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为何是甘地的偶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4-17 点击数:
简介:在印度的地区,这里曾经孕育出了古老辉煌的文明,给世人留下了非常丰富为文化遗产。

在如今的大英博物馆之中,还收藏着非常多出土于印度的文物。

在这些展品当中,有一件看似很普通的砂岩碎片,但是可别小看了这块砂岩碎片,其来头可不小,因为这块砂岩碎片见证了印度历史上一代明君“阿育王

【千问解读】

在印度的地区,这里曾经孕育出了古老辉煌的文明,给世人留下了非常丰富为文化遗产。

在如今的大英博物馆之中,还收藏着非常多出土于印度的文物。

在这些展品当中,有一件看似很普通的砂岩碎片,但是可别小看了这块砂岩碎片,其来头可不小,因为这块砂岩碎片见证了印度历史上一代明君“阿育王”的诞生。

阿育王为何是甘地的偶像

1、残暴的君王

这块砂岩碎片原本是大型石柱上的一部分,原柱高达9米,直径约1米,这种石柱在印度阿育王统治时期树立在全国各地,因此也被称为“阿育王柱”。

阿育王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石柱呢?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一位统治者,他在公元前268年到公元前232年间统治了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

阿育王是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的孙子,他推动了佛教在古代亚洲的传播。

阿育王被许多人认为是印度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统治的疆域从现在的阿富汗西部延伸到孟加拉国东部,覆盖了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

阿育王的出生日期并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因为他的碑文提到了几个同时代的统治者,如托勒密二世。

因此,阿育王一定出生在公元前4世纪晚期或公元前3世纪早期(公元前304年)。

阿育王为何是甘地的偶像

年幼的阿育王其实并不招父亲宾头娑罗王的喜爱,父亲认为阿育王长相丑陋。

有一次,宾头娑罗王向一位苦行者请教,哪位王子应该成为王位继承人,苦行僧建议所有的王子前往金阁花园集合。

阿育王知道自己不讨父亲喜爱,本不愿意前往,最后在母亲的劝说下才同意前往。

在那里,苦行僧意识到阿育王将成为下一任国王,但是为了不惹宾头娑罗王生气,就拒绝直接说出继承人的名字。

相反,苦行僧说谁拥有最好的坐骑、座位、饮料、器皿和食物,谁就将成为下一任国王,而阿育王符合所有的条件。

虽然传说中说阿育王的外表不招父亲的喜爱,但是宾头娑罗王还是将许多重要的职责任命给他,比如镇压塔克沙拉起义和统治乌贾因。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宾头娑罗王看中了阿育王的其他品质,二是宾头娑罗王想让阿育王远离帝国首都。

在镇压塔克沙拉叛乱和统治乌贾因期间,阿育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根据传说记载,在阿育王镇压叛乱时还发生了这样的事:宾头娑罗国王为阿育王提供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以镇压叛乱,但是拒绝提供任何武器。

阿育王迫不得已向神明祈祷,称如果自己配得上王位,那么恳请众神赐予他武器。

说罢,武器便在他的眼前出现。

当阿育王抵达塔克沙拉城后,城中的居民欢迎他,并告诉他这场叛乱不是针对国王而是针对邪恶的牧师的。

阿育王为何是甘地的偶像

最终,阿育王还是成为了国王,然而他的继位并不那么光彩。

当父亲宾头娑罗病倒后,阿育王立刻从乌贾因赶回首都,在那里他得到了许多重臣的支持。

在父亲死后,阿育王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并登上了王位。

据说,为了确保自己的王位,阿育王还杀死了许多其他兄弟,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阿育王的残暴。

事实上,在皈依佛教之前,阿育王就是一位暴君。

在统治早期,阿育王做了许多残忍的行径,比如:阿育王继位后,帮助他继位的大臣们开始轻视他。

为了考验他们的忠诚,阿育王下达了一个荒谬的命令,要大臣们砍掉所有的花木和果树。

当他们未能执行这一命令时,阿育王亲自砍下了500位大臣的头。

公元5世纪的中国旅行家法显曾说阿育王曾亲自到阴间学习刑讯方法,然后发明了自己的刑讯方法。

公元7世纪的旅行家玄奘声称他看到了阿育王“地狱”遗址的石柱。

然而,阿育王最终痛改前非,皈依了佛教,并成为了一代明君。

促使他发生转变的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在阿育王统治的第8个年头,他为了征服羯陵伽而发动了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大概10多万人和大量牲畜丧生。

战争的残酷深深地触动了阿育王的心灵,在目睹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后,他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这之后,阿育王就皈依了佛教,施行仁政。

阿育王为何是甘地的偶像

2、一代明君

羯陵伽战争后,阿育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按照佛法来要求自己和臣民。

他为自己先前的行为做了忏悔,并在之后开始弥补过失,亲近子民。

皈依佛教后,阿育王不再把战争视作国策,而以仁善的方式统治国家。

他对佛教的信仰是十分真诚的,他修建了大量的佛寺,支持佛教信徒的生活,而且还组织了佛法大会。

他的儿子还亲自前往斯里兰卡地区传教,佛教在他统治期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增加。

然而他并没有强迫全国人民信仰佛教,在他的统治之下,各种宗教都具有平等的合法地位。

这种宗教宽容的政策,也是阿育王作为一代明君的体现。

尽管有人指出,阿育王在皈依了佛教之后还是有暴力行为,比如迫害异教徒。

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阿育王迫害异教徒的故事大多为捏造的谣言,不足为信。

无论这些故事的真相如何,阿育王在皈依佛教后的确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佛教的发展以及印度本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育王为何是甘地的偶像

3、阿育王柱

最后让我们的目光回到大英博物馆的这块碎片上,如上文所说,这块碎片是阿育王柱的一部分,那么这个阿育王柱又是什么呢?阿育王柱实质上相当于现在的广播系统,阿育王将自己的公告或法令雕刻在石柱上,然后树立在全国各地,使全国人民知晓他的公告和法令。

当时的印度普通民众大多不识字,因此必然会有专门的人将石柱上的文字念给他们听。

大英博物馆中的碎片原属于一根树立在密拉特城中的石柱,这块石柱上原本刻有7条法令,而碎片上刻着的是第6款。

这一条法令宣示了阿育王将在国内施行仁政:阿育王宣布要对全体臣民、各个阶级一视同仁,将人民的福祉视作自己统治的第一要义。

阿育王柱树立于他皈依佛教之后,从此他开启了宗教自由、非暴力抗争与追求幸福的传统,由此可见,阿育王柱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阿育王为何是甘地的偶像

4、结语

宗教自由、众生平等、重视教育与卫生是阿育王后期统治的要点,这些观点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是非常进步的。

正因为此,阿育王才被视作是古代印度最伟大的统治者,而阿育王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甘地和尼赫鲁均对其十分推崇。

很不幸的是,再崇高的政治理想恐怕也敌不过现实政治的残酷,阿育王所推行的仁政在他死后不久便难以维系。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从古至今姓氏都是当作家族血脉传承的依据。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论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

加入收藏
               

阿育王为何是甘地的偶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