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出自宋代:苏轼的诗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
【千问解读】
出自宋代:苏轼的诗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 通:樽) 送别友情豪放慰勉临江仙 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翻译及注释翻译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
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苏轼名句推荐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作者:苏轼:出自《送贾讷倅眉》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作者:苏轼:出自《虢国夫人夜游图》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作者:苏轼:出自《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作者:苏轼: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作者:苏轼: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作者:苏轼: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慈禧太后太后与中国的第一辆汽车,司机连夜逃跑
原本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中国人,如今却几乎家家都有小车。
虽然如今的我们,想要买个小车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一百多年前,这却是一件难事。
据说,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乃是皇后的座驾,只有这种身份的人才能够开得起汽车。
慈禧的这辆汽车,是袁世凯在她六十七岁大寿之时送给她的。
据说为了讨慈禧太后的欢心,袁世凯整整花了一万大洋,而这辆车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进口汽车。
虽然这辆车和现代的车比起来并不怎么样,反而像是一辆四轮马车。
与马车唯一区别在于,这辆车不用马来拉,而是配备了10马力的横置式汽油发动机。
这种配置意味着这辆汽车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9公里/小时。
车上配备有两个后座和一个驾驶座,为敞开式车厢。
看到这个车,让人联想到的便是如今公园里面的观光车。
慈禧收到这个礼物的,当然是十分高兴的,于是便让人载着她去兜风了,在这过程中还闹过一些笑话。
慈禧曾经对李莲英说道“跑这么快,得吃不少的草吧。
” 由此不难看出,虽然慈禧已经拥有了比较先进的事物,但是由于思想的禁锢,她一直使用过去的思想来看待新的事物,这也是为何清王朝原本在维新变法之时,慈禧会出来力阻的原因。
不仅这件事情,慈禧还是个比较迂腐之人。
兜风时候的兴致过了之后,慈禧突然发现,车夫竟然坐在了自己的前面,这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
于是乎,为了让自己的顺心点,慈禧便让司机跪着开车。
慈禧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因此,司机自然是十分害怕的,聪明的他使了个伎俩,谎称车坏了,然后连夜逃跑了。
听说这辆车曾经还撞过一个小太监,但是因为宫中只有一个会开车的人,于是慈禧便放过了司机。
这辆汽车的牌子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图利亚汽车,也有人认为这是奔驰生产的,不然后来他们也不会想要用十辆限量版汽车,只为了换取这辆古董车。
时至今日,慈禧早已去世,而这辆车却留下了下来,并被放进了博物馆,以供世人参观。
参考资料:《慈禧太后与中国第一辆汽车》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到底有什么政绩呢?清朝最衰皇帝是他!「3大剧变」全遇上还埋下亡国种子探山东双乳峰诅咒,挖山者接连死亡/外形似少女的双乳土星能住人吗,超强风暴/大气压强/低温导致土星不能住人(还缺氧)风靡整个大学的床帘现象,大学生陷入人际交流的困扰(自我隔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诗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抒怀中秋节游仙中秋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古诗翻译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
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古诗鉴赏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 绝景良时 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
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
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
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
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古诗创作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
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
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
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
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最高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刘禹锡名句推荐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作者:刘禹锡:出自《更衣曲》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作者:刘禹锡:出自《更衣曲》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作者:刘禹锡:出自《柳花词三首》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作者:刘禹锡:出自《金陵五题·并序》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作者:刘禹锡:出自《汉寿城春望》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作者:刘禹锡:出自《金陵怀古》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作者:刘禹锡:出自《杨柳枝/柳枝词》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者:刘禹锡:出自《杨柳枝/柳枝词》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作者:刘禹锡:出自《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作者:刘禹锡:出自《始闻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