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中顾命八大臣做了什么?最后竟身败名裂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中敌对的双方——懿贵妃对肃顺一党的不满,早有伏笔。

“初,诏谒陵出都,实辟夷兵,而讳其行,行日之期,犹有诏言:‘君死社稷。

’独肃顺先具行装,备路赍。

自都行,供张

【千问解读】

中敌对的双方——懿贵妃对肃顺一党的不满,早有伏笔。

“初,诏谒陵出都,实辟夷兵,而讳其行,行日之期,犹有诏言:‘君死社稷。

’独肃顺先具行装,备路赍。

自都行,供张无办,后妃不得食,惟以豆乳充饭,而肃顺有食担,供御酒肉。

后御食有膳房,外臣不敢私进,孝贞、孝钦两后不知其由,以此切齿于肃顺。

” 肃顺身为大臣,在热河逃难之时,行程的准备打点都是由肃顺负责的。

但由于临行匆忙,肃顺安排不周,让咸丰的后妃们饿了肚子。

连皇后都得喝豆浆充饥,肃顺自己却大鱼大肉,引起了后来的两宫尤其是的嫉恨。

上面这则故事,是肃顺的王闿运讲的。

王闿运还给肃顺找了个理由,说是因为外臣不能私进后宫膳房。

另外,站在恭亲王这边的李慈铭,也在日记中记录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上在木兰,政一出怡、郑二邸及肃顺,行宫有所修乐,皆命肃顺监之。

三人皆便冠服,出入无禁,寝宫亦著籍,嫔御弗避。

上有宣索,三人辄先意进奉。

而抑制宫眷,供应极薄,中宫上食,不过一羹一胾一器而已,贵妃以下,月给膳钱五千。

” 肃顺后来的下场告诉我们,给女人克扣工资和食物,不让她们随心所欲地吃吃吃买买买,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

在这里开个玩笑。

慈禧或许因吃饭问题和肃顺结怨,但也不至于因此要杀了他。

其实,慈禧之所以迫切想要除去“”,归根结底,还是权力分配不匀的问题。

咸丰驾崩后,肃顺等八人奉旨“赞襄一切政务”,自然想“拿着鸡毛当令箭”,统揽所有政权,完全架空两宫太后和小。

如此一来,“顾命八大臣”便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存在,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慈禧不是甘居人下之辈,又岂肯过这种仰人鼻息的日子? 所以一开始,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商量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在咸丰临终前,曾赏赐东、西两宫太后各一枚印章,得的是“御赏”印,西太后慈禧得的是“同道堂”印。

因此大家便协商,在“顾命八大臣”拟旨下发前,需两宫太后先在其上用印,谕旨方能生效。

这种“辅政垂帘”的做法,表面上看似让渡了一大部分权力给两宫太后。

但精明的慈禧,很快就看穿了肃顺这帮人的歪脑筋。

“女子无才便是德”,慈安太后重德行,却几乎不识字。

虽曾协助咸丰批阅奏章,但也只是而已。

说到玩文字游戏,她们哪里斗得过八大臣中那几位翰林出身的。

慈禧想,若要真正手握权柄,必须彻底除去“顾命八大臣”,实行垂帘听政不可。

但是提议垂帘,是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首先,太后临朝,等于剥夺了八大臣赞襄政务之权,会引起以肃顺为首的朝臣强烈反对。

其次,历史上女主当国,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如、夺得大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滥杀皇室宗亲,爱新觉罗宗室不会轻易表态支持垂帘。

此外,开国以来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祖制,因此就连慈禧的盟友慈安太后,都一度对此提案顾虑重重。

然而,为何到最后,不仅两宫太后能够同心同德,就连恭亲王以外的其他近支宗室都坚定地站在垂帘听政这边,结成一股足以抗衡“顾命八大臣”的力量,成功地发动了政变? 细究起来,肃顺的一帮猪队友,算是帮了倒忙。

辛酉政变这场战争,有两个主战场。

一个在热河行宫,一个在北京。

咸丰在世时,奕訢曾想赴热河面圣,禀报与洋人议和始末,但遭到肃顺等人阻拦。

如今皇兄驾崩,奕訢以亲弟身份前往奔丧,没有理由再受阻拦。

但八大臣中的杜翰认为,恭亲王叩谒大行皇帝梓宫即可,不能让他与两宫太后见面。

并且杜翰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叔嫂当避嫌疑,且先帝宾天,皇太后居丧,尤不宜召见亲王。

” 但是怡亲王、郑亲王和肃顺觉得奕訢在这里也搅不起什么风浪,因此不以为意,让奕訢单独觐见了两宫太后。

结果这一见面,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就达成了一笔大交易。

这次密谈的具体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大致内容,可以猜测。

双方约定奕訢先回京准备,再迎大行皇帝梓宫回銮,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八大臣。

而后两宫垂帘,亲王议政,各取所需,共治天下。

在奕訢奔赴热河期间,北京也不平静。

肃顺虽然大权在握,但还没到一手遮天的地步。

过去因被肃顺排挤打压的政客,刚好想趁这个机会反咬一口,顺便捞取一些政治资本。

在这里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做周祖培。

周祖培是,后来接任了的体仁阁一职,在咸丰后期是朝廷里的重量级人物。

周祖培和肃顺有过两段共事的经历。

两人共掌时,肃顺就非常看不起周祖培,嘲笑他文章写得不好,还给周祖培起了个外号,叫“老八股”。

后来周祖培和肃顺分列满汉,周祖培已经签发的公文,肃顺觉得不满意,嘲讽道,“唉!若辈愦愦者流,但能多食长安米耳,焉知公事。

”直接用朱笔将周祖培的审批意见和签名抹去,自己重新审核签发。

前面我们说到,不给女人钱花,是犯了女人的大忌。

而嘲讽一位内阁学士没能力没才华,周祖培自然怀恨在心,肯定要伺机报复。

但周祖培比较狡猾,先不亲自出马,派了自己的幕僚和学生去打头阵。

第一个出场的,是周祖培请到家中给自己两个儿子当家庭老师的李慈铭。

李慈铭之路不顺,在当时还是个,但其才华出众,又敢于发声议政,对当时政界的舆论有一定影响。

受周祖培的委托,李慈铭收集了“历代贤后临朝故事”,写了一本《临朝备考录》,来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吹风造势。

“余随举汉和熹、顺烈,晋康献,辽睿知、懿仁,宋章献、光献、宣仁八后,略疏其事迹,其无贤称者,亦附见焉,并为考定论次,并条议上之,其稿别存。

” 李慈铭列举了历史上八位贤后临朝的故事,试图论证如今两宫垂帘的合法性。

同时,李慈铭还对“顾命八大臣”为拟定的“祺祥”年号,进行了一番炮轰,指责八大臣不学无术。

“国朝即位改元,尚由大学士及军机大臣,各拟数号呈进,天子择而用之。

今兹未告即位,先议改元,已为奇事,而元号又用‘祺祥’二字,无论文义不顺,且‘祺’字古无用者,‘祥’字唯‘祥兴’用之。

嗣子幼冲,自不知所拣择,而廷臣亦无有言者,岂真国威所劫乎?不学之弊,一至于此。

呜呼,国家可无读书人哉!” 等李慈铭的清议在京中慢慢发酵后,周祖培的另一位帮手也粉墨登场了。

这次出场的是周祖培的学生,山东道御史董元醇。

董元醇一出马,就丢出了一枚重磅炸弹,上疏恳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现值天下多事之秋,皇帝陛下以冲龄践阼,所赖一切政务,皇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

臣以为宜明降谕旨,宣示中外,使海内感知皇上圣躬虽幼,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预,庶人心益知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术。

” 这句“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几乎就是指着“顾命八大臣”的鼻子骂了。

除此之外,董元醇还有所请。

“现时赞襄政务,虽有王大臣军机大臣诸人,臣以为当更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辅弼一切事务。

” 言下之意,乃是要拔高恭亲王的地位,与“顾命八大臣”分庭抗礼。

董元醇这份奏疏,甚合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心意,同时也不出意料地触怒了肃顺一党。

两宫太后接董元醇奏疏后,召见八大臣商讨垂帘之议。

太后要夺权,八大臣自然不会应允,只是在争辩的过程中,八大臣似乎有些忘形,反应有点过度。

关于此次召见的情形,《热河密札》中透露,“探知是日见面大争,老杜(杜翰)尤肆顶撞,有‘若听信人言,臣不能奉命’语,太后气得手颤。

” 而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更是如身临其境一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及董御史疏上,三人(怡亲王、郑亲王、肃顺)纠党忿争,声振殿陛。

天子惊怖,至于蹄泣,遗溺后衣。

” 肃顺等人反对垂帘,大可以坐下来讲道理。

但对着三位孤儿寡妇大声呼喝,还把小皇帝给吓尿了,这就有些过分了。

“顾命八大臣”有拟旨之权,他们之中的笔杆子焦佑瀛,就写了一份谕旨来批驳董元醇的上疏,但两宫太后不肯在谕旨上用印。

《》记载,“御史董元醇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

肃顺等梗其议,拟旨驳斥,非两宫意,抑不下。

” 太后不用印,谕旨就无法生效,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候,怡亲王和郑亲王干了件蠢事,“、端华等负气不视事”,他们决定罢工了。

《祺祥故事》中记载,军机处这一场罢工,持续了三天。

最后慈安和慈禧没办法,只好给焦佑瀛拟的谕旨盖章,这几位大臣才开开心心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这一场争执,表面看来是怡亲王和郑亲王赢了。

但是毕竟在名分上,太后是君,他们是臣。

八大臣不仅以下犯上,还敢倚仗手中职权,用罢工的方式来要挟太后,让原本对垂帘听政抱有顾虑的慈安太后,彻底下定了要除去肃顺一党的决心。

在《祺祥故事》中,慈安对醇王福晋哭诉,“欺我至此,我家独无人在乎?”《慈禧传信录》亦载,经此事后,慈安太后感叹,“今尚未垂帘,已若此,他日果出听政,繁颐尤甚,吾侪徒苦耳。

” 而八大臣的这一波操作,不仅得罪了慈安太后,还让得罪了其他的近支亲王。

原因出在焦佑瀛所拟谕旨中的一段话。

“该王大臣等受皇考顾命,辅弼朕躬,如有蒙蔽专擅之弊,在廷诸臣,无难指实参奏,朕亦必重治其罪。

该御史必欲于亲王中另行简派,是诚何心?所奏由不可行。

” 焦佑瀛这段话,本来是针对恭亲王奕訢,但爆破范围没掌握好,让惠亲王绵愉、醇亲王奕譞他们躺了枪。

这样一来,宗室也感觉到了八大臣的擅权,便也渐渐往垂帘听政的道路上靠了。

两宫太后、皇室宗亲、京中大臣已经悄悄达成默契,而肃顺等人还对此无知无觉。

机关已经布置好,就等着梓宫回銮之日,让八大臣回北京。

就在回京之前,怡亲王等人还做了件很搞笑的事情。

一天,载垣、端华和肃顺向太后自陈“职事殷繁,实难兼顾”,本来是希望两宫太后挽留,并嘉勉一番。

谁知慈禧将计就计,说既然如此,那火器健锐营你们就别管了。

此议本是载垣等人自己所开,如今丢了兵权,也只好哑巴吃黄连,领旨谢恩了。

为确保,在回銮的安排上,慈禧特意将载垣、端华和肃顺三人分开。

由肃顺自己去护送先帝梓宫,载垣和端华则随扈回程,以免三人在路上闻到什么风声而互通声气。

而在回京路上,两宫太后和幼帝借口先行,比怡、郑二亲王早一天回到宫中。

一到北京,两宫太后等于是凤凰还巢,彻底摆脱了“顾命八大臣”的掌控。

当着久候在此的恭亲王奕訢、奕訢的丈人桂良、大学士周祖培、贾桢、军机大臣文祥等的面,两宫太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上谕,历数八大臣误国害民和阻碍垂帘之罪。

“载垣、端华、肃顺着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着退出军机处。

” 此时载垣和端华才得到消息,匆匆赶进宫中,大声质问,“外廷臣子,何得擅入?”可惜为时已晚,在这宫中,载垣和端华反成瓮中之鳖。

因此这句质问不但没讨得好,反而让两宫太后大怒,罪加一等。

“兹于本日特旨召见恭亲王及大学士桂良、周祖培、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乃载垣等肆言不应召见外臣,擅加拦阻,其肆无忌惮,何所底止!前旨仅予解任,实不足以蔽辜,着恭亲王奕訢、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传旨:将载垣、肃顺、端华革去爵职拿问,交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严行议罪。

” 就这样,载垣和端华被关进了宗人府。

而肃顺更惨,当他护送皇帝梓宫行至密云时,被醇亲王奕譞抓捕,据说肃顺当时“方拥二妾卧于床”。

从温柔乡被丢进监狱,肃顺的政治生涯也随之由顶峰堕入深渊。

王大臣对载垣、端华和肃顺这“三奸”进行议罪之后,又给他们加了一条罪名,称其“造作赞襄名目”,相当于宣称咸丰临终前那道“赞襄一切政务”的诏书是伪诏。

如此欺君大罪,当判凌迟处死。

最后还是在两宫太后的加恩之下,“载垣、端华均着加恩赐令自尽”,“肃顺着加恩改为斩立决”。

载垣和端华以白绫自尽,尚无太多痛苦。

而肃顺临刑,其情状则尤为惨烈。

过去肃顺整饬吏治,“戊午科场案”和“户部宝钞案”涉案者众多,又削减薪俸,得罪了很多的人。

押往刑场路上,这些曾经的受害者以瓦砾泥土掷向肃顺,致其。

临刑前,肃顺不肯下跪,破口大骂,最后刽子手以大铁锤敲断肃顺双腿,才将他斩首。

薛福成《庸庵笔记》中记载,肃顺所骂之事,“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

”黄浚对此的解读,为肃顺痛骂慈禧日后要杀子弑君。

又《清史稿》记载,肃顺刚被囚禁宗人府时,见载垣、端华二人已在,大声叱骂道,“早从吾言,何至今日?”似乎肃顺事先有什么想做而没做成的计划。

按《崇陵传信录》中的说法,肃顺曾建议咸丰效仿诛杀故事,赐死懿贵妃。

或许肃顺早已看出慈禧有野心,不可谓不有先见之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闽国的帝王,昏庸无度最后被政变而亡

历史上有很多经过隐忍多年成功复仇的事迹,也就让我们在心中养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只要是隐忍多年的人,出头之后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而实际上,一个人的品性早就已经注定了,如果真的是一块朽木,那不管怎么去精心打磨,都没办法让之成才。

时期的就有这样一个人叫做王延羲,他在早年间担任同平章事的时候,由于自家宗族的人经常莫名其妙的被掌权者给杀掉,于是特意装成是一个傻子,想要借此躲过灾祸。

当时的掌权者叫做王继鹏,是一个喜欢滥杀无辜的人,尤其最爱杀的就是自己宗族里的人员,他作为宗族里的一员心里也是很害怕哪一天莫名其妙就死掉了。

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起来,为了就是能够活下去,不得不说,这招还真好使,虽然他被王继鹏给呼来唤去,但是被杀掉的人里面最终也没有他。

而也因为王继鹏上位之后的各种作为得罪了朝中有实权的人,这些人在积怨颇深的情况下,终于在一天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起政变掀翻了统治。

而此时的他作为王继鹏的叔叔自然是新任皇帝的不二人选,于是他就正式上位了,上位之后他先收买了一波人心,先大赦天下又大加赏赐各路官员。

就在官员们认为终于迎来了一个英明君主的时候,他就开始暴露自己的本性了。

上位之后没多久,一个合格的暴君该有的品质他都有,贪图享受、这些难得的品质在他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尤其是他还是一个心眼极小的人,曾经得罪过他的人都被他拉出来算了一次账。

当时他的弟弟还在做建州刺史,也算得上是一个较为正直和忠心的官员,由于两人的关系较为亲近,想着规劝一下他,让他表现的稍微英明一点。

刚开始上奏的时候还没什么,等到的劝谏到他手上时,他就开始不耐烦了,直接对其进行责骂。

也因此让两个人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导致了后来他弟弟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直接发兵了。

王延政起兵之后战斗力比较强,没多久就从南镇打到了福州,他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很慌张,立马派遣4万军队前去镇压。

王延政知道仅凭自己的实力很快就会被消灭掉,于是就向吴越发起求救信号并成功获得支援,获得支援之后王延政,先是把前来镇压的军队给打败了,又乘胜追击拿下了永平和顺昌两座城池,以两座城池为根据地开始发展自身的势力,并没有对他再次进攻。

而此时的他也没有能力和实力再次发起讨伐,只能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慢慢发展,这时候,朝廷上的官员们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

一些官员觉得他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君主,开始私底下联系王延政,当然,他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本来他就是一个内心猜疑比较重的人,一听到这种消息第一时间就把这些官员抓入监狱中进行处罚。

由于他处事太过于极端,只要是被抓住的人下场都不太好,于是更加引起了朝廷官员中的恐慌。

到了这个时候,不要说是政局稳定,国家还能够保持都是侥幸了,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他居然没有一点点改变。

依旧还是享受自我,每一天花大量的钱财在自己身上,完全不管朝廷其他人怎么想。

当然,随着王延政慢慢发展起来之后,他的心里也有些慌张了,多次派兵前去征伐,但都只是一些小范围的摩擦,双方有胜有负,他依旧没有取到什么优势。

没有优势,就是最大的劣势,王延政的实力增长得很快,没隔多久就开始对其他城池发起进攻了,并在接连不断的进攻之下对当时的汀州造成很大困扰。

眼看这座城池就要被占领了,他才感到慌张,急忙让人带着钱财过去求和,想要让对方放弃进攻的想法。

一座城池和一些财物相比较而言肯定是城市比较重要,从经济上来讲王延政就不会答应这个要求,更何况现在双方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了。

这个时候国家的局面已经变成这样了,他一方面又在和自己的兄弟在国内征战,一方面又在自己的朝廷中各种享受,同时,他还在朝中肆无忌惮的处罚官员。

朝廷上官员们人人自危,朝廷外战火又不断的燃烧,他自己又毫无作为只享受皇帝的权利不履行义务,在这样的各方面都不利于他的情况下,他就只能面对一个结果--死亡。

朝中对他无法容忍的官员联合起来找了一个机会发起政变,直接把他和其余相关人员全部杀掉之后,重新推选了一位皇帝上去,结束了他的一生。

总结他的一生,可以这样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但却是一个合格的利己主义者,虽然最后下场不怎么好,但是他的一生却过得极为舒适。

毕竟,他在用一国的资源来给自己享受。

随机文章夏朝的青铜器与身分的关系是什么?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世界上真有美人鱼存在吗,美人鱼/南海鲛人是同一种族不同分支野生壁虎有毒吗会咬人吗,壁虎不咬人/毒性也没有到毒死人的地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神龙政变中逼武则天退位的五位大臣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无一人善终?

晚年的因志得意满,逐渐开始耽于享乐,并开始大修宫殿、佛寺,又修建歌功颂德的纪念碑“天枢”于皇城端门外。

老病缠身的武则天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她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开始插手朝政。

当时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倚仗武则天的宠信,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等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的孙女仅因与老公武延基和皇兄李重润一起“嚼舌头”,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与武则天淫乱后宫的事情,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听到,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一气之下,将这三人一起处死。

张易之与张昌宗插手朝政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而永泰公主之死也让子孙明白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已经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威胁,除掉兄弟刻不容缓。

于是一场政变正在酝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因病避居迎仙宫,迎仙宫中只有张易之、张宗昌侍奉武则天左右,外人不得入内,甚至连宰相也难见到她。

张柬之和桓彦范、敬晖等大臣决定乘武则天病重之时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病重的武则天让位,复辟。

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wěi)、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随即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

第三天,武则天禅让。

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

政变成功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wěi)被封为博陵王。

但是这场政变只是诛杀了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以及两个人的党羽。

而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人却几乎毫发无损,在朝廷上继续担当重任,这为以后张柬之等五人不幸的下场埋下了后患。

不久,张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韦后谮毁,一怒之下将他们五个人全部贬官。

敬晖赴任崖州不久就被凌迟处死。

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彦范、袁恕己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随机文章埋下亡国种!如果清朝12位皇帝齐聚皇太极最想骂谁?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西方神话十大魔神,萨麦尔加百列榜上有名(地位曾仅此上帝)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辛酉政变中顾命八大臣做了什么?最后竟身败名裂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