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25 点击数:
简介: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新古文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成就非同一般。

其实曾巩的兄弟才华也非常厉害,他们还握有一项纪录,就是曾巩和他的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曾阜是在同一年中进士,对于曾家来说可谓是一炮四响。

其实还不止,曾巩的两位女婿也是进士,等于一共是六人统统高中。

看到这里不得不问问曾

【千问解读】

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新古文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成就非同一般。

其实曾巩的兄弟才华也非常厉害,他们还握有一项纪录,就是曾巩和他的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曾阜是在同一年中进士,对于曾家来说可谓是一炮四响。

其实还不止,曾巩的两位女婿也是进士,等于一共是六人统统高中。

看到这里不得不问问曾家是有什么独特的教学技巧?实在令人好奇。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1、英雄多磨难

曾巩出生在1019年,他生活的年代迄今一千年。

在这一千年的时光里,他的文章受到冷落,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透明人”,不过是最近100年的事。

也就是说,在民国以前的800多年中,曾巩是古文写作领域大神级的人物。

只是今人无法领略和感受罢了。

欧阳修在世时,当了相当长时间的北宋文坛盟主,地位很高,当时就被称为“今之韩愈”。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个席位,即以欧阳修领衔,其他五人,要么是他的弟子,要么靠他的赏识才开始扬名。

作为文坛盟主,欧阳修生前就在物色自己的继承人。

在遇到苏轼之前,他实际上已经认定曾巩是最合适的人选。

那时候,曾巩并无功名,但他的文章深得欧阳修推崇。

欧阳修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

”又说:“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

欧阳修对曾巩的爱,那是超出一般的爱。

只要是难得一遇的好文章,糊上作者名字,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认定是曾巩写的。

他曾把苏轼的文章当成是曾巩写的,也曾把王安石的文章错认为曾巩写的。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曾肇后来写文章纪念兄长曾巩,说欧阳修是文坛宗师,曾巩出道晚一些,但与欧阳修齐名,“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

虽然是捧自己的哥哥,但曾肇这段话并无夸张。

事实上,曾巩生前的文名确实很盛,获得的评价也相当高。

连苏轼都把曾巩当作欧阳修门下最厉害的那个人,他写诗说:“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王安石在给曾巩的诗中写道:“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后来,王安石又对别人说,在我交往的人中,曾巩的文章“不见可敌”。

要知道,发出这些议论的人,都是自视甚高的文坛、政坛大咖。

可见,曾巩真的是“无敌”,不然没有人会愿意为一个终生沉沦下僚的文人抬轿子。

《宋史》评价说,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在大师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没有做过高官的曾巩,能够打出一片天地,确实不容易。

不过,曾巩最终还是错过了文坛盟主之位。

原因不是他不够格,而是与他同时代的苏轼太过光彩照人了。

既生瑜,何生亮。

尽管曾巩的个人性情更接近欧阳修,但欧阳修在发现苏轼之后,经过权衡,还是明确地把文坛盟主之任,付与苏轼。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2、当官为民作主

曾巩(1019—1083年),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字子固。

入仕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先后任史馆编校,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兼判官告院等职。

任京官9年后,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任通判。

这一年越州发生饥荒,曾巩就通告所属各县,要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

据统计共有十五万石,曾巩同意将这些粮食比正常平仓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出,顺利地度过了饥荒之年。

此外春播时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后来他在齐、襄、洪、福、明、毫诸州任地方长官。

在所任职之处,他注意除民害,平冤狱,治疫救灾。

深受老百姓赞誉。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曾巩在800多年间受追捧,以及在近100年受冷落,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我们如果能站在更长时段的河流里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声名的起起落落,就能理解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非浪得虚名,更不是凑数。

因为,我们眼下的观点和经历,并不能代表历史的全部。

曾巩不仅身后之名起落不定,生前也命途多舛。

现在说起江西南丰曾氏,是当地人的一大骄傲。

这个家族在北宋文坛、政坛光芒四射,盛极一时。

追根溯源,虽然曾巩的祖辈和父辈已经有了功名,但真正厉害的是曾巩这一代。

曾巩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在他之上还有个哥哥曾晔。

兄弟之中,除了哥哥曾晔未中举而相对早逝之外,其他五人以及几个妹婿均中了进士。

有一年,这个家族一次考了六个进士,轰动全国。

辉煌的背后,全是苦难。

而这些苦难,基本上由曾巩替弟妹们承担了。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3、文创治学的高手

曾巩从18岁就走上科举之路。

除了上面讲的,他有10年时间为了赡养大家庭而放弃求取功名,另外的10年,他考了多次,却蹉跎其间,没能考上。

究其原因,他早年屡试不第,不是文章写得不行,而是写文章并不趋附当时的应试文风。

连欧阳修都看不过去,责问说:“有司所操,果良法焉?”意思是,连曾巩这样的人才都未能被录取,考试部门的评审标准,真的科学吗?

一般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确实会抱怨和指责外界,尤其是天才式的人物,更会将个人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滞后。

但曾巩从不如此想。

在欧阳修为他打抱不平的时候,曾巩却“不非同进,不罪有司……思广其学而坚其守”——既没有嘲讽考中的人,也不对考官大放厥词,他首先想到的是自省,反思如何不改初心,并把学问做得更精深。

在曾家最困难的时候,曾巩受尽了同乡的嘲讽。

当地人做了一首打油诗,戏谑曾家兄弟赶考只是去打酱油:“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不以为意,“力教诸弟不怠”。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曾巩志大才高,却从未得到命运真正的眷顾。

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始终是逆境多于顺境。

连唾手可得的文坛盟主之位,也因为苏轼的出现而失去了。

但他始终心态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一直在用圣人的标准磨砺自己。

在曾巩担任馆阁校勘期间,苏轼推荐了两名四川老乡拜访他。

这两人因为文风不合流俗,被乡里人讥笑为迂阔,很是苦恼,特向曾巩求教。

曾巩读了他们的文章,却称赞有加。

两人很高兴,临行便请曾巩为他们写点文字带回去,好堵住悠悠众口。

没想到,曾巩劝他们说没必要,根本用不着为这些闲言碎语苦恼,“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不必随波逐流,也不必阿附世俗,更不必为冷眼所动。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曾巩有点悲催,他生前的工作和职位,决定了他出头的机会甚少。

他不依附人,不迎合人,为人,做官,写文章,温和务实,纯净端正。

他虽然推崇和羡慕李白式的人物,但表现出来仍是一副不放纵、很克制的模样。

这样的人,在崇尚个人主义、自由奔放的时代并不讨喜。

也难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曾巩逐渐沦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透明人。

然而,大家仔细想想,曾巩这样的人,才是中国历代读书人的主流命运。

四川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四川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全省由山川、盆地、平原、高原组成,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之地。

不过就是一个地貌如此复杂、又缺少资源的地方却盛产文豪,“诗仙”李白和大文学家苏轼都出生于四川,不得不说四川的确有着人杰地灵的一面,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要是感兴趣就别错过啦。

文豪辈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历史上交通闭塞到“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究竟出过哪些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起四川著名的大文豪、艺术家,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诗仙李白。

李白,剑南道巴西郡昌明人。

作为天才型诗人,李白一生出过无数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蜀道难》、《将进酒》以及《行路难》等绝世佳作。

在风格上,李白的诗豪放洒脱大气,极富创新性,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定格式,达到了一种随心随性的极高境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强大魅力,受到后世诗人的极力推崇。

李白,以其极高的诗词成就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中国诗歌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除李白外,苏轼也是出自四川的大文豪之一。

苏轼,眉州眉山人。

作为文坛领袖,苏轼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的建树颇多,成就显著。

主要代表作有:《东坡七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而作为全能型才子,苏轼还擅长绘画以及书法,造诣颇深,被誉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代表,与苏洵、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

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

作为享誉盛名的“赋圣”与“辞宗”,司马相如在辞赋的成就非一般人所能及。

他的一生,作品无数,其中《上林赋》、《子虚赋》等作品流传甚广。

他本人也因其极高的辞赋成就被称为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大代表,鲁迅更是给予他“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的至高评价。

地灵则人杰那么,为何四川会涌现出这么多的文豪大家呢?其实,不过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罢了。

首先,四川地形闭塞,易守难攻,虽说里面的人不容易出去,但外面的人也不可能轻易进来。

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当于给了这里一个战争隔离罩,也为四川内部人民创造了一个接受教育的绝佳好机会;远离京都,“天高皇帝远”,受到的政治束缚很小,人们比较自由、豪放、随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创作。

其次,作为著名的文化之城,四川自古就有深厚的文脉,鼎盛的文风,不管是生于此地,还是长于此地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此地深厚文脉的影响。

再者,因为交通闭塞,远离战乱,开发程度低,拥有众多高山,好水,好风景的四川充分满足了文人墨客们对幽静之地的幻想,成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豪们首选的隐居之地;美丽的风景,高大的山脉更是给予了文人们满满的创作灵感。

于是,就这样,地灵则人杰,得益于此地的文化蕴涵、地势特点以及自然风景,四川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大文豪。

一方水土一方人作为“天府之国”,文化之城,四川除了地形封闭外,其余地方可以说是满足了文人墨客们隐居创作的大多数要求。

美丽风景涌现诸多创作灵感、闭塞之地避免世俗打扰、深厚文脉给予创作根基;加上文人们的自身实力与学识迸发,无数绝世佳作应运而生。

地灵与人杰,名人难尽数,四川实乃宝地也。

不过,都说事物是相互作用的,四川养育了这些大文豪们,而这些大文豪们也“养育”了四川,在真正的文学创作中,环境与人物都很重要,地灵与人杰,缺一样都是不完美的!

宋代四大才女之一,吴淑姬有何代表作?

四大才女之一,吴淑姬有何代表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古以来,写闺怨诗的文人墨客很多。

如冯延巳(一说)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然而,无论男子怎样揣摩体悟,总不及女子自身的体会真实深切。

今天,就介绍一首女子写的闺怨词。

小重山·春愁 宋代:吴淑姬 谢了荼縻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作者吴淑姬,与、朱淑真、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这是目前主流看法,也有个别看法认为不应当如此并称,本文主要还是看词,就不多加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标题“春愁”二字中可以看出,本词正是写的“伤春”这种常见主题。

而在“伤春”背后,其实是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的感伤。

据洪迈《夷坚志》记载,吴淑姬“貌美,家贫,为富民子所据”,因此,在那个封建时代,就有人去投诉吴淑姬的罪状。

如果是现代的话,被告应该是那个“富民子”才对。

后来,府衙官员见她才华卓绝,她也极力为自己解释,说不是自己主动的,自己是被逼的,如此,才得以释放。

只不过,因为这件事,在那个封建朝代,没有人愿意明媒正娶她,她只好委身做妾。

令人不禁心疼怜惜。

看着眼前的荼蘼将谢未谢,怎能不勾起词人内心的伤感之情呢。

“谢了荼縻春事休”,当荼蘼花完全凋谢的时候,春天也就结束了。

只不过,此时仍是暮春,仍然还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花片子”是词人自创的新词,跟“无多”搭配使用,以形容点缀在枝头的残花,十分形象贴切。

“花片子”其实就是“花”,就好像“丫头片子”说的就是丫头,即小女孩。

春天将息未息的时候,最容易让人发愁。

春光大好时,满目生机,心情愉悦,自然不会发愁;夏天来临后,绿树成荫,十里荷花,也不会像暮春时这么伤感。

这就好比“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样,离别之时最难捱,而往前的在一起时,以及完全分别后相思之时,情感都不会那么激烈。

北宋宰相《鹧鸪天》记载,“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词中女子宁愿喝醉来逃避分别的那一刻。

“庭槐影碎被风揉”,此句中的“揉”字用得特别传神,既将风拟人化了,又将庭园中槐树斑斑驳驳的影子写得生动形象。

堪比“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风乍起,”的“皱”。

已经有了树,又怎能没有鸟呢?“莺虽老,声尚带娇羞”,在视觉的基础上,加入了听觉,使得景象更加丰满立体。

同时,可能也是词中女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尽管青春年华不多,仍然期待跟爱人之间缠绵甜蜜的恋情。

然而,尽管心中无限向往,现实里还是只能“独自倚妆楼”。

这句应该是模仿了《望江南》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一川烟草”很多人肯定不陌生,贺铸大名篇《青玉案》里的最后一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这一句的前一句是“试问闲愁都几许?”,由此可见,“一川烟草”是回答“闲愁总共有多少”这个设问的,用来形容愁绪之多。

故吴淑姬此句也是抒发愁绪之多的,只不过,她略微创造性地加了一个“浪”,变成了“烟草浪”,能让人联想到风拂烟草的场面,更加具有动态美。

触景生愁,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不如归去下帘钩”,也许放下帘勾,隔绝暮春之景,烦愁就不会那么多了吧。

毕竟,“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最后一句,用心的小,衬托愁的多。

吴淑姬这首的《小重山》不算耳熟能详,但是亮点颇多,如果用心领会,对于我们理解欣赏其他的古诗词,当有所助益,值得一读再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