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秘闻:日本为什么不动用冲锋枪?

1、研制出冲锋枪却不用 远在十九世纪末的日、俄战争中
【千问解读】
1、研制出冲锋枪却不用 远在十九世纪末的日、俄战争中,当时俄军主要使用的步枪为老式的滑膛枪,有效射程只有300多米,而日军则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来复枪,有效射程达到了800米以上,同时日军训练刻苦,军中有大批神射手,其精准射击给俄军造成了很大伤亡,从此奠定了步枪在日本陆军中的绝对主力地位。
一战结束以后日本陆军也曾有人提出过为部队装备冲锋枪的想法,在1931年的12·8淞沪战役期间,日军与中国军队在上海激战中,已经认识到中国民团和19路军装备的冲锋枪的威力。
事态平息后,日军大本营军械局对冲锋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派员到欧洲考察,试图研制自己的冲锋枪以装备部队。
1934年,日本陆军开始悄悄进行冲锋枪的研制工作,这种试验型冲锋枪被命名为2号冲锋枪,一年后,该枪支因为枪械安全性、可靠性不良而被否决。
更重要的是,这种制造冲锋枪的思想在日军中遭到很多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冲锋枪虽然火力凶猛,但是弹药耗费太大且射击命中率太低,在实战中会对后勤供应造成困难,而且实战作用很令人怀疑,因此生产冲锋枪的计划就被暂时搁置起来。
1940年,欧洲战事的发展,让日军领悟到现代步兵武器组合中,冲锋枪有一定的作用,而且38式步枪对于新组建的装甲部队乘员来说枪身也太长了,于是生产冲锋枪的计划又一次被提出来,这次大本营批准了。
设计图纸早在以前就在南部军械设计所出台,这个被命名为“100式”的冲锋枪于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纪年1000年,所以起名百式冲锋枪。
它的蓝图以MP18为依据,事实上,它可以说是MP18的仿制品,同样的外形,同样的侧装弹夹,只不过将直弹夹改为弯弹夹,装弹30发,最大的改动就是在枪口做了一个挂扣,以满足军方必须能安装刺刀的要求,尽管那刺刀安装上去后整个枪支显得很滑稽。
国际上设计冲锋枪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密集的火力给敌人以威慑和杀伤,但受武士道残余精神的影响,日本陆军对白刃战有着特别的执着,往往在战斗的最后阶段拼刺刀。
日本新兵受训三个月,头一个月就是拼刺刀,后两个月练射击,日本军方对刺刀的偏爱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连99式7.7毫米仿捷克轻机枪都装上了刺刀,这是历史上唯一一种带刺刀的轻机枪,难以相信重达20斤的99式机枪怎么个拼刺刀法。
日军部队装备97式坦克后,坦克乘员也装备了该型冲锋枪,为了方便乘员在坦克使用,在为他们特制的冲锋枪上做了改动,增加了一个可折叠的支架。
百式冲锋枪使用自由枪机原理,没有保险,始终处于开膛待击状态,非常容易走火,百式冲锋枪并未大规模装备部队。
2、日本的国力弱,耗不起弹药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岛国,所有的战争物资都需要从外部获得,尽管日本占领了一半以上的中国国土,并在爆发后,占领了物产丰富的南洋诸岛,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资源短缺现象,充其量只是一种“缓解”。
同时由于占领区内缺乏工业基础,因此日本只能将获得的资源运回国内进行深加工,这不但加大了制造成本还延缓了制造周期。
所以,尽管冲锋枪的优点很多,但由于存在着制造成本高、工艺复杂、弹药消耗过大等原因最终被日本军方所放弃。
战术思想落后的日本人认为:步枪打得比冲锋枪准,宁可保证步枪和弹药的质量(其实连这个也没有做到),也不浪费宝贵资源造冲锋枪。
另外,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一个单兵配备基数150发子弹,38大盖一天都不一定用得完,要是换上冲锋枪,稍微激烈点儿的战斗,坚持个把小时就打光了,冲锋枪又没法配刺刀肉搏。
和日军正好相反的是苏军,苏军二战时的冲锋枪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前线的步兵几乎都放弃了步枪而改用冲锋枪,原因也很简单,苏军对德作战是靠人海战术和武器数量优势,需要不间断的用新兵补充战场损失。
所以苏军士兵接受的训练时间很短,不可能去花时间练习枪法,而且对新手而言,冲锋枪要比步枪好用多了,冲锋枪成本低,制造过程也不那么讲究,因此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
当时不光日军,德军、英军、法军单兵自动武器都比较少,美军也是在战争中才开始广泛装备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汤普森冲锋枪刚开始装备不多,像《拯救大兵瑞恩》里的汤姆·汉克斯用的汤普森每个班才一把,而勃朗宁机关枪是重机枪,不能算成是单兵武器。
日本人并不是特别怕汤普森和勃朗宁,但的确很怕M1,因为前两者虽然火力密度很高,但射程有限,M1加兰德半自动一次装弹8发,不仅射速快,而且射程和精度都很好,美国人2-3支M1加兰德连续射击甚至可以压制日本人需要不断上油的歪把子轻机枪,加兰德最大的缺点是必须打光了子弹才能换弹夹。
面对美国人,日本人的确很惨,别说日本人了,就是德国人也很惨,德国人没有班用机枪作为支援火力,虽然有冲锋枪,但在进入射程前往往就被美国人的M1敲掉了,毛瑟98K在射速方面相对M1并没有什么优势。
3、用一战的战术思想指导二战 日本军部的高官们经过测试和比较后得出了这样的一种结论:他们认为“的步枪要好于百发一中的冲锋枪”。
其实这本是日本海军大将在日俄战争结束时的一句话“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改变而来的,本来东乡平八郎的意思是强调火力的效能,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就是说如果你的火力无法准确杀伤敌人,就会鼓舞敌人的士气。
可到了习惯服从命令、服从权威的日本人手里,马上就变成了士兵只要准确射击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加强火力密度。
日本军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步枪的精准射击及机枪有效的火力压制”是阵地战的“经典”。
在欧美军事强国尽一切可能提高军队的火力密度时,日本却固执的强调军队的准确火力,甚至要求士兵每枪都要命中目标,在日本人看来,必须用几十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是不能忍受的,射程达2800米的38大盖后坐力小,性能优良,是日本引以为自豪的武器,而日本的自动武器,如几种轻重机枪,则希望能一直给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但有个问题,那就是火力的持续性,为了保证机枪能长时间提供火力支援,最主要的是解决枪管散热的问题,二战各国在轻机枪上都普遍采用散热部件和换枪管的方法,唯独日本不用,他们的歪把子,不能更换枪管,结果连续射击到300发时就会枪管过热,无法使用,要慢慢冷却。
日本和美国的火力注重方向不同,美军注重单兵火力,强调中近距离的单兵火力优势,所以单兵大量装备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但是日军强调集群火力,而且拥有比较先进的近距离火炮支援,所以就强调机枪、迫击炮、步兵炮,日军的步枪兵除了远距离精准射击、近距离拼刺刀外,就是用来保护机枪和火炮的,而且日军的大正11式歪把子机枪使用和步枪一样的弹夹,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日军的92式步兵炮也是最小巧的轻型榴弹炮,用人力就可以携带,日军甚至发明了单兵使用的掷弹筒,这样就保证了日军在正规堑壕战中的火力。
所以,日军的失败并不是败在火力这个战术性的问题上,而是败在堑壕战这个大的战略思想上,堑壕战是一战的产物,已经过时了,日军还在以堑壕战为指导思想下进行作战,岂能有不败之理。
二战的地面战役主要打的是空地一体的陆地运动战,运用装甲部队和空军进行强行突破,突破一点后进行纵深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法,这样就把步兵放在了次要位置,主要就是装甲部队和空军,当分割后的围剿就要看单兵的火力优势,所以二战时日军败的很惨。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M1和汤普森打日本的38式那就是一个爽,美军的战术是火力覆盖→整体推进→再火力覆盖→再整体推进,日本人再凶狠顽强也抵挡不住。
虽说如此,日本没有动用大规模的冲锋枪,中国还是陷入了苦战的边缘,归根到底还是中国实力太弱。
而使日军对我们有所轻视。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轻视让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吃了个大亏。
随机文章宋朝人民的宗教信仰有哪些?宋太祖的信仰是什么?揭秘能让人长高的神秘小岛,外来游客纷纷长高几厘米(神秘矿石水)海王星是什么颜色,海王星为什么是蓝色的(吸收太阳光反射蓝色)收集雷电的科学家有哪些,俄国院士利赫曼为收集雷电不幸惨死玛雅文明水晶头骨的秘密,或藏宇宙和人类起源之谜/关系地球命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飞鸟时代:日本古时候文明的关键转折点
这一时期见证了日本族联合统治向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蜕变,通过系统性吸收中国隋唐文明,构建起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
一、政治变革:天皇权威的奠基时代 推古天皇即位标志着飞鸟时代的开端,这位日本首位女天皇与摄政圣德太子共同开启了改革序幕。
603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制度,以德才取代血缘划分官阶,为寒门士族开辟上升通道;604年《十七条宪法》则将伦理融入国家治理,确立 以和为贵 的政治理念。
尽管改革未能彻底打破等豪族势力,但已为后续埋下伏笔。
645年孝德天皇推行的大化改新堪称划时代变革,通过 公地公民制 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确立班田收授法与,构建起律令制国家雏形。
这场改革使日本彻底摆脱氏族制度残余,其土地国有化与中央集权模式明显借鉴隋唐制度,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文化交融:大陆文明的本土化重构 佛教的传入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精神世界。
538年百济圣明王进献佛像后,圣德太子将其确立为镇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
飞鸟寺、四寺等早期寺院建筑融合中国风格,法隆寺金堂的释迦三尊像采用北魏式样,而玉虫厨子则展现南朝审美特征,这种多元文化交融催生出独特的 止利样式 佛像雕刻。
遣隋使与遣唐使的派遣构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607年小野妹子使隋带回的《三经义疏》,将佛教经典研究与儒学思想结合;630年舒明天皇首派遣唐使,系统引入律令制度与汉字文化。
这种文化输入不仅体现在建筑(如法隆寺五重塔的双重台基)、艺术(如玉虫厨子须弥坛的密陀绘)领域,更催生出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与诗歌总集《万叶集》。
三、社会转型:从古坟到都城的文明跃迁 发现揭示飞鸟时代的社会剧变:大型古坟的消失与佛教寺院的兴起,反映着丧葬习俗从氏族集体葬向个体火葬的转变;奈良县明日香村遗址出土的、铁器,印证着金属工艺的进步;五畿七道行政体系的建立,则标志着国家治理能力的飞跃。
白村江之战(663年)的惨败加速了日本对大陆文明的吸收。
这场海战暴露出军事制度的落后,促使天智天皇进行兵制改革,建立雏形。
战后日本全面倒向,派遣更多留学生与学问僧,为奈良时代全面唐化奠定基础。
四、历史遗产:飞鸟文化的现代回响 飞鸟时代的物质遗存至今仍震撼世人:法隆寺金堂作为世界最古老木构建筑,其 柔性构造 技术被现代超高层建筑借鉴;中宫寺的半跏思惟像展现南朝风韵,与北魏石刻形成鲜明对比;斑鸠宫遗址出土的墨书《法华义疏》稿本,保存着六朝书法遗风。
这个时代确立的天皇制、律令制与佛教国教化,深刻影响着日本千年国体。
其 和魂汉才 的文化策略,既保持本土特色又积极吸收外来文明,为后世提供文明转型的经典范式。
正如法隆寺西院伽蓝的对称布局所象征的,飞鸟时代完成了日本文明从分散到统一的历史跨越。
在飞鸟时代的废墟上,日本建立起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充满变革张力的时代,既保留着古坟时代的豪族遗风,又孕育着奈良时代的唐风气象,其文明融合的智慧至今仍在东亚文化圈中回响。
当现代人驻足法隆寺前,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跨越千年的文明脉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飞鸟时代:日本古时候文明的关键转折点
这一时期见证了日本族联合统治向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蜕变,通过系统性吸收中国隋唐文明,构建起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
一、政治变革:天皇权威的奠基时代 推古天皇即位标志着飞鸟时代的开端,这位日本首位女天皇与摄政圣德太子共同开启了改革序幕。
603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制度,以德才取代血缘划分官阶,为寒门士族开辟上升通道;604年《十七条宪法》则将伦理融入国家治理,确立 以和为贵 的政治理念。
尽管改革未能彻底打破等豪族势力,但已为后续埋下伏笔。
645年孝德天皇推行的大化改新堪称划时代变革,通过 公地公民制 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确立班田收授法与,构建起律令制国家雏形。
这场改革使日本彻底摆脱氏族制度残余,其土地国有化与中央集权模式明显借鉴隋唐制度,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文化交融:大陆文明的本土化重构 佛教的传入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精神世界。
538年百济圣明王进献佛像后,圣德太子将其确立为镇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
飞鸟寺、四寺等早期寺院建筑融合中国风格,法隆寺金堂的释迦三尊像采用北魏式样,而玉虫厨子则展现南朝审美特征,这种多元文化交融催生出独特的 止利样式 佛像雕刻。
遣隋使与遣唐使的派遣构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607年小野妹子使隋带回的《三经义疏》,将佛教经典研究与儒学思想结合;630年舒明天皇首派遣唐使,系统引入律令制度与汉字文化。
这种文化输入不仅体现在建筑(如法隆寺五重塔的双重台基)、艺术(如玉虫厨子须弥坛的密陀绘)领域,更催生出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与诗歌总集《万叶集》。
三、社会转型:从古坟到都城的文明跃迁 发现揭示飞鸟时代的社会剧变:大型古坟的消失与佛教寺院的兴起,反映着丧葬习俗从氏族集体葬向个体火葬的转变;奈良县明日香村遗址出土的、铁器,印证着金属工艺的进步;五畿七道行政体系的建立,则标志着国家治理能力的飞跃。
白村江之战(663年)的惨败加速了日本对大陆文明的吸收。
这场海战暴露出军事制度的落后,促使天智天皇进行兵制改革,建立雏形。
战后日本全面倒向,派遣更多留学生与学问僧,为奈良时代全面唐化奠定基础。
四、历史遗产:飞鸟文化的现代回响 飞鸟时代的物质遗存至今仍震撼世人:法隆寺金堂作为世界最古老木构建筑,其 柔性构造 技术被现代超高层建筑借鉴;中宫寺的半跏思惟像展现南朝风韵,与北魏石刻形成鲜明对比;斑鸠宫遗址出土的墨书《法华义疏》稿本,保存着六朝书法遗风。
这个时代确立的天皇制、律令制与佛教国教化,深刻影响着日本千年国体。
其 和魂汉才 的文化策略,既保持本土特色又积极吸收外来文明,为后世提供文明转型的经典范式。
正如法隆寺西院伽蓝的对称布局所象征的,飞鸟时代完成了日本文明从分散到统一的历史跨越。
在飞鸟时代的废墟上,日本建立起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充满变革张力的时代,既保留着古坟时代的豪族遗风,又孕育着奈良时代的唐风气象,其文明融合的智慧至今仍在东亚文化圈中回响。
当现代人驻足法隆寺前,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跨越千年的文明脉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