美术学院在浙江、山东、河北、辽宁的录取分数为466分~585分。
2025年高考成绩为600分的同学,比鲁迅美术学院在浙江、山东、河北、辽宁2024年的最低分,要高出15分~134分。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