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26 点击数:
简介:三国必然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个道理。

然而却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壮志,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个没能受到重用的大将之一。

太史慈是东吴名将,然而当东吴归孙权接手之后,太史慈就很少被孙权重用了,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办法施展,实在是让他感到太憋屈了。

而太史慈最终也是郁郁而终的,也与他的这段

【千问解读】

三国必然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个道理。

然而却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壮志,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个没能受到重用的大将之一。

太史慈是东吴名将,然而当东吴归孙权接手之后,太史慈就很少被孙权重用了,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办法施展,实在是让他感到太憋屈了。

而太史慈最终也是郁郁而终的,也与他的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那为什么孙权不重用太史慈呢?太史慈最终又是怎么死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1.太史慈是一个怎样的人

太史慈在大多三国迷的心中是一位完美的武将,尤其在东吴迷们的心中更是无可挑剔。

最为关键的是太史慈在正史中也是近乎完美的存在。

当世人和历代的史评家都对其赞美有加。

《三国志》作者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汉末大名士孔融: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孙策: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

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

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以上评价最多,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几乎全是太史慈的忠义诚信。

太史慈的优点其实远不止这些,以下先了解一下史书中完美的太史慈吧。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

年少好学且极为善射。

二十一岁那年在东莱郡署担任奏曹史,负责处理文书。

一次为了帮助本郡抢先递送朝廷公文到公车门。

略施小计,得罪了其他州郡的衙门,为了躲避报复,避祸去了辽东。

当时担任北海相的大名士孔融,听说了这件事后,感觉太史慈是个奇人。

孔融为了表示交好之意,常常派人接济太史慈留在家中的老母亲。

后来黄巾军首领管亥围攻孔融,太史慈正好自辽东回家探母,母亲立即命令太史慈急赴北海帮助孔融。

太史慈一片孝心,为报孔融体恤母亲的恩情,一人单马驰赴北海都昌。

太史慈见到孔融后,请求带兵出城杀敌,孔融不许。

当时孔融正着急寻求壮士去山东平原向刘备求救。

但因城围日密,无人敢冲出城。

太史慈听闻,不辞艰难,慨然自请。

孔融说:“人人都说此事难办,实在不愿以此不可能的事情为难义士。

太史慈说:“府君有恩于我的母亲,太史慈无以为报,母亲此次遣小子前来,就是要解恩人之急。

今天众人都说不可,太史慈也一样认为不可的话,那岂不是辜负了府君昔日照料我一家人的恩情吗?报恩之义如果尽失的话,母亲遣小子来见府君的意图也就难以达到了。

小子又有何脸面复见母亲大人呢?如今事情紧急,愿府君只管派遣不要犹豫,以成全小子报恩之愿。

”孔融没有办法只好派遣太史慈突围求援。

太史慈仅带二名骑从,出城时被黄巾军察觉,黄巾军立即兵马互出观望动静。

太史慈见状却从容在城外表演射箭靶,遥射无不中,射毕,复回人城。

如是者数日,迷惑黄巾军。

刚开始黄巾军很警觉,但看太史慈射技如此精湛,也不敢有所骚动,只是在原处观望,后来几日见太史慈只是炫技,无所攻击,也就开始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

一日太史慈乘黄巾军松懈之时,突然驰马加鞭突围而出,等到贼兵追来,太史慈已经跑远,回头遥射几个跑的快的追贼,追贼一一应弦而倒,此后无敢再追者。

太史慈驰抵平原,请得刘备发兵三千来救孔融,贼兵遂解围而去。

时年太史慈二十六岁。

孔融无比感慨地对太史慈说:“壮士,你真是我的年轻好友。

"

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2.刘繇为何不重用太史慈

解围孔融以后,太史慈到同郡人扬州刺史刘繇处供职。

当时孙策和刘繇正在争地盘。

刘繇、孙策双方对峙在牛渚。

手下有人向刘繇建议让太史慈担当将军之职以拒孙策。

刘繇不听,只派太史慈担任侦察巡行的工作。

后来刘繇在牛渚失利,逃奔丹徒。

刘繇不重视太史慈的原因是因为太史慈不是世家名门出身。

仅仅是一名寒门武人,轻侠之士。

在那个时代刘繇不愿重用太史慈无可厚非。

因为汉末三国是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尤其在世家大族的圈层里,注重门第之风盛行。

刘繇本身就出身世家豪族,还沾着那么点皇亲。

当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曹操那样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要不怎么曹操能成功呢,只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

史书记载,刘繇说:“我若重用太史慈,许子将岂不是要笑话我?”许子将就是许劭。

每月初一在京都洛阳搞月旦评,品评人物的那哥们。

兵乱之下,许大名士品评人物的活动开展不下去了,跑到刘繇这里避难来了。

清谈评议,品评人物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因此许劭这种大名士在当时很受欢迎。

因其能“以言拔士”,经他们点评过的人,都会身价大涨,所以非常受士人的敬仰和敬畏。

刘繇也不敢轻易得罪许劭,生怕被许劭给个“差评”,一世英名也就毁了。

太史慈在刘繇的手中虽然未得到重用,但是一次机缘巧合他还是和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遇上了。

这也许就是天意。

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3.孙策重用太史慈

当时太史慈正在神亭巡行警备,与孙策和他的从骑遭遇。

太史慈不顾敌强己弱,独自上前同孙策搦战。

孙策和太史慈从马上一直打到马下,然后各弃兵器,开始赤手空拳,肉搏厮斗,斗到最后,孙策抢了太史慈背上插的短戟,太史慈抢到孙策的头盔,二人还是不分胜负。

直到双方增援的兵马赶到,才不得不罢手归营。

经过此番厮斗,二人心中顿起默契之感,心生钦佩之情,正所谓英雄惜英雄,豪杰爱豪杰。

后来刘繇在孙策的猛攻之下战败,太史慈被执。

孙策亲解其缚,拉着太史慈的手说:“壮士还记得神亭相搏时否?那时如果是我被执,不知你会如何见待?”

太史慈说:“各为其主,未可知也。

”孙策大笑说:“俱往矣,以后我们一起来干一番大事如何?”太史慈早有钦佩孙策之意,既然得不到刘繇的重用,如今孙策如此肝胆相照,遂许美意,愿为驱驰。

孙策先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

回吴郡后又分兵给太史慈,拜为折衔中郎将。

刘繇不久病死在豫章,其部众万余人未有所属。

孙策命太史慈前往招抚,左右都说:“太史慈此去恐不复还也。

”孙策说:“子义勇敢有智略,肝胆照人,非纵横易变之人,他读书知义,素重言诺,一旦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可勿疑。

孙策在吴县间门送别时,把腕问太史慈:“何时能还?"太史慈慨然曰:“不超过六十日。

”果然不出两月,太史慈完成任务而返。

而且把豫章目前松散无备治的情况汇报给了孙策。

孙策据此决定对豫章用兵,结果大胜。

孙策据有豫章后,分出庐陵郡,任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驻屯海昏。

针对刘繇死后太史慈收抚刘繇的部下,《吴历》中有另一番记载。

【《吴历》记:慈曰:"州军新破,士卒离心,若傥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

"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

明日中,望君来还。

"诸将皆疑。

按《吴历》的说法,是太史慈主动向孙策提出要去收抚刘繇的余众,而不是孙策的命令安排,因此孙策诸将皆疑太史慈会一去不返。

孙策给了太史慈极大的信任,太史慈不负信任,按期而返。

如果按《三国志》的记载,是孙策命令太史慈去收抚刘繇的余众,然后同部下们商议,部下们觉得不可,孙策力排众议觉得太史慈肯定会回来,则表明孙策对太史慈是有把握控制的。

《三国志》记载: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从孙策的言语中能看出他知道太史慈除了他以外,没有其他可以投靠的途径,因此才放心让太史慈北归抚众。

那么孙策和太史慈意气相投的成分则显得不是那么强烈,信任程度也大打折扣。

太史慈和孙策的这一段交往,我是更愿意相信《吴历》中的说法。

后来的史例也表明太史慈和孙策之间的关系很大的成分是感念知己,意气相投。

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4.孙权为何不重用太史慈

孙策死后,孙权对太史慈的人事安排比照孙策没有任何改变。

依旧是督诸军拒刘表的侄子刘磐,使磐绝迹不敢再犯。

终太史慈一生也没有改变。

依照太史慈的能力,孙权的这个安排显然是不重用太史慈。

以孙权的用人之明,忽视太史慈的能力,不符合其一向用人的原则和惯例。

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孙权不信任太史慈,怕控制不住,不敢用。

孙权毕竟没有他哥哥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这份武人之间不打不相识的交情。

按年龄来说,太史慈比孙策大十岁,孙策被人暗算时,太史慈已三十六岁。

孙权以十九岁继位,比太史慈年幼十七岁。

太史慈毕竟和张昭、周瑜这些孙策旧部不能比,孙权以“不变应万一”的人事安排,在太史慈身上也许是最恰当的安排。

《三国志》记载,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名气和能力,也想笼络一下,于是寄出中药材当归一味。

曹操此番行为纯属裹乱挖墙脚,知道太史慈不被孙权重用,想趁机挑拨离间。

太史慈在深陷孙权的怀疑中,抑郁不得志之时,能不为曹操所动,凸显了其难能可贵的忠臣名节。

宋代著名文史学家洪迈评价太史慈光明磊落,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吴书》中记载了一段太史慈的临终遗言,陈寿在《三国志》中却没有录入。

太史慈临死喟然而叹说:“男儿在世,当带七尺之剑,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伸,奈何而死乎!”太史慈的临死嗟叹之词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不能不说心里对孙权的安排没有不满情绪。

太史慈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不甘心的死亡不能说跟抑郁的心情无关。

一个浑身充满武艺的高人,在满腔的愤懑之中,在有如曹操这样的明主的诱惑之下,还能因为同一位故人的意气相投而坚守臣节,其忠义烈名真心是可敬可叹!

“话说给懂得人听,事做个懂的人看。

”一千年以后,元初著名的政治家郝经有感而发:“太史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

其言亦田畴辈流也。

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从古至今姓氏都是当作家族血脉传承的依据。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论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

加入收藏
               

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