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2-27 点击数:
简介:

【千问解读】

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

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


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


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


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


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腕,见的更怜心苦。


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


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


能原注去声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

与贾似道友善。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

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

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过秦楼·黄钟商芙蓉》吴文英 注释

①麹:亦写作“曲”。

澜:一作“尘”。

映:一本作“碧”。


②诉:亦写作“愬”,一本作“想”,一本作“语”。


③彩鸳:一本作“绣鵷”。


④兰:一本作“蓝”。


⑤屋:一本作“谷”,一本作“幄”。


⑥生怕哀蝉:一本缺“蝉”字。


⑦被:一本作“破”。


⑧能:原注:去声;一本作“奈”。


⑨羞趁东风嫁与:一本无“羞”字。

《过秦楼·黄钟商芙蓉》吴文英 赏析

“过秦楼”,《词谱》:“调见《乐府雅词》李甲作,其词中有‘曾过秦楼’句,取以为名。

”双调,一百十一字。

前片十二句,四仄韵;后片十一句,四仄韵。

“芙蓉”,荷花的别称。

“藻国”三句,述荷叶的神韵。

“藻国”,荷生水中,故云藻国。

“曲”,酒曲也。

发酵时酒曲呈黄绿色。

这里借喻叶色。

此言田田荷叶覆盖水面,迷迷蒙蒙无际无涯。

黄绿色的荷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使水叶一色,浑然难分。

清晨远望水面荷叶,好象包裹在又白又蓝的烟雾之中。

“香笼”三句,述荷花的色、香、形。

“腻涨红波”。

一句脱胎于杜牧《阿房宫赋》中:“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此言荷花的香气似麝香般的散溢四周,红艳艳的花色把水波也染成了胭脂红,水面平静如镜,荷花亭亭玉立在水中,恰似临镜梳洗的绝色佳人,高洁典雅,人见人爱。

然而因自愧不如,就会爱极生妒也。

“湘女”三句。

“湘”,湖南省的简称,湖南又称芙蓉国。

故以湘女借代荷花。

毛泽东有“芙蓉国里尽朝晖”诗句,可参照之。

此言荷花又好像湘水女神从水上飘然而来,她身上的饰物(即荷的茎、叶、莲蓬等物)虽多,却只见其形动而不闻其声起。

她专注独立水面的神态,又好像要向什么人倾诉心曲一样。

“愬”,通诉,即告诉、倾诉。

“又江空”三句,叙夜色中的荷花。

言静夜中月儿西坠,水面更显空旷。

朦胧中玉立在水面上的荷花化作了凌波去来的仙女,又好像一对对翩翩起舞的五彩鸳鸯。

上片将荷的叶、花、茎、色、香、形一一描述,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还暗忆”三句,承上述莲蓬、莲子。

“菂”,即是莲子。

一“忆”字,领起下片。

词人回忆以前有一次曾荡桨在荷淀中,钿合般的莲蓬可以用船桨勾到,同船的佳人用玉臂采下了鲜嫩的莲蓬,荷梗的茎丝欲断还连。

莲子芯极苦,由“苦”味,联想到荷的孤芳清高的气质,更使人怜惜不已。

“玲珑”三句,续写莲蓬及藕根。

言翠绿色的莲蓬外形玲珑透剔,里面就像座座小屋居住着颗颗莲子。

切成冰绡般薄的藕片,连着缠绵不绝的藕丝。

似乎这藕丝能将这一片鲜艳美丽的荷淀永远拴住。

词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赋于无知的荷花以通灵的人性,故有此深厚的感情也。

“生怕”三句,替荷花的身后设想。

一“怕”字,直管到底,明设想之意。

词人说:我恐怕到那残蝉哀鸣的深秋降临之时,水中的荷花将变得凋零不堪,惟见枯叶残梗上流淌着泪珠似的露珠,老景凄凉啊!“能西风”两句作结,以景寓意。

末句“羞趁东风嫁与”,反用李贺诗“嫁与东风不须媒”句意。

言荷花宁可遭受西风的摧残,凋零衰败,也不愿意伴着春风去与百花争妍斗艳。

这里词人以花设喻,盛赞那些孤芳自重,却不愿随波逐流去献媚权贵的文人。

全词紧扣题目,从各个方面为读者描述了荷的整体形态及其清高气质,给读者无穷回味。

加入收藏
               

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