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2-27 点击数:
简介:

【千问解读】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


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


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


最先念、流潦妨车毂。


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


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


况萧索、青芜国。


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


夜游共谁秉烛。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集》传世。

《大酺·越调春雨》周邦彦 翻译及注释

翻译一
昨夜的烟雾已经散尽,四处听不见鸟儿的啼鸣,只有飞落的雨滴敲打着屋顶。

墙角处那葱翠的竹子,皮上的箨粉都已被冲洗干净,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

湿气使琴弦都已变潮,蜘蛛网吹粘在竹帘上,寒意直透进厅屋之中。

客舍四周寂静无人,屋檐的水溜滴个不断,不觉得使人睡眼朦胧。

怎奈愁闷至极连连惊醒,恍惚的梦境难成记忆,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


远行之人,归心似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泥泞的道路上积满雨水,车毂难行,归期难卜。

真是无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样因思乡而憔悴,因忧愁而像卫蚧那样清瘦弱羸。

旅途滞留,因顿清闲,更易愁损心目。

难怪当年客居平阳的马融,听得笛声便会伤心得双泪直流。

更何况原本繁花盛开的庭园,被风雨摧残得满目萧瑟,杂草丛丛;凋落的花瓣片片点点,满地铺红;门外的樱桃已大如豆粒。

在这愁风苦雨后的夜晚,有谁和我秉烛共游?

翻译二
夜色中烟雾消散,天地间寂静,听不到鸟声喧喧,只有阵阵急雨,在屋顶上响成一片。

新生的嫩竹探出墙头,青碧的颜色如玉制的流苏一般。

皮上的粉霜已被冲洗净尽,柔嫩的竹梢在风雨中摇曳,相互碰撞摩缠。

雨气潮湿,松了琴弦。

寒气阵阵,侵入枕头帏幛之间。

风吹着落满尘灰的蛛网,一丝丝粘上竹帘。

在寂寥的旅馆,听着房檐的水滴声连绵不断,昏昏沉沉,我独自困倦小眠。

怎奈心中太苦闷焦烦,梦境连连被雨声惊断,梦境又是那么恍惚轻浅,醒后难以记住星星点点,幽独的我只有自伤自怜。

我这远方的游子,归心似箭,最担心的是满路泥潦把车轮粘连,使我无法把故乡返还。

怎奈我现在的情景,就像当年滞留北朝的庾信,苦苦地思念故园;就像瘦弱的卫玠,多愁多病而易伤心肝。

困顿清闲,更容易忧愁伤感。

难怪客居平阳的马融,听见笛声中的忧怨,就悲伤得泣涕涟涟。

更何况在这长满青苔的客馆,萧条冷落,已被凋残的点点红花铺满。

如今门外的樱桃已经结成豆粒大的果实,却无人与我共同赏玩。

注释
① 青玉旆(pèi):比喻新竹。

旆,古代旗末燕尾状饰品。


② 铅霜:指竹子的箨粉。


③ 流潦(liǎo):道路积水。


④ 兰成:庾信,字兰成。

初仕梁,后留北周。


⑤ 卫蚧清羸(léi):晋卫阶美貌而有羸疾。


⑥ 平阳客:后汉马融性好音乐,独卧平阳,闻人吹笛而悲,故称平阳客。


⑦ 青芜国:杂草丛生地。


⑧ 红糁(sǎn):指落花。

糁,米

《大酺·越调春雨》周邦彦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词。

上阕从暮春的雨景写到客中阻雨的愁闷,从视听两方面描绘,笔法细腻;下阕从雨阻行程写到落红铺地、春事消歇,抒归心似箭而难归去的无奈和惆怅。

此篇在春雨迷蒙的意象中,点染人事。

上片写春雨中的闺愁。

开头三句写一宿春雨初歇,拂晓时烟雾弥漫,鸟儿刚刚睁开惺松的双眼,还未婉转啼鸣,此时,大地一片寂静。

而昨日,风雨交加,鸟鸣高屋,一片喧嚣。

这是倒叙法,将静与动、冷与热两相对照,以突出今日之“静”,为下面闺愁作了衬托。

“墙头”三句,从“静”字展开,写墙头青布酒招已不飘扬,楼上玉人洗尽铅华,只有柳眼微睁,柳丝依依,脉脉含情。

几笔景物素描,已将闺愁暗暗托出。

“润逼琴丝”三句,进一步勾勒闺房景物──琴、枕、屏障、竹帘,都在春雨潇潇中蒙上了湿润,浸透了寒气,是泪湿?是心寒?闺中人的愁情就能在这闺房景物中。

“虫网吹粘帘竹”一句尤妙,以物象描绘之细微,揭示了闺中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之心境。

“邮亭无人处”点出闺愁的原因──游子未归。

“邮亭”古代驿站。

“听檐声不断”五句,正面写出闺中人在春雨中的绵绵情思。

她深夜不寐,听夜雨淅沥,檐水滴心,其情苦也。

困乏时刚刚入睡,奈何又被“愁极”惊醒,梦中的相会是幸福的,然而又是短暂的,梦醒后,竟是“自怜幽独”。

下片写春雨中的羁愁。

开头两句写游子归心似箭,然而最令人忧虑的是雨水成潦,阻住车轮,无法还乡。

羁留他乡,岂不愁煞得兰成憔悴,卫玠瘦羸,在等闲之时,在无可奈何之中,不更易使人伤心落泪。

此处用典言羁旅之愁。

卫玠,晋安邑人,字叔宝,风神秀异。

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今南京)。

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年二十七卒。

时人谓“看杀卫玠”。

“未怪平阳客”二句,又以平阳客在春雨潇潇中闻哀笛落泪事写羁愁。

“平阳客”代指游子。

“况萧索”以下四句,乃词意一大转折,说游子在春雨潇潇中泪落思乡,那么在万木萧疏、落红遍地、一片荒芜的深秋时返乡时,会如何呢?词中只以景物与感慨作答──家门外,桃园菽畦,荆棘丛生,如此苍凉景象,游子那有心情与友人秉烛夜游呢?此处结得突然,是转折中的顿挫,词意含蓄,将游子之羁旅也愁、归乡也愁,写得淋漓尽致。

可谓“顿挫中别饶蕴藉”。

陈振孙说:邦彦“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

邦彦词的铺叙从此篇中可看出其特点是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开阖动荡,富于变化。

邦彦善创慢曲。

张炎《词律·序》言:“美成(周邦彦)诸人又复增渲慢曲、引、近,或移宫犯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

”《大酺》则是美成所创之慢曲,双调,133字,前段15句,5仄韵,后段11句,7仄韵。

后为者,以此为律。

加入收藏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