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府、内务府、詹事府都是分别负责干嘛的?这三府有什么区别?

可能我们平时看清朝影视剧的时候,听到比较多的就是宗人府、内务府和詹事府这三个部门,那这三个地方分别是负责哪些事物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其实清朝的体系要庞大很多,毕竟当时已经有很多少数民族融入了进来,各方面的需求也会增添不少。
我们在看关于清朝时期电视剧的时候,经
【千问解读】
清朝和明朝在官体制上有很多不同,清朝把很多职位更加的细化了出来。
可能我们平时看清朝影视剧的时候,听到比较多的就是宗人府、内务府和詹事府这三个部门,那这三个地方分别是负责哪些事物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其实清朝的体系要庞大很多,毕竟当时已经有很多少数民族融入了进来,各方面的需求也会增添不少。
我们在看关于清朝时期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宗人府、内务府这些名字,那么这些府都是干什么的呢?
宗人府是专门负责管理皇家宗族事务的机构。
按清朝规定,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显祖塔克世为大宗,从塔克世一脉繁衍下来的子孙都是宗室成员,这些人腰间皆系着黄色腰带(皇帝用明黄色,其他人用杏黄色),以示身份,因此也被称为“黄带子”。
塔克世兄弟们的后裔属于皇室旁支,他们被称为“觉罗”,这些人腰间皆系着红色腰带,因此也被称为“红带子”。
宗人府掌管着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皇族族谱的称呼),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婚嫁、谥号、安葬等事宜。
宗室成员编入黄册,觉罗成员编入红册。
宗人府的最高长官是宗令,由亲王或郡王担任。
宗人府的工作最关键就是要做到细致,不允许出差错。
以爵位继承为例,清朝的宗室爵位每一次被继承都会降一个等级(铁帽子王例外),比如某位亲王死后,他的儿子(一般为嫡子)继承他的爵位就会被降到郡王,到孙子继承的时候会被降到贝勒,曾孙继承会被降到贝子,重孙继承被降到将军,以此类推。
这些爵位承袭的计算、梳理,都是由宗人府完成的。
此外,如果有某位宗室成员犯了严重错误受到处罚,也是由宗人府来负责记录和执行。
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宗人府圈禁就是处罚之一,而最严重的处罚就要属从玉牒中除名,这就意味着被处罚人以及他的后代,从今以后都不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了。
内务府是专门负责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相当于皇帝的管家。
内务府下辖的机构共有“七司三院”,管理着宫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连皇帝的“私房钱”(内府库银)也归内务府打理。
太监、宫女的选拔、考核都需要由内务府安排。
内务府的最高长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官阶为正二品。
虽然在地位上,内务府不如宗人府那么显赫,但内务府却是清朝最有“油水”的部门。
当时有一句民谣:“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
”意思就是说在内务府任职个个都是暴发户。
房子是新买的(因为捞到的钱多);树是刚刚种下的,所以都还很小;“画不古”是因为内务府的人附庸风雅但又肚子里没墨水,所以总是花大笔银子去买古画,结果买到的都是赝品。
除了宗人府和内务府外,清朝中央机构还有一个府,那就是詹事府。
和前两者相比,詹事府听说的人就比较少了。
詹事府这个机构从明朝初期就设立了,主要职责是辅导东宫太子。
清朝定鼎中原后,沿袭了明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机构,其中就包括詹事府。
但由于清朝从康熙皇帝之后就不再设立太子,所以詹事府成了一个没有本府专职的机构,逐渐沦为了翰林院的辅佐单位。
清朝晚期改革官制,詹事府因为早已名不副实,所以遭到了裁撤。
户部尚书和内务府都握有财政大权 财政权到底在谁的手里
内务府是独有的机构,最高长官是,为朝廷正二品衙门。
户部在历代都有设立,清朝时一并沿袭,最高长官是户部尚书,属于从一品官阶。
这两个机构,都握有财政大权。
按照《清经世文编》记载:“国家定制。
户部综核天下之钱粮。
内务府备内廷之供应。
”也就是说,清朝财政分为两个部分。
国家财政军用钱粮,由户部支出。
内务府负责皇家内廷的各类开销。
这两个财政机构的开销不同,收入来源也有很大不同。
户部的收入,主要来自各省关税、土地、人口、盐课等。
内务府的收入,则是来自分布在各地的皇家庄园、官房、当铺等。
后来又多了东北人参、貂皮的收入。
这种把皇家内廷跟国库财政分开的方式,确实是一个进步。
如果真的可以照这个办法进行,双方各有收入,也可以避免皇家内廷奢靡无度,增大户部开销,导致国家事务无法处理。
可实际上,事情往往办着办着,就办走样了。
清朝入关后,宫廷开支极大。
可内务府靠着先前朝廷规定的收入款项,根本不够用。
要是内务府没了银子,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很明显,皇帝不会同意这么做法。
所以,内务府就想尽一切办法扩大收入。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户部拿银子。
虽说双方财政本来是分开的,可在过去那种君臣观念下,户部又很难拒绝内务府的请求。
尤其是皇帝同意后。
每次内务府拿地数量还不少。
按《大连图书馆藏内务府档案》记载,从到年间,内务府每次找户部要的拨款数额,都在20万两白银到50万两白银之间。
而且,每次基本都得到皇帝批准。
这笔银子在内务府,后来还有专门的说法,被称为“库储内府备用银两”。
除了拿银子,内务府干脆直接把手伸到原本户部财政的源头上去拿银子。
雍正年间,内务府把原本归户部管辖的黄金、珠宝等项目,划归自己管辖。
但这个还不算什么。
真正的肥缺来自关税跟盐课。
先来说说关税,清朝到年间的时候,户部管辖下,原本有32处常关。
这些常关,都是朝廷派专门的监管官员,或者地方督抚和专门官员负责。
如果走这套程序,关税原本应该直接划归国库。
即便内务府要钱,也得从户部的审批。
可是,皇室为了方便直接搜刮关税,控制各个常关,往往会让内务府的当差人员,去兼任这些常关的职权。
这样一来,很多关税就会不经户部,直接调拨到内务府的府库内。
至于盐课,这原本是朝廷国库的重要收入。
清朝时,盐实行专门制度,由专门的盐商经营。
内务府的做法,就是向这些盐商放贷,收取利息。
这个做法,确实可以帮助盐商缓解资金周转不开的局面。
可是,内务府的利息极高。
很多盐商光是欠内务府的银子,就已经快要破产。
他们每年还得给内务府上供各种好处,开支更是无法胜数。
内务府又赶上貂皮、人参价格暴涨的好时机,收入大增。
仅是内务府广储司的银两,就有二百多万两。
到乾隆中后期开始,内务府不仅不需要户部拨款,每年还能把多余银子,调拨给户部跟盛京的户部。
当然,这些收入的暴涨,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盐课跟关税的收入。
所以说,按照清朝原本规定,户部跟内务府原本属于财政分开,各领职权的情况。
但是,因为在过去体制的影响下,实际上,内务府已经把职权侵入户部中。
即便户部尚书官阶级别比内务府高,但他也无法驳回内务府的请求。
毕竟,内务府总管背后,还站着皇帝。
当然,皇帝也不是不清楚,内务府频繁向户部拿钱的坏处。
时期,两淮盐课收不上来,很多地方的关税也被卡住,内务府收入锐减,广储司只剩下几千两白银。
而按照内务府统计,当年所需白银需要四十万两。
即便把长芦等地的银收上来,也不够一半的款项。
所以,内务府重新又找户部拨款。
咸丰皇帝在批示同意后,又叮嘱众人:“实系刻不容缓之需方准自行奏请,不得纷纷咨部筹拨。
” 但实际上,让内务府财政紧张,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咸丰皇帝的这道批示,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内务府该向户部要钱,户部还是得掏钱。
户部尚书这个一品大员,遇到内务府总管这个二品官伸手要钱,照样无可奈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务府总管和巡抚相比 谁的官职更大一点
这个机构,属于清朝独有,最早来源于清朝入关以前的“包衣”制度。
所谓“包衣”,就是一群贵族下的家奴,他们就是劳力,专门干重活,做家务。
清朝入关后,为了打点后皇帝事务,皇帝就让内务府帮助自己专门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
土地、钱财、生活、礼仪,绵绵俱到。
这是一个极为繁琐的差事。
清朝皇家有一片自己的土地,这些土地被称为皇庄,面积不小。
从这些土地上,每年都可以收到一定的租税。
皇家的钱财也有不少。
除了皇帝的私人小金库,这其中又包括各地的贡品,皇宫内的武器、牲口、马匹,这些也归内务府管理。
在皇家礼仪规定下,上到祭祀大典,下到皇族日常生活,内务府也都一手操办起来。
可以这么说,清朝皇族出门坐什么轿子,也都是由他们安排的。
这些具体的事务,当然都是由太监、宫女们完成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内务府也掌管着这些宫女、太监的赏罚惩处。
可以说,皇家的大小事务,都由他们处理完成。
而管辖整个内务府的,就是内务府总管。
虽然他们管辖的都是宫女、太监,但内务府总管这一职位,却不一定是由太监担任。
在当时,能够担任内务府总管的,身份都不会太低。
基本是从满蒙的王公贵族、侍卫统领,以及尚书、侍郎等位置挑选出来的。
晚清年间的内务府总管大臣杨立山,就是出自蒙古正黄旗。
之所以需要那么从这些人中挑选出来,除了因为前面讲到的,内务府总管身上需要担的担子不轻,更重要的是,这个官职同样不低,官居正二品。
在朝廷当中,属于分量极重的官职。
在地方上,能够跟内务总管比肩的官职,就是总督。
这可是地方上同时掌管几个省份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
至于巡抚,要比内务总管的职位再低一些。
巡抚是朝廷里从二品官职,官阶要比内务府总管还要低一个级别。
不过,即便是总督、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在地方上掌握实权,但他们对于内务总管,也得客客气气。
倒不只是官职大小的缘故。
内务总管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朝政,但他们平日都在皇帝身边伺候。
不只封疆大吏,京城里的官员想要见皇帝,也得经过内务总管这道关头。
倒不是担心他们会直接阻拦。
但他们毕竟是在皇帝身边的人,如果他们可以告诉皇帝现在的状态、心情,这些大臣也可以更好组织自己的语言,以便能够顺利上奏。
或者说,如果这些内务总管从中作梗,到时候倒霉的还是这些大臣。
而且,内务总管手上掌握着皇家的土地、钱财。
普天之下,某非王土。
理论上说,过去天下都归皇帝所有。
这样的情况下,内务府总管只是笔尖一滑,就可能掌握着许多人的身家性命。
所以,许多大臣不只要对内务总管客气,甚至要拼命巴结贿赂他们。
即便是一个有心廉洁的内务总管,也容易在各样的糖衣炮弹败下阵来。
清朝的官场风气,也愈发的腐败,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