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建议学好语文从学好文言文入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10 点击数:
简介:中新网成都10月16日电如何学好语文?从学好文言文入手,这是来自四川省正高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钟亮的建议。

由商务印书..._新浪网

【千问解读】

  中新网成都10月16日电 如何学好语文?从学好文言文入手,这是来自四川省正高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钟亮的建议。

  由商务印书馆举办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新书分享会日前在成都举行。

新书分享会现场。

 商务印书馆供图

  钟亮认为,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根,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生只有学好文言文,才能更好理解、运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要学好文言文,就离不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这类工具书。

在她看来,这两部辞书不仅是辅助中小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好帮手”,还助力学生们掌握学习主动权,拥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当下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

  四川省正高级教师彭建结合自己的教学,强调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不仅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便捷途径,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辅助工具,尤其是学生通过学习辞典中的内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两位资深教师一致认为,虽然互联网资源丰富,查找信息方便快捷,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师生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筛选和甄别有用的信息。

而且过度依赖互联网查找知识,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辞书学理论和方法编纂而成的古代汉语字典,在汉语辞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部字典由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完成,它的编纂和出版得益于语言学界和辞书学界专家共同的远见卓识,体现了语言学者和出版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情怀和追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是一部中小型规模的工具书,为广大中小学师生、中国古代文化爱好者和学习者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辞典充分利用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语料库,相关古籍整理优秀成果作为参考依据,保证内容品质;所收辞条也主要贴近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基础阅读书目中的传统文化经典,彰显知识性和文化性。

(完)

文言文倒装句七种形式(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文言文倒装句七种形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倒装句七种形式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

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

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秋水》简介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起”、“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通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秋水

加入收藏
               

名师建议学好语文从学好文言文入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