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8-06 点击数:
简介:说起法海,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对这个人印象不是很好。

不论是在老版的《白娘子传奇》或是赵文卓的“大威天龙”,都会让我们认为“法海不懂爱”的印象。

然而在历史上真正的法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难道真的也是喜欢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僧吗?根据《金山寺志》、《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

【千问解读】

说起法海,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对这个人印象不是很好。

不论是在老版的《白娘子传奇》或是赵文卓的“大威天龙”,都会让我们认为“法海不懂爱”的印象。

然而在历史上真正的法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难道真的也是喜欢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僧吗?根据《金山寺志》、《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这四部文献的记载,金山寺的法海禅师俗名裴头陀。

根据时人的考证,裴头陀正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文德。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1、法海历史原型裴文德

据记载,裴文德天赋异禀,自幼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弱冠之年便考取状元,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翰林。

不过,裴休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深知仕途之害,不希望儿子因为少年得志而放弃精神修行,于是,便将儿子送入空门。

在送儿子出家那天,裴宰相还作了一首《警策箴》,劝说儿子潜心向佛: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刚刚来到寺院中的裴文德,根本忍受不了清淡的饮食和寂寥的生活,不愿再修持苦行。

然而,古人尊崇孝道,裴文德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只能咬着牙坚持下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裴文德时常在苦修时发牢骚:“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某日,无德禅师听到裴文德发牢骚时,随口提点了迷茫的裴文德:“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听完这句话的裴文德,顿时觉得身心宁静,从此专心劳役,研习佛法。

不知过了多少岁月,裴文德从轻狂少年蜕变成得道高僧,成为一届佛学大师。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2、法海翻修寺庙

通过《金山寺志》可知,法海出家之后,先是在湖南沩山修行,后来又来到庐山参悟佛法。

大彻大悟之后,法海来到镇江氏俘山泽心寺修禅。

不过,法海刚刚来到泽心寺时,这座修建于东晋时期的寺庙因年久失修早已垮塌多年,废墟上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出这是一处僧院。

于是,已年过不惑的法海禅师跪倒在垮塌的佛像前,发誓要将寺庙修缮一新,重新为佛像塑金身。

为了向佛祖表示自己的决心,法海自断一指,燃指明志。

在此之后,法海便在附近的山洞中住下来,靠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度日,在研读佛家经典之余,法海不忘誓愿,清理寺庙废墟上的杂草碎石。

某日法海在修缮寺庙时,在废墟处意外地挖出一罐黄金。

法海出家多年,早已不再执迷于黄白之物,他立即将这笔钱上缴给镇江太守李琦。

李琦深受感动,给唐宣宗奏疏一封,说明了法海的情况。

唐宣宗亦受法海触动,将这笔钱原封不动地还给法海,让他用黄金雇佣工匠翻修庙宇。

寺庙修缮完毕后,皇帝将泽心寺改名为金山寺。

时至今日,金山寺塔西仍保留着一处小山洞,据说,这里就是法海生活过的山洞。

法海凭借坚定的毅力和恒心,终于建造了宏伟的金山寺。

法海所修建的金山寺,乃江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僧院,为了纪念法海对佛教事业做出的贡献,后人尊称其为“开山裴祖”。

法海圆寂之后,其弟子在金山寺里雕刻了一尊石像,用以纪念法海。

时人张商英,亦在金山寺中题诗缅怀:“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3、法海斗白蛇传说

3.1、法海是修养极高的佛宗禅师,所以他自然不会做出拆散别人家庭的恶事。

不过,至于捉妖一事倒并非子虚乌有,当地传说法海曾驱逐一蟒蛇精,为民除害。

文人道听途说,以此作为背景创作了《白蛇传》等故事。

《金山志》完整记录了法海驱妖的始末:“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

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

前文我们提到法海来到泽心寺时,这处寺庙已因年久失修沦为废墟。

为什么寺庙会变成丘墟,无人修缮呢?

原来,寺庙所在的半山崖上住着一条白蟒蛇,每天这白蟒蛇都会出洞觅食。

但凡有老百姓上山进香,都会成为蟒蛇腹中的食物。

老百姓不敢去礼佛,以至于寺庙香火断绝,没过多久便垮塌了。

法海来到当地后,与这条危害地方的大白蛇进行斗法。

修持多年的法海法力高强,白蛇不是对手。

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法海并没有将妖孽斩杀,而是将它驱逐进江水之中。

3.2、关于这个传说,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

根据《高僧传》的记载,早在法海来到镇江云游八十年前,当地便出现了一位灵坦禅师。

这位灵坦禅师来路不凡,据说,他是武周皇帝的侄孙,曾官拜太子通事舍人。

不知遭遇了什么变故,灵坦禅师看淡红尘,落发为僧,云游四海。

在灵坦禅师来到金山云游时,在半山腰上遇到一条巨蟒。

为了防止巨蟒伤人,灵坦禅师与巨蟒大战多时,最终将巨蟒驱逐了出去。

或许是因为灵坦禅师的威望不及后来的法海禅师,所以当地人便将这些并无关联的人和事拼凑起来,加以杜撰,衍生出法海驱妖的版本。

明朝文人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可称得上是《白蛇传》系列传说最原始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的传说中,法海仍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

他与白娘子之间的恩怨,亦是出于公理正义,大有替天行道的意味。

然而,不知为何在后来,传说逐渐变了味道,法海从一名德高望重的驱妖法师变成了恶僧。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4、法海的真实身份

关于法海的真实身份,史学界还流传着许多不一样的说法。

根据《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的记载,法海并不是宰相之子裴文德,而是中唐时期金陵的禅师。

而法海的师兄,正是高僧径山大师。

法海与径山大师,都是牛首山威法师的弟子,法海这一代的弟子僧名中都有一个“法”字。

解放前出版的《人名大词典》里对“法海”条目的解释为:“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

少出家于润州鹤林寺,该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

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

还有一种说法是法海是广东曲江人士,曾拜入六祖慧能门下修行。

在六祖慧能的几十名弟子中,法海是较有成就的一位。

早年法海在大梵寺见到六祖慧能,在六祖的点化下顿悟,皈依佛门。

后来,法海便追随在六祖慧能门下听佛理。

据说六祖慧能不识字,所以法海便将恩师的讲说全都记录下来,将其整理为《六祖坛经》。

这是我国佛学领域的第一部佛经,对大乘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前文中的每一位“法海禅师”,都是超凡脱俗,与世俗中的恩仇无牵无挂。

然而,谁都没想到法海禅师“闲目佛前坐,骂从戏中来”,成了后人嗤之以鼻的存在。

犹记得《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提到法海,法海所占据的篇幅远远超过传说的男女主人公。

在鲁迅先生笔下,法海就是实打实的专制独裁者、封建的代表人物。

法海以卫道士的身份干涉民间男女的爱情,阻挠许仙与白娘子的婚姻生活。

先是将无信仰主义者许仙强行扣押在佛寺,随后,又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

作为思想先驱的鲁迅先生,自然会希望雷峰塔早日倒塌,白娘子能够得到解放。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平心而论,鲁迅先生博闻强记,未必不知道法海形象的原始出处。

既是如此,鲁迅先生为何要以法海为反面形象,大书特书呢?通过考论可知,鲁迅先生这么写亦是存在隐情的。

鲁迅先生曾经历过一段包办婚姻,其母在家中为他谋了一桩婚事,也就是鲁迅先生的结发妻子朱安。

然而,鲁迅先生喜欢的人是他的学生许广平。

尊奉孝道的他,无法选择自由的婚姻,所以他只能通过写文章的方式,隐晦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

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

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

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所以,鲁迅先生所写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法海,而是封建专制的卫道者。

况且,鲁迅先生笔下的内容,是建立在《白蛇传》传说这一基础上的。

同样是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法海,鲁迅的思想高度与现代人对法海的大肆炒作截然不同。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是豳[bīn]州三水人,在今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在文学星空中,与的关系始终笼罩着 梁园三剑客 的浪漫面纱。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