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千问解读】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巩再拜。

  译文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

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

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

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

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

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

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

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

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

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

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

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

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

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

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

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

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

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注释  ①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②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③勒:刻。

  ④畜:积聚。

  ⑤兼胜:都好,同样好。

  ⑥卓卓:卓著,突出的好。

  ⑦衋(xì)然:痛苦的样子。

  ⑧蹶:挫折。

  ⑨魁闳:高大。

  赏析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

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

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

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

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

先言其异,次言其同。

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其次是“传者盖少”。

  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

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然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

最后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二三段为“转”,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

与文章开头呼应。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读者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谨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

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下元节:传承千年的民俗盛宴与精神寄托

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版图中,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却又散发着独特魅力的。

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是先辈们智慧与信仰的结晶,于农历十月十五这一特定时刻,在历史长河中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溯源:的神秘渊薮 下元节的起源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将宇宙划分为天、地、水三界,并尊奉天官、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为三界主宰,分别对应上元、中元、下元。

三官的诞辰分别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也被称作“上元节”“”和“下元节”。

其中,下元节正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

在道教信仰里,水官被视为掌管水域、消灾解厄的神灵。

古人认为,在这一天,水官会下凡来到人间,考察人们的善恶,为百姓消灾解厄。

基于这样的信仰,下元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节日,道观会设立道场,举行修斋设醮等仪式,祈求水官的庇佑和恩赐。

演变:民俗文化的多元融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下元节在民间不断演变和丰富,融入了诸多民俗元素,成为了一个集祭祀、祈福、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祭祀祖先是下元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中国人有在月圆之时举行祭祖活动的传统,下元节作为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自然也成为了人们追思先人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或祠堂设立香案,供奉祖先的牌位或照片,点燃香烛,献上丰盛的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和缅怀之意。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不仅传承了家族文化,更凝聚了家族情感,让后人铭记自己的根脉所在。

除了祭祀祖先,下元节还有祭祀炉神的习俗。

炉神通常被认为是,在道教中,太上老君是炼丹和炼器的祖师。

对于从事冶炼、铸造、锻造等与炉火相关行业的工匠们来说,下元节祭祀炉神是对行业祖师的尊崇和感恩。

他们希望通过祭祀炉神,祈求工作顺利、平安吉祥。

美食:舌尖上的节日记忆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节日的寓意和祝福。

在北京地区,有做“豆泥骨朵”(豆沙包子)的传统。

豆泥骨朵以红小豆为馅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

豆沙的香甜软糯,包裹在松软的面皮之中,每一口都充满了节日的温馨。

在闽西客家地区,人们则会制作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等食品。

糍粑由糯米制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米果和芋子包则以其独特的风味,展现了客家美食的魅力;豆腐寓意着清清白白、吉祥如意。

这些美食不仅是下元节的特色食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传承:现代社会的文化坚守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下元节的庆祝活动可能不如古代那样盛大,但这个节日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仍然保持着它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以多种方式庆祝下元节,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放水灯的活动。

他们制作各种精美的灯笼,如莲花灯、仙鹤灯等,这些灯笼不仅用于装饰,还会被放入水中漂流。

放水灯寓意着光明和吉祥,象征着驱除不祥,带来好运。

当一盏盏水灯在水中摇曳前行,仿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水中流淌。

此外,下元节期间,一些道观和民间组织也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下元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下元节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元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和文化的节日,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有机会停下脚步,缅怀祖先、感恩生活、祈福未来。

让我们珍惜这一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文化,让下元节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寄一封信要花100两银子,直到后来的清朝出现就结束了

古时候的快递员 有一句诗这样写道“烽火连三月,”,充分说明了在打仗时候要是想收到一封家书是特别难的,那么有人可能会问,硬是不打仗的话收一封家书也是这样难吗?如今的网络购物催生了发达的快递业,我们很难想象古时候的快递费是很贵的:古人寄一封信要花100两银子。

古时候的驿站 寄一次信要花100两 这100两银子有多贵,这么说吧,一个五品官员的俸禄才80两。

当时承担全国快递业务的主要是官方建立的各种驿站,制度比较完善,主要是为朝廷服务,比如边关军务、各种文件、大臣出差路居等等,普通民众要是想用这样的官方服务只能是花大价钱。

所以说大家可别被电视剧给忽悠了,古时候能写信的人可都是大户人家,那时候相亲的条件没准就是问对方有没有寄过信?(开玩笑)。

古时候的镖局承担快递业务 但是也很贵 后来出现了镖局,这是专门为商人和平民服务的新事物,但是运送的费用也不低,给你送一封信也得收1两银子,因为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镖师都是花钱雇的习武之人,最后还是清朝的一项制度让快递费彻底降下来。

清朝的一项制度让快递费彻底降下来 图为邮票 的时候,洋人的各种新制度、新事物不断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国家,其中就包括了现代邮政制度。

1878年清朝在天津、上海等5个地方设立邮政机构,邮政制度开始建立,之后又慢慢地推广,这样就方便多了,要想邮递个东西,轮船、火车都可以使用,这些公共服务有着清廷的支持,很快就显示除了他的威力,费用降低了,效率提高了。

人们开始使用邮票,据说当时的一枚“龙票”到现在都是个很值钱的物件,而镖局这样的机构就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随机文章《史记.项羽本纪》节录中国古代狗的历史问题世界边缘的六大神秘古迹,24年打造地底的雄伟教堂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怎么对付墨菲定律(调整心态/需内心强大)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