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姓氏为什么要说免贵?哪几个姓氏不用说免贵?

回复姓氏为什么要说免贵? 远古时期的姓和氏是不同的。
在秦代以前,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范文澜先生的《中
【千问解读】
姓氏在我国是一个人“根”,是血脉相承的标志,没了姓氏也就没了根,我们在向陌生人请教别人的时候,回复则是“免贵姓××”,那么,贵姓是怎么来的?回复姓氏为什么要说免贵,有没有不用说免贵的姓氏,如果有,是哪几个,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贵姓的前世今生。
回复姓氏为什么要说免贵?
远古时期的“姓”和“氏”是不同的。
在秦代以前,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
姓是人人都有的,用来确定婚姻。
所谓“同姓不婚”。
而“氏”则是用来区分氏族分支的。
只有贵族才有氏,氏是功勋和地位的代表,所以说“氏辩贵贱”。
秦汉以后,随着制度的变更,氏慢慢失去了存在土壤,与姓的界限原来越模糊,最终便像今天这样合二为一了。
但是,姓氏辨别身份高低的传统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不断发扬光大。
从东汉的累世公卿,到魏晋时期的门阀世家,都是以姓氏来区分人的地位。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血缘所确定的家族身份,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贵姓”也就成为了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由于科举制的盛行,门阀贵族逐渐没落。
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皇帝的姓成了举国上下仅存的“贵姓”之一。
而到了现代,国姓早已不复存在,“贵姓”一词慢慢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客套话,“免贵”则是回答别人询问时,一种自谦的说法。
简单来说,对方问“您贵姓”是表示尊敬的;
你回答“免贵姓……”是表示自谦的;
其实就好比用“令尊”和“家父”、“令郎”和“犬子”这些对应的词语一样。
哪几个姓氏不用说免贵?
也不是所有的姓氏前面都要说“免贵”。
老百姓总说:“天下有两个半贵姓”,皇家的姓只能算半个,另外两个一家姓“孔”,一家姓“张”。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里说: 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与江西张、凤阳朱而已。
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
这里面,孔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张是道教始祖张天师。
这两位“圣人”、“神仙”的姓氏,是高于皇帝而被万世尊奉的。
“凤阳朱”不用解释了,是明朝的国姓,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所以说是“凤阳朱”。
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同样有三个姓氏可以不用“免贵”,分别是:
张:据说,玉皇大帝姓张,玉皇大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主宰。
关于玉皇大帝未成仙时的俗家名字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叫张坚,有的说叫张百忍,张友人,张友仁。
所以姓张的人在别人问你贵姓时,不能说免贵。
因为张是天姓,用“免贵”仿佛是对天地的不敬。
孔:指的是孔子,孔子的后人在历史上也受到至高的礼遇。
孔子的直系子孙都会受到册封。
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
从汉代开始,统治者都把尊孔看成统治思想的手段,所以孔姓在历史上是十分尊贵的姓氏哦,孔子是最讲究礼数的,古代社会也十分讲究礼数。
姓孔的人如果说免贵那就是对孔圣人不敬,是侮辱了所有古代人民的至圣先师,在古代社会是十分失礼的表现。
所在朝代皇帝的姓氏:古时赐国姓(皇帝的姓氏)可是无尚的光荣,也因此,赐国姓是一件庄重谨慎的事,一般的人不会封,只有大功之臣才会尊享。
而到了现代,国姓早已不复存在,也就不存在谁尊贵不尊贵了,所以现在这几个姓氏的人,在别人问起“姓氏”时,也大都说免贵,既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是表示自己的谦虚,也有人说,现在“孔”和“张”仍旧是贵姓,可以不用“免贵”,此说只能见仁见智了。
最难起名姓氏
姓氏虽然是身份的标志,但是很多姓氏却不好起名字,下面是网友整理的最难起名的姓氏:
胖、别、粘、羊舌、母、仇、黑、死、尿、操、毒、提、宫、史、宰父、是、党、苟、牛、吴、老、贾、朱、李。
人数最多的姓氏
我国仍在用姓氏多达6150个,而位列前十的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而前十名姓氏的人口不可思议地达到了6亿左右,其中王、李两姓双双破亿。
延伸阅读:
孟晚舟为什么不姓任?
为什么家里会有白蚁?
佛家弟子为什么都姓释?
为什么人会有记忆?
人的眼泪为什么是咸的?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