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佳句赏析与精神传承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简介:1开篇寄语长征,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传承。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长征的世界,摘取那些熠熠生辉的句子,共同赏析其背后的深意。

2长征精神

【千问解读】

1

开篇寄语

长征,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传承。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长征的世界,摘取那些熠熠生辉的句子,共同赏析其背后的深意。

2

长征精神的光辉体现

长征精神,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正如文中所言:“走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应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

”3

周恩来与长征的深厚渊源

周恩来,这位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却毅然投身革命,成为长征路上的重要人物。

文中描述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他的形象,不仅是一个革命者,更是一个充满智慧与魅力的领袖。

4

长征路上的感人瞬间

长征路上,每一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

这些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正是这些经历,锤炼出了红军指战员们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5

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长征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面对重重困难和考验。

因此,我们更要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6

佳句赏析表格

原文佳句赏析 周恩来是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展现了周恩来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强调了长征精神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

走在新长征的路上...呼吁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推动事业发展。

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概括了红军的独特品质与精神风貌。

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高度评价了周恩来的独特性格与贡献。

长征,是一段永载史册的传奇。

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2025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王牌专业名单:含分数线与认可度最高的专业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牌专业在多个领域都有显著表现,国际经济与贸易被教育部评定为骨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分数线最高、在高考生心中的认可度最高。

本文将为2025年高考生展示:行业、考生、教育界公认的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个王牌专业的详细名单!一、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王牌专业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评为骨干专业,都属于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牌专业。

2025年高考生在报考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时,可以重点了解这些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好专业。

1、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上便是国内权威机构评选的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牌专业最新完整版本的名单!圆梦小编要提醒大家:以上这些专业属于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力强的专业,从学有所成的角度出发,非常值得2025年高考生报考!二、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高、认可度高的专业本文选择了以不分文理科、不区分首选历史与物理的浙江高考为例,整理汇总了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最高的10个专业,它们具体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学前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护理、药品经营与管理、大数据与会计、数字媒体技术、工程造价、计算机应用技术从分数线的角度看,这10个专业属于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考生心中认可度最高、最牛的王牌专业!下方是具体的收分情况!第1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最低492分)第2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低492分)第3名:学前教育(最低492分)第4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最低492分)第5名:护理(最低436分)第6名:药品经营与管理(最低405分)第7名:大数据与会计(最低405分)第8名:数字媒体技术(最低403分)第9名:工程造价(最低401分)第10名:计算机应用技术(最低399分)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含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说到这个陶渊明也是真的是有太多的这个故事可言了,大家也都知道的,还是非常非常有特色的,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想再次来学习学习这个陶渊明的诗词,下面给大家带来了5首了,有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学习看看吧!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赏析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

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注释①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只说。

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

莽:草。

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

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⑤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⑪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归园田居·其四原文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赏析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文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注释①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

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赏析这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篇。

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全诗可分做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

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

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若将《归园田居》组诗做一整体阅读,便会发现这里的开端“怅恨”,是紧接上诗凭吊丘垄荒墟,人生终当归于空无的感叹而来。

“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

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

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最后六句为第二层,全力叙述归家之后的一些活动。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

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

此二句诗,描画出了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

他依躬耕垄亩维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即已足矣。

从中亦可见,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

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

“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此篇在组诗中,取材独特,既非描绘田园风光,亦非陈述劳动状况,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为题材,相当于今天所谓“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为内容,来表达他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

其视角新颖,另辟一境,与前四首连读,可以见出组诗实乃全面深刻地再现出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

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注释①怅恨:失意的样子。

策:指策杖、扶杖。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

曲:隐僻的道路。

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②濯:洗。

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③漉:滤、渗。

新熟酒:新酿的酒。

近局:近邻、邻居。

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④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加入收藏
               

长征佳句赏析与精神传承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