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出自宋代:李之仪的诗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
【千问解读】
出自宋代:李之仪的诗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长江爱情思念婉约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卜算子 李之仪的简介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
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
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
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
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
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翻译及注释翻译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
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
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翻译二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3.休:停止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英译I live by the Yangzi River near its source.While you reside farthest down its course.You and I drink water out of the same stream.I haven’t seen you, though daily of you I dream.When will this river water cease to run?When shall I not love you, the way I do?I only wish our two hearts would beat as one;You wouldn’t disappoint me in my love for you.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赏析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
“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
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
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
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
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
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
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创作背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
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
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
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
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
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
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简析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
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
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
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李之仪名句推荐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作者:李之仪:出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作者:李之仪:出自《南乡子·端午》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作者:李之仪:出自《谢池春·残寒销尽》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作者:李之仪:出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作者:李之仪:出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
它不仅对当时的学术思想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后世不断被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背景 王守仁所处的中叶,社会风气浮躁,阶层中普遍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
许多人满口仁义道德,高谈阔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违背道德准则,虚伪之风盛行。
这种社会现实与所倡导的言行一致、身心健全的理念背道而驰。
同时,在学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知先行后”的观点深入人心。
认为,人们必须先获得对事物的知识,然后才能去实践,将知行分为两个独立且顺序分明的阶段。
这种观点导致了重知识而轻实践、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行动的学风。
王守仁为了纠正这种社会风气和学术弊端,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旨在正人心、息邪说,让人们将道德认知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恢复儒家道德的本真。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解析 (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层面来看,知是一种道德意识、道德认知,行则是道德实践。
例如,一个人知道应该孝顺父母,这是知,而当他切实地去关心父母、照顾父母,这就是行。
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不可分离。
真知必然会导致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为例,见到好色属知,而好好色属行,见色时便已自然地喜好,并非见后才立心去好,说明知与行是同时发生的,不可分割。
(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意味着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例如,一个人内心产生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意念,这是知的表现,而当他真正去实施帮助行为时,就是行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知的践行和完成。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在个人修养方面,“知行合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些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但真正要做到言行一致却并不容易。
“知行合一”思想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将内心的道德良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将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付诸实践,社会秩序将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各个领域,如教育、科技、文化等,人们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能够推动社会的创新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在科技领域,科研人员要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对学术研究的示 在学术研究方面,“知行合一”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对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实践的学风。
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深入研究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
四、“知行合一”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许多企业和组织将“知行合一”作为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鼓励员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一些教育机构也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行合一”思想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例如,在面对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时,人们需要将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和传承这一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罗汉鱼烧尾什么意思罗汉鱼鼻花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把葱姜蒜切好备用。
这样做出来的鱼烧尾巴非常好吃,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这是什么鱼?怎样?你这是罗汉母鱼,热水鱼,不能和金鱼养一起,罗汉鱼怎么老烧尾科学的定义烧尾就是鱼尾巴的边缘有一些变黑或者变白。
真相 :如果新水里的氯没有完全清除就倒入缸里,鱼的粘膜会遭受破坏,很短时间里就会造成烧尾,这就是为何鱼友们常发现刚换了水不就,鱼的尾巴就变黑或者褪色了。
还有就是水质变化引起鱼的新陈代谢紊乱,这时鱼身体上的粘膜就会暂时停止工作甚至坏死,粘膜会慢慢脱落形成白色粘稠的样子,三鳍都会退变成白色。
解决办法:首先,发现罗汉鱼有烧尾的情况,可以先赶紧给鱼儿换水。
要知道长期不换水,导致水环境恶化也可能引起罗汉鱼烧尾的。
此外,在以后医治的过程中也要定期给罗汉鱼换水,保证水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如此才干更好的保证罗汉鱼处于良好的状态。
其次,可以请专业的水族专家来为罗汉鱼进行手术。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发现烧尾的情况比较严重,就只能把病变的部位用剪刀给剪掉了。
当然在操作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没有经验的饲养者千万不要随便动剪刀哦。
为罗汉鱼剪尾巴,千问网,先应该准备一把剪刀,然后在戴上手套,抓住罗汉鱼,将其烧尾的部分见到。
注意一定不能剪到罗汉鱼正常尾巴部位,然后在给鱼儿换上新的水环境,让它休保养息。
烂鳍病/病尾病嗜水气单胞菌一、感染的迹象。
最初,鳍的边缘出现轻微的不透明的外观。
然后膜一片片地脱落,暴露出鳍刺,鳍刺开始依次裂开。
当裂缝到达身体时,受侵害的鱼通常都会死亡。
二、感染详述。
引起烂鳍病的细菌可能经常出现,特别是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鳗弧菌,它们只在恶劣的环境里侵害不处于良好的状态的鱼。
这些细菌能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斑点、区域发炎和溃疡。
细菌传染引起的损伤使受侵害的鱼容易受到来自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侵害。
三、推荐的医治方法。
对于如此多的疾病,除非环境条件很满意,任何化学药物医治都不是完全有效的。
有几种以苯氧基乙醇、聚-氯-苯氧基乙醇或呋喃那斯为基础的专用处理剂,假如医治不被耽误的话,它们可能有效。
杀菌的化学药物如氯化苯甲烃胺新洁尔灭,也能使用。
对于冷水鱼类的医治,水温至少应该升高到16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