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08 点击数:
简介: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出自宋代:秦观的诗的《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天伤春 秦观的简介

【千问解读】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出自宋代:秦观的诗的《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天伤春 秦观的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注释①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②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③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④芳菲:香花芳草。

⑤何须:何必,何用。

⑥可人:称人心意。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古诗赏析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

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

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

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

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

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

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

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

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

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

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

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秦观名句推荐 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作者:秦观:出自《画堂春·春情》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

作者:秦观:出自《画堂春·春情》玉楼深锁薄情种。

清夜悠悠谁共。

作者:秦观:出自《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

作者:秦观:出自《南歌子·香墨弯弯画》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作者:秦观:出自《南歌子·香墨弯弯画》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作者:秦观:出自《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无一语,对芳尊。

安排肠断到黄昏。

作者:秦观:出自《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作者:秦观:出自《还自广陵》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作者:秦观:出自《满庭芳·碧水惊秋》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作者:秦观:出自《满庭芳·碧水惊秋》

加入收藏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