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诗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千问解读】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诗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 一作:蓬莱) 初中古诗爱情思念唐诗三百首初中 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注释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古诗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古诗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

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

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

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古诗赏析三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两个 难 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 难 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

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

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

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自君之出矣》)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

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 晓妆对镜,抚鬓自伤 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

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

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

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

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古诗赏析二袁青松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 成灰 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李商隐名句推荐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作者:李商隐:出自《陈后宫》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作者:李商隐:出自《陈后宫》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作者:李商隐:出自《潭州》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作者:李商隐:出自《潭州》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作者:李商隐:出自《壬申七夕》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作者:李商隐:出自《茂陵》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作者:李商隐:出自《茂陵》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作者:李商隐:出自《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作者:李商隐:出自《富平少侯》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作者:李商隐:出自《楚宫》

明朝的“二龙不相见”是什么意思?

的“二龙不相见”是什么意思?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是个非常迷信的皇帝,他这辈子做了45年的皇帝,却有一半时间不上朝,因为他要把更多精力花费在炼丹修仙上。

所谓二龙不想见,其实跟他炼丹修仙也是有关系的。

嘉靖皇帝的几个儿子长期都住在宫外,没有特殊的情况,是不可以跟嘉靖见面的,因为这是规矩。

嘉靖迷信道教,促成了二龙不相见。

老早嘉靖也没有这方面的忌讳,在生下了大儿子朱载基以后,他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当时他已经27岁了,在古代算是老来得子了。

况且他还是皇帝,可不想重蹈堂兄没嗣的覆辙。

为此嘉靖想要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可是万万没想到,朱载基活了两个多月就去世了。

朱厚熜那叫一个伤心啊,这个时候他最信任的方士陶仲文告诉嘉靖,皇子之所以去世,那是因为二龙相冲的结果。

皇帝是,而皇子是潜龙,两者相遇以后,自然是会相冲的。

为此陶仲文告诉嘉靖,要破这个局,那就必须要二龙不相见才是。

嘉靖皇帝,于是接下来生的几个儿子全都送到了宫外去养活。

这本来也就没什么了,30岁的时候,嘉靖有了第二个儿子朱载壡,他非常高兴,在朱载壡4岁的时候,将他立为了太子,但是并没有跟他相见。

等到朱载壡已经11岁的时候,需要出阁读书了,嘉靖心里犯了难,因为行冠礼的时候,嘉靖必须要在场,那就避免不了要跟太子朱载壡相见。

这件事一拖再拖,最终在朱载壡13岁的时候,实在是拖不下去了,于是嘉靖便勉为其难地去看了儿子一眼。

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

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

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

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

”帝不许。

---《》 只是这一眼,朱载壡的身体就垮掉了,没多久朱载壡便病死了。

嘉靖认为二龙不相见的预言再次成真,所以对这件事就更加执迷了。

剩下的几个娃,他打死也不想看到了,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儿子,自己的皇位才有接班人。

嘉靖有8个儿子,只有两个没夭折。

那么二龙不相见到底有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呢?根本就是扯淡。

因为嘉靖这辈子一共有8个儿子,前面两个朱载基和朱载壡他见到了,所以都早逝。

可是后面6个他都没怎么看到过,其中却有4个也都英年早逝。

古代医疗条件比较差,卫生习惯也不讲究,孩子夭折是常有的事情,跟二龙不相见没什么关系。

帝益求长生,日夜祷祠,简文武大臣及词臣入直西苑,供奉青词。

四方奸人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王金、胡大顺、蓝田玉之属,咸以烧炼符咒荧惑天子,然不久皆败,独仲文恩宠日隆重,久而不替,或缘以进。

又创二龙不相见之说,青宫虚位者二十年。

---《明史》 嘉靖的第五个儿子出生一天就夭折了,六儿子、七儿子、八儿子全部都是英年早逝。

既然嘉靖知道二龙不相见,肯定是没有见过他们的,这说明嘉靖的这个忌讳本身就不成立。

活下来的,只有三儿子朱载坖和四儿子朱载圳,他们俩的寿命就比那几个皇子长了。

其中朱载圳只比朱载坖小了一个月。

朱载坖也就是后来的,他好歹活了36岁,而朱载圳再怎么样也活了29岁。

其中朱载圳是死在了朱厚熜前面,所以朱厚熜完全没得选,只有朱载坖这么一个孩子接班。

这也是比较惨的,一般王朝要灭亡的时候,皇室血脉的传承都会出现问题。

当年朱厚照就没有子嗣,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堂弟朱厚熜。

而朱厚熜虽然生了8个儿子,却只有一个活的岁数长的,不过也只活了36岁。

朱载坖的4个儿子,也早逝了俩。

可见老朱家的天下,也没剩下多少日子了。

朱载坖一直没有被封为太子,跟二龙不相见也有关系。

谁都知道,朱载坖肯定是嘉靖皇帝的接班人了。

因为他是嘉靖活着的儿子里,年纪较大的一个。

而且他还给嘉靖生了,证明后继有人了。

因此嘉靖大概率会将皇位传给朱载坖,可问题是朱载坖从来没有做过太子,他是以亲王的身份,直接成为了储君,继而登基称帝的。

为什么嘉靖没有封朱载坖为太子呢?其实也跟二龙不相见的事情是有关系的,前面两个皇子早逝,使得嘉靖心里有了阴影,他是真的不敢再见自己的儿子了。

与此同时他对二儿子被封为太子以后,英年早逝的情况,也感到十分惋惜,所以认为册立太子就证明孩子成了储君,也就是方士口中的潜龙。

这样一来早晚嘉靖和太子之间还是会相冲,犯不着为了这么一个虚名,就把孩子的性命给搭进去,为此嘉靖一直不肯册立太子。

嘉靖不册立太子,这就给了大臣们操作的空间。

比如说、等人,他们就押宝嘉靖的四儿子朱载圳,认为朱载圳也是有机会成为接班人的。

而、和,则押宝朱载坖,认为朱载坖必须是未来的接班人。

所以双方人马曾经展开过斗争,最终因为朱载圳去世,严嵩一派彻底落败。

总结:嘉靖,却输在了迷信上。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个非常聪明的皇帝,有人认为他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

这也是有点道理的,他二十多年不上朝,却依旧能够管理好大明王朝,这本身就是他的本事。

但是他十分迷信道教,甚至以写青词的好坏,来选拔官员入阁。

只要青词写得好,那么入阁的机会就大。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非常擅长写青词,所以帮着他老爸成为了。

以迷信的方式选拔官员,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因为这么选上来的人,必然会有的成分在里面,正常人谁去写那玩意儿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密史:是哪位让枭雄一代奸雄曹操感叹到相见恨晚

能够做大做强,除了自身的能力,还在于他有一个强大的人才库,正所谓是谋士成群,战将如云。

有这样一个人,他拒绝了的引诱,义正词严地斥责了董卓;当被杀死后,是他辞官为王允收尸,当他归属曹操以后,曹操称之为“相见恨晚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志》里连立传的资格都没有,可见曹操集团的人才该是多么的充盈。

这个人叫赵戬(jian),最后官职相国长史,相当于时期蜀汉国的。

如果说蒋琬能够立传是因为后来任职宰相,那呢?他只不过是一个丞相随军长史,放在蜀国就是一个相当的人物啦。

假如说杨仪能够有传多少事得益于他和的是非恩怨,那他可以和孟达一样处理,放在《魏延传》里不就得了嘛!好在其他史籍中有赵戬这个人的记述,《三国志》注引中有所提及,这个赵戬也就没有被完全的湮没。

赵戬字叔茂,京兆长陵人。

为人质朴而好学,说出来的话经常是引经据典,愿意体恤他人,不管是远近亲疏。

后来出来做官,被任命为尚书选部郎。

董卓擅权以后,想把他招来身边为自己做事,赵戬坚决不从。

董卓为此非常生气,想把他招来杀了,看见这事情的人都为赵戬担着一份心,而赵戬却泰然自若,毫不畏惧。

等到见了董卓,赵戬义正词严,陈述己见,论辩是非,将董卓说得无言以对。

网络配图 董卓这个人虽然是凶残暴戾,当时又是大权在握,气焰熏天,但面对赵俨的凛然大气,也免不了理屈词穷,只好向赵戬道歉。

董卓见赵戬不能为自己所用,就让他到平陵去当了一个县令。

董卓被杀死后,王允掌握了朝廷大权。

但王允由于处理董卓部署将领不当,李傕等人攻入长安,杀死了王允。

由于王允所依靠的武将逃出长安,王允死后没有人敢管,赵戬,辞掉了官职将王允收敛安葬。

王允虽然也独揽大权,刚愎自用,但由于董卓是当时公认的篡逆贼子,杀了他也算是为天下除害。

赵戬这时候能够为王允收敛,也算是一个义举吧。

还因为这时候的长安城是被董卓部将所控制,赵戬能够这样做,也是具有十分的胆量。

李傕等人纵兵抢掠三辅地区,李傕、郭汜等将领又相互争权,这引起了三辅地区的大动乱,赵戬只好离开长安,客居荆州。

收留了赵戬,把他当作宾客,但并没有予以重用。

等到曹操平定了荆州,见到了赵戬,拉着他的手说:“为什么我和你相见这么晚呢?”紧接着把赵戬用为自己的属员。

刘表经营荆州,靠的是当地的豪族势力。

曹操平定荆州后,这些大族大部分被继续留用,以便能够及早地安定荆州。

像这种客居之人,本身在荆州既没有势力也没有多大影响,曹操能够特别见他并予以任用,这一方面说明了曹操非常注重收揽人才。

同时也说明了赵戬在长安的举动是被曹操所知的。

这也充分说明,正义之举不会被遗忘。

赵戬后来被任命为五官将司马,六十多岁的时候在相国钟繇长史任上去世。

不过,赵戬是个人才,却算不上当时最顶尖的人才,他离当时顶尖人才尚有一定的差距。

准备夺取蜀地,赵戬并不看好他。

网络配图 对傅幹说:“刘备他恐怕不会成功吧?他用兵很拙劣,每战必败,自己奔逃流亡尚且来不及,又凭什么能够谋图他人? 再从蜀国来看,虽然地方不大,但四面都是险固要塞,又是一个长期独立自守之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能占为己有。

”傅幹不同意他的看法,说:“刘备这个人宽厚仁爱有度量,能得到别人以死相助。

诸葛亮有非常强的治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人正直有谋略,而他已经是刘备实际上的丞相;、勇猛而且非常忠义,他们都是,是刘备最得力的将领。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

以刘备的谋略,再有这样三个杰出人才的辅佐,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从以后的事情看,刘备取蜀不但获得成功,且并没有大费干戈,这可以看出,赵戬对刘备的看法多少有些问题。

这并不是以成败来反证两人的高低,在更早之前,曹操就曾经说过,天下英雄,惟有他曹操和刘备两人,这说明,曹操对于刘备更了解也更重视。

网络配图 如此看来,赵戬这个人最大的长处是正义和正气,可以归纳为德这方面,至于才这方面,他并不是当时最顶尖的人才,再加上曹操集团人才济济,或许也没有他脱颖而出的机会,这就是战时和平时的区别吧! 战时,君主用人用的首先是才,而和平时期,用人用的首先是德。

但赵戬并没有被彻底埋没,也可以算作是德才兼备之人,只不过是德义比才能更突出一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