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有多快?

之所以拖着迟迟没有向法国展开进攻,并不是因为德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而是因为缺少一个能够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
后来直到曼施坦因设计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作战计划才算是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然而,进攻的成功
【千问解读】
1940年5月份,已经在齐格菲防线等待了7个月之久的德军终于开始向法国展开进攻了。
之所以拖着迟迟没有向法国展开进攻,并不是因为德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而是因为缺少一个能够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
后来直到曼施坦因设计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作战计划才算是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然而,进攻的成功与否,在于三个关键点,一个是能否攻占比利时,另一个是能否突破阿登山区,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一个“快”字。
也就是说,尽管德军与英、法联军实力相当,但德军根本没有把其看在眼里,他们更在意地形、地势的困难。
曼帅计划的大致内容是,将德军136个师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先由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和荷兰,尤其是比利时,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该地区;同时,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该地区的法军不能回援。
待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后,强大的A集团军群(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与B集团军群一道将英、法联军主力,合围在比利时并“聚而歼之”,致使法军彻底丧失最后的抵抗能力。
战役的关键在于英、法联军主力是否赶往比利时。
但按照英、法联军制定的“D计划”可以看出,英、法两国对马奇诺防线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比利时和荷兰方向,但比利时是拥有主权的中立国,不可能随意开进。
更何况,比利时严守中立原则,也不准他人参与协防。
不过,让英、法两国略感安慰的是,一战后,比利时也加强了边境防御,尤其是埃本埃马尔要塞,着落在一个悬崖峭壁上,凭险据守着马思河和艾伯特运河,德军要想进攻困难很大。
可是,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塞的弱点在哪里?在空中。
尽管埃本埃马尔要塞修筑的极其坚固,但所有的火力和防御措施都集中在前方和下部,唯有头顶是其致命弱点。
当然,按照一战的经验,他们也想不到德军会从空中攻击。
在空军和空降兵的配合下,要塞很快失守。
比利时向英、法两国求援,联军按照“D计划”将集结在法比边境的部队,全部开进比利时,在他们看来,进攻的B集团军群就是德军主力。
对手上当的消息传来,德国元首“高兴得真想哭”。
1940年5月,德军通过空降兵轻易地“撬开了”比利时的大门,B集团军群开始有“节奏的”向前推进。
为什么是有“节奏的”呢?因为这个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的诱饵,真正的主攻是A集团军群。
从德军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左翼的C集团军群只有17师;右翼的B集团军群共有28个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摩托化师;而中路的A集团军群拥有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在内的64个师,担任着主攻方向。
在法国的边境线上,要说防御能力最强的恐怕要算马奇诺防线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阿登山区地势险要、山路崎岖,不适合大兵团运动。
英、法两国宁肯相信德军进攻比利时,也不相信德军会从阿登山区冲出来。
这就是曼帅计划中最精妙之处。
“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在阿登山区的问题上,英、法联军犯了“官僚主义”,或者说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军事思维,山路难走但还是有路可走,地势险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队的使用,泥泞、险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问题,再加上德军优秀的军事素养和高机动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几百辆坦克经过2天的艰苦跋涉,终于穿越了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森林地区。
为了达成战役目的,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以及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联军的注意力,掩护了A集团军群的行动。
与此同时,庞大的A集团军群也开始秘密推进,高度的纪律性使这一行动得以成功实施。
更关键的是,节点把握得恰到好处。
德国元首和曼帅最担心的就是,英、法联军按兵不动,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联军不仅行动迅速,而且出动了全部主力,就在其进入比利时不久,德军从阿登森林冒了出来,直插其后方,节点掐得相当准。
法国战役中,德军的“快”可以说是人人称道,而战术更是完美。
B集团军群成功地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比利时,C集团军群又牢牢牵制住马奇诺防线的法军。
于是,在法国纵深给A集团军群,留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间隙,利于其快速推进。
古德里安指挥的3个装甲师,作为A集团军群先锋,突击的速度也“不是盖的”。
日行速度平均达30公里,仅10天就抵达了英吉利海峡,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左勾拳”,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彻底将其打蒙,“很自觉”地举手投降。
然而,快速推进的德军,追上法军后,将武器排在公路上用坦克进行碾压,并让他们向后转,自己去找跟进的德军投降。
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整个A集团军群,拉出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细线。
在德军进攻的第5天,法国总理就坦言,这一仗恐怕要打输了。
期间,同样惊慌失措的,还有德国元首和高级将领们。
不过,他们是因为部队的推进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期。
为避免装甲部队遭到侧翼攻击,急令暂停进攻2天,等等后面的步兵,但遭到古德里安的拒绝,因为奇袭是战役胜利的关键。
如果说曼帅的计划实施中,唯一的错误就是,元首命令部队停止围歼。
德军到达英吉利海峡,预示着对英、法联军的三面包围已完成。
然而,一纸命令让他们得以从敦刻尔克撤走。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无疑是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遗憾。
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日后不仅被描述成胜利的象征,而且还被搬上银幕,成为英国人值得夸耀的行动。
殊不知,这是德国给英国的恩赐。
从战术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因为没有一场胜利是靠撤退赢得的。
总之,曼帅的计划实现了德军进攻法国“速战速决”的目的。
战役仅进行42天宣告结束,法军伤亡20万人,还有150万人被俘。
由此可见,“闪击战”的效果显著,与一战法军阵亡136万人相比,二战的法军更多的是被吓破了胆。
曼帅之所以被称之为战略家,此战足以证明。
阿德里安堡之战简介是怎么回事?多瑙河难民危机和背景是什么样的
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官吏的压榨和暴行,于376年掀起大暴动,得到当地下层人民的支持,给罗马当局以沉重打击。
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罗马四万大军在亚德里亚堡与弗里迪盖伦领导下的西哥特人展开决战,结果被其打得大败,瓦伦斯皇帝战死。
此后西哥特人转战意大利,继续打击并进一步动摇着罗马帝国的统治。
背景 公元378年6月12日,罗马皇帝瓦伦斯与自己精锐的帝国野战军驻扎在亚德里亚堡南部。
此时正值夏初,整片军营都是充满了燥热的空气。
他们正等待着罗马帝国的另一位皇帝格拉提安率帝国西部的援军赶来,一同击败两年前越过多瑙河后便一直在巴尔干半岛犹如饿狼般四处劫掠的哥特人。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格拉提安正火速赶来的时候突接莱茵河防线告急的消息,竟把支持巴尔干的援军派回了莱茵河。
他更想不到的是,亚德里亚堡这个地方,即将成为他与帝国士兵的坟场。
这个当时西方世界最大帝国的皇帝将和他的大部分将士一起,葬身此地。
多瑙河难民危机 在亚德里亚堡战役前两年的公元376年,位于罗马帝国边境的多瑙河地区,突然出现了一大批难民。
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哥特人。
他们因为匈人攻击他们在黑海沿岸的居住地,被迫带着家小财产背井离乡,逃往更西边。
据罗马史学家阿米安记载,这些难民的人数多达二十万,其中能披挂上阵的战士有两万众。
这些哥特人仓皇逃生的画面被阿米安描绘得十分生动: 消息传遍各哥特部落,迄今为止都尚未听说的一支突然出现,有如高山上袭来的暴雪,,所到之处或被占领,或被摧毁。
这些可怜的哥特人希望得到罗马帝国的庇护,在帝国内部寻求一片。
对罗马帝国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未曾见过的请求。
早在公元1世纪尼禄统治时期,帝国就曾经将10万移民从多瑙河北岸迁至色雷斯。
公元300年时,罗马皇帝也将大批迁入帝国境内的达契亚人安置在匈牙利至黑海沿线。
所以当哥特人请求迁入帝国境内时,很多人都欣喜若狂。
官员们称赞皇帝瓦伦斯有福气,因为大批移民不仅意味着大批适合招纳入伍的蛮族战士会增强帝国的军事实力,还意味着从蛮族那得来的税收将充实罗马的国库。
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似乎指日可待。
史料没告诉我们瓦伦斯对哥特人的这个请求如何答复。
但我们知道哥特人的一支,瑟文吉部落在376年越过了多瑙河。
他们越过多瑙河的时间恰好是多瑙河防御空虚的时间,当时巴尔干半岛的兵力都因为帝国东部波斯人的军事威胁而被抽调走了。
这么一来,哥特人在巴尔干就如入无人之境,这对罗马帝国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威胁。
皇帝瓦伦斯不得不与瑟文吉部落谈判,放宽了移民的条款,不再是由皇帝选择他们的安置地,而是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定居点。
但由于罗马帝国未给这群新移民提供足够的粮食,饥饿的瑟文吉人开始了暴动。
当地的罗马指挥官只能先抽调多瑙河上另一支哥特部落——格鲁森尼人,去越过多瑙河来应付瑟文吉人。
同时还搞了一次刺杀瑟文吉人首领的。
结果斩首计划失败,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的战争正式爆发。
随机文章尧舜禹汤的关系和其功绩南极无雪干谷之谜,2000米冰层覆盖的南极竟有无雪区家长必知的第十名效应,社会上混得最好回事第十名(第一名处处碰壁)地球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地底压力小致使岩浆产生化学反(积蓄爆发)揭秘深海一万米压力有多大,水压强达到惊人的一吨每平方厘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阿德里安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是怎么回事?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
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罗马依旧是一个超级帝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相对于帝国前期已经历了极大的变化。
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由军团和辅助部队组成,而公元四世纪的则是由野战军和边防军组成。
早期帝国的军队总数有30-35万,军团和辅助部队各占一半。
无论是军团还是辅助部队,都可作为机动力量前往各个战场。
他们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军纪也非常严明,是早期帝国对应外敌的一大利器。
晚期帝国的军队扩充了许多,但却没有明说具体的数字。
许多史学家都对晚期罗马军队的数量进行了推测,蒙森推测晚期罗马一共有55万军队,尼斯谢给出的数据则是73万,琼斯的是60万,瓦哈底的是52万,斯基尔的是50万。
尽管对军队总数量的推测差异很大,这些史学家在估计野战军数量时却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万左右。
这或许说明了一个问题,晚期帝国的军队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军队却比早期帝国少了十多万。
因此晚期罗马帝国应对军队数量上千上万的外敌时,显得无力。
至于边防军,职责仅是作为驻军呆在工事之后消极防守,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大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以便加深对两种军事体系之下罗马应付高烈度战争时的不同: 在公元6年镇压起义时在几个月内集结了10万人。
图拉真对达西亚王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万,一次是15万。
对帕提亚的战争中则投入了7万以上的兵力。
反观晚期帝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无疑是尤利安对萨珊波斯的进攻,可是这次战斗投入的战斗人数仅有3万人。
而在前些年他对抗莱茵河上的人时,麾下的军队也只有1-2万人。
相比早中期帝国,晚期罗马能进行野战的兵力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么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对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罗马军队的数量有太高的期望。
何况即便是这么一支数量有限的部队,都是从各自分散的驻地抽调而来,缺乏必要的协同性。
哥特战争爆发后,巴尔干的残余罗马军队便被迅速击败。
这不仅是由于巴尔干的罗马军队数量很少,并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边防军组成。
亚德里亚堡惨剧 在击败了当地唯一一支野战部队后,哥特人开始大肆劫掠,巴尔干大片大片的乡村被摧毁。
只是由于缺乏攻城力量,他们才对防卫严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此时身在安条克的瓦伦斯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抽调东部的军队前往巴尔干。
同时他还联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对方提供支援。
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诺了这位东部同事的请求。
鉴于莱茵河对面的蛮族部落相比之前已经安分了不少,他便抽调高卢的军队作为援军前往巴尔干。
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莱茵河流域突如其来的战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转枪头转回高卢。
公元378年早些时候,当瓦伦斯和他的部队已经到达巴尔干半岛时,格拉提安和他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瓦伦斯的士兵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为援军迟迟未到而感到忧虑。
尽管格拉提安承诺他仍然会赶往支援,但到了八月,夏天已过去了一大半,瓦伦斯依旧没等到他想要的援军。
恰好在这时,传来哥特人正从北部向亚德里亚堡挺进,而他们的兵力只有不多的1万。
听到蛮族只有1万战士,瓦伦斯决定亲率大军与之决战。
因为他手头上拥有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人,面对只有一万兵力的蛮族胜算很大。
于是他带领自己的军队仓促前往亚德里亚堡北部寻求和蛮族的正面对决。
或许是瓦伦斯要命丧于此,他得到的情报出现了错误,罗马人误以为在亚德里亚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文吉部落,却没想到此时格鲁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阵营,哥特人的兵力达到了2万之众。
8月8日,双方已经近到可以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军队。
哥特人派出了使节前去求和,但瓦伦斯断然拒绝接受和谈,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两批使节,瓦伦斯开始犹豫了。
正当他安排交换人质,以保证和约的有效性时,罗马军队右翼的两支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进攻。
战斗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打响了。
哥特人虽然已经击败了不少罗马军团,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在精锐的野战军团面前难有胜算。
于是便在己方战线上布置了由辎重大车围成的车阵。
他们的部队虽然比较善战,却在稍早时候离开营地进行侦查和粮秣搜集任务,一时半会还帮不上忙。
罗马一方则是在侧翼部署轻步兵和骑兵,在中央部署的传统布阵模式。
但战斗刚开始时,罗马军队的左翼还没摆好作战阵列。
所以战役前期,就是罗马右翼部队擅自发起的攻击。
幸好他们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哥特人的步兵被他们逼迫得退回大车之后死守。
整个过程发展的太快,以至于左翼的部队迟迟没有完成布阵。
此时,战局发生了逆转。
哥特骑兵从战场视线之外的地方返回,不经任何准备,便入雷电般从附近高山上冲下来,引起一片混乱。
他们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直捣队形混乱的罗马军队左翼。
在罗马左翼被击溃后,哥特人又冲入了正在围攻车阵的罗马中军。
而此刻罗马人唯一的反击力量——骑兵也不战而逃。
局势彻底倒向了哥特人,罗马人几乎,就连瓦伦斯也没能逃得一命,本人受伤后被困在一间木屋中被活活烧死。
亚德里亚堡战役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帝国,不仅皇帝战死,而且哥特人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待在帝国境内,成为罗马帝国内部的一颗毒瘤。
直到罗马帝国西部彻底沦陷后,哥特人依然存在,还在西班牙与意大利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评价 瓦伦斯并非一个无能的君主,他曾有力地平定普罗科皮乌斯叛乱,压制了哥特人,并迫使萨珊波斯求和。
固然,这次出现的对手比起之前的敌人有更强的组织效率,而且其首领弗里迪盖伦也在指挥艺术上胜过了瓦伦斯。
但是招致如此重大的惨败以至于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主要并非瓦伦斯的责任。
罗马帝国当时已经衰退,加上各种巧合因素,亚德里亚堡的悲剧于是难以避免地发生了。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是谁?中国古代艺术简史有谁知道『三国东汉的一些官名』?李陵因投降而被汉武帝诛杀全家~~那李广将军也被杀掉了吗?国产歼20隐形战斗机详解,隐身性和速度超越F35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